必须选用足量的抗生素。上消化道穿孔时青霉素和链霉素或头孢菌毒均可有效。肠管中下部病变引起穿孔时会造成复杂的混合感染,其中以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类杆菌为主)三者较为常见。联合应用抗生素时,可加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甲硝唑。在感染菌种及药敏明确后可改用更为有效的抗生素。患者感染严重,在抗生素品种较全的医院可用以下方案: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氨卞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庆大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
链球菌:青霉素,头孢唑啉等。
革兰阴性杆菌:庆大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羟唑、头了然呋新),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
绿脓杆菌: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呋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厌氧菌:甲硝唑、氟嗪酸,亚胺硫霉素-西拉司丁纳等。
真菌: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5-FC),酮康唑,氟康唑等。
5.补充热量和营养
急性腹膜炎的代谢率约为正常人的140%,每日需要热量达12.6~16.7KJ。热量补充不足时,体内大量蛋白首先被消耗,使患者的抵抗力及愈合能力下降。在输入葡萄糖供给一部分热量同时应补充白蛋白、氨基酸,支链氨基酸等。静脉输入脂肪乳剂,热量较高。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及早考虑用静脉内高营养;手术时已做空肠造口的患者,可用高营养法。
6.镇定、止痛、吸氧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与恐惧心理。已经确诊、治疗方案已定及手术后的患者,可用唛啶类止痛剂。诊断不清或要进行观察时,暂不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三)手术治疗
1.麻醉方法
多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个别重危休克患者可用局疗麻醉。
2.处理原发病
治疗腹膜炎的病因,手术切口以右旁正中切口为好,开腹后可向上下延长。如曾做过腹部手术,可经原切口或其附近做切口。开腹后要小心肠管,如腹内脏器与腹膜黏连,要避免分破胃肠管壁。探查时要轻柔细致,不要过多地解剖和分离以免感染扩散。为了找到病灶可分离一部分黏连。查清楚腹膜炎的病因后,决定处理方法,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穿孔时间不超过12小时,可做胃大部切除术。如穿孔时间长,腹内污染严重或患者全身情况不好,只能行穿孔修补术。坏疽的阑尾及胆囊应切除,如果局部炎症严重,解剖层次不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时,只宜做应急处理,行腹腔引流或胆囊造口术。坏死的小肠尽可能切除吻合,坏死的结肠如不能切除吻合,可行坏死肠段外置。
3.清理腹腔
开腹后立即用吸引器吸净腹腔内的脓液及液体,清除食物残渣、粪便、异物等。脓液多积聚在病灶附近、膈下、两侧结肠旁沟及盆腔内。可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灌洗腹腔至清洁。患者高热时可用4~10℃生理盐水灌洗,有助于降温。腹内有脓苔、假膜和纤维蛋白分隔时,应予清除以利引流。关腹前可向腹腔内放入适量抗生素。
4.引流
要把腹腔内的残留液和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防止发生腹腔脓肿。常用的引流物有硅管、橡胶管、双腔管、烟卷引流条。管子的前端要剪数个侧孔,放在病灶附近和盆腔底部,有的要放在膈下或结肠旁沟下方。严重的感染,要放两条以上的管子,并可做腹腔冲洗。放引流管的指征是:①坏死病灶未能切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②坏死病灶已切除或穿孔修补,预防发生漏液;③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或渗血;④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第3节腹腔脓肿
急性腹膜炎局限后,残留的脓液未吸收尽,积存在腹壁、脏器、肠系膜、肠管间,多为大网膜黏连所包围,形成腹腔脓肿。腹腔脓肿可分为膈下脓肿、盆腔脓肿、肠间隙脓肿。
一、膈下脓肿
(一)病理
患腹膜炎时,消化道的细菌、厌氧菌多是混合生长,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无芽胞的类杆菌如脆弱的类杆菌等,直接顺脓液达到膈下,亦可由门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达膈下。多先有膈下炎症和积液,约70%的患者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可吸收;30%的患者发生局限性脓肿。脓肿的位置与原发病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管化脓性疾病、阑尾炎穿孔,脓液常发生在右膈下;胃穿孔、脾切除术后感染,脓肿常发生在左膈下。
小的脓肿经非手术治疗可被吸收。较大的脓肿,因长期感染使身体消耗以至衰竭,死亡率甚高。膈下感染可经淋巴途径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胸水;亦可穿透胸腔。个别的可穿透结肠形成内瘘而“自家”引流。也有的腐蚀消化道管壁引起消化道反复出血和肠瘘、胃瘘。如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低下可发生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早期往往被原发病或手术后的反应所掩盖,一般多在原发病好转后又出现感染症状。①全身症状:发热,初为张弛热,脓肿形成以后持续高热,也可为中等程度的持续发热。脉率增快,舌苔厚腻。逐渐出现乏力、衰弱、盗汗、厌食、消瘦、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②局部症状:脓肿部可有持续印痛,咳嗽,深呼吸时加重。痛疼常位于近中线的肋缘下或剑突下。脓肿位于肝下靠后方可有肾区痛,有时可牵涉到肩、颈部。脓肿刺激膈肌可引起呃逆。膈下感染可通过淋巴引起胸膜、肺反应,出现胸水、咳嗽、胸痛。脓肿穿破到胸腔发生脓胸。近年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严重时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患侧胸部下方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有时可听到湿罗音。右膈下脓肿可使肝浊音界扩大。约有10%~25%的脓腔内含有气体。
(三)治疗
膈下脓肿较小时,非手术治疗或穿刺抽脓可使脓肿缩小或吸收。较大的脓肿会造成患者衰弱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穿破至胸腔、腹腔或引起大出血,首选手术治疗。同时应用抗生素及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膈下脓肿的手术途径有三种:
1.经前腹壁肋缘下切口
适用于肝右叶上、肝右叶下位置靠前或膈左下靠前的脓肿。此途径较安全面最常用。缺点是膈下脓肿多数偏后方,此法引流不畅。加用负压袋吸引可弥补其不足。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沿前肋缘下切口,切开腹壁各层至腹膜,穿刺确定脓肿的部位,在吸出脓的部位,可用手指或钝器插入,吸净脓液后,用低压灌洗,放置多孔引流管或双套管并用负压吸引。脓肿周围一般都有黏连,只要不分破黏连,脓肿不会流入腹腔或扩散。
2.经后腰部切口
适用于肝右叶下、膈左下靠后的脓肿。肝右叶上间隙靠后的脓肿也可采用此途径。在第12肋下缘做切口。骨膜下切除第12肋,平第1腰椎横行切开肋骨床,然后进入腹膜后。检查肝下、肝后,左侧检查脾下及脾后有无脓肿。用针穿吸试探,吸到脓后再切开脓腔,放多孔引流管或双套管,要注意避免误入胸腔。
术前应在透视下定位,术后如能在B超下定位更好。
3.经胸壁切口
适合于肝右叶上间隙的高位脓肿。易于从外侧引流者,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胸右侧第8或第9肋骨处做切口,并切除一段肋骨直到胸膜外,用磺仿纱布填塞伤口,造成胸膜与膈肌黏连。5~7天后行二期手术。仍经原切口穿过黏连的胸膜和膈肌进行穿刺,吸出脓液后在穿刺处沿针头方向切开胸膜和膈肌,吸除脓液,放置引流管。此法操作简单不致污染胸腔。缺点是需要分期进行,引流不够及时。
二、盆腔脓肿
盆腔脓肿常是盆腔内化脓性疾病的后果。盆腔处于腹腔最低位,腹内炎性渗出物或腹膜炎的脓液易积聚于此而形成脓肿。盆腔腹膜面积小,吸收毒素能力较低,全身中毒症状亦较轻。
1.临床表现
腹膜炎过程中,除体温下降后又升高或弛热不退,脉速等全身症状外,常有典型的直肠或膀胱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大便频而量少、有黏液便、尿频、排尿困难。腹部检查多无阳性发现。直肠指检可发现肛管括约肌松弛,在直肠前壁触及直肠或肿肿,可做后穹窿穿刺抽脓,有助于诊断。腹部B超检查可以诊断有无脓肿及大小、位置等,CT可做出诊断。
2.治疗
盆腔脓肿未形成时,应用药物治疗,辅助以热水坐浴,温热水灌肠及物理透热治疗。形成小脓肿时经过治疗可自行吸收。脓肿较大者,须手术治疗。一般用或硬小切口,再用血管钳插入扩大切口,排出脓液,然后放软像皮管引流3~4天。已婚妇女可经后穹窿穿刺后切开引流。
三、肠间脓肿
脓液被包围在肠管、肠系膜与网膜之间,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脓肿。如脓肿周围广泛黏连,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出现化脓感染的症状,并有腹胀、腹痛、腹部压痛或扪及包块。如脓肿自行穿破入肠管或膀胱则形成内瘘,脓液随大小便排出。X线检查有时发现肠壁间距增宽及局部肠袢积气。B超、CT检查可探到较大的肿脓。应用抗生素、局部热敷、物理透热及全身治疗。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发生肠梗阻时,考虑剖腹探查并行引流术。此病进行手术时,容易分破肠管形成肠瘘,故手术必须小心、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