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善任,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人才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如果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由此可见识人的重要性。在很早以前,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同样,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把企业领向成功之路,首先也要知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使用起来才越得当。
那么怎样才能识人?其先决条件在于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领导必须具备如此胸襟,方能发掘真正人才。人才犹如冰山,浮于水面者仅30%,沉于水底者达70%。
归纳识人之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障碍。
第一,人不能以科学方法分析试验。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外有所感于物虽同,内有所触于心则异;人之表里未必如一,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诸内者,未必形诸外,愿乎外者,未必存乎内。所以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第二,每个下属个性的差异是因为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不同、所受的学识等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具体讲,决定个性之因素甚多,包括出身、背景、环境、习惯、交友、阶层、职业、生理、动机、愿望等。故身为领导,要知道下属的个性,必须客观了解对方容貌、身世、品德、性格、修养、智能等情况,而加以深切体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本质及其周遭环境,做合乎情理的评价,万不可先入为主,臆断为事。
另一方面是主观障碍。
一是好恶爱憎困于个人心理偏见与成见,此即心理学上之晕轮效应。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一两种品质具有良好印象时,对其所有品质都评价高;反之亦然。因此,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孟子说:“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知其苗之硕。”司马光也讲:“心苟倾焉,则物以其类应之,故喜则不见其所可怒,怒则不见其所可喜;爱则不见其所可恶,恶则不见其所可爱。故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人可去邪勿疑,任贤勿贰。”有时新领导本身缺乏鉴评他人之能力,或私心自用,忌真才、喜奴才,以求巩固其既得权益,亦因而埋没人才。
二是受资历、资望、资格、现实问题等因素的限制,人才易被埋没。我们若误奸为忠,误恶为善,误愚为智,则必误人误己,败事有余;反之,亦两失其平。故欲求知人善任,必先去除上述障蔽,方能奏其功效。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总结了其独到的方法:“烦使之而观其能,卒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观其好恶而知短长,观其交友而知贤肖,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举其所美观其所终,远使之而观其终,近使之而观其敬,屈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你要成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必须懂得人是有个性的。只有了解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够真正管理好公司。管理者在与下属合作共事时,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从而加以识别和利用。以下几点须谨记:
(1)性格刚强却粗心的下属,不能深入细微地探求道理,因此他在论述大道理时,就显得广博高远,但在分辨细微的道理时就失之于粗略疏忽。此种人可委托其做宏观的事。
(2)性格倔犟的下属,不能屈服退让。谈论法规与职责时,他能约束自己并做到公正,但说到变通,他就显得乖张顽固,与他人格格不入。此种人可委托其立规章。
(3)性格坚定又有韧劲儿的下属,喜欢实事求是,因此他能把细微的道理揭示得明白透彻,但涉及大道理时,他的论述就过于直露单薄。此种人可让他办具体事。
(4)能言善辩的下属,辞令丰富、反应敏捷,在推究人事情况时,见解精妙而深刻,但一涉及根本问题,他就说不周全容易遗漏。此种人可做谋略之事。
(5)随波逐流的下属,不善于深思,当他安排关系的亲疏远近时,能有豁达博大的情怀,但是要他归纳事情的要点时,他的观点就疏于散漫,说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这种人可让他做小部门主管。
(6)见解浅薄的下属,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当听别人论辩时,由于思考的深度有限,他很容易满足,但是要他去核实精微的道理,他却反复犹豫没有把握。这种人不可大用。
(7)宽宏大量的下属,思维不敏捷,谈论精神道德时,他的知识广博,谈吐文雅,仪态悠闲;但要他去紧跟形势,他就会因为行动迟缓而跟不上。这种人可用他去带动下属的行为举止。
(8)温柔和顺的下属,缺乏强盛的气势,他去体会和研究道理会非常顺利通畅,但要他去分析疑难问题,他就拖泥带水,一点也不干净利索。这种人可委托他按上级意图办事。
(9)喜欢标新立异的下属,潇洒超脱,喜欢追求新奇的东西,在制定锦囊妙计时,他卓越的能力就显露出来了,但要他清净无为,却会发现他办事不合常理又容易遗漏。这种人可从事开创性工作。
(10)性格正直的下属,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而不留情面;性格刚强的人缺点在于过分严厉;性格温和的人缺点在于过分软弱;性格耿直的人缺点在于拘谨。根据这四种人的性格特点,可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借以取长补短。
看来,如何做到先知人后用人,是考察现代企业领导是否称职的重要环节。当然,真正有头脑、有眼光、有胆识的现代企业领导人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有秩序地进行。
豹子捕鼠不如猫
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使用不当,埋没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有个叫猗于皋的人听说尾勺氏养了一只豹子,非常擅长捕猎,不禁十分羡慕。他想,要是我也能有一只豹子来帮自己捕捉动物,那该有多好!于是,他不惜用一对上好的白璧换到了豹子。
猗于皋得到了豹子非常高兴,大摆筵席以示庆贺。酒过三巡,他牵出豹子向朋友们夸耀,豹子也果然是名不虚传,金黄色的皮毛闪闪发亮,两只眼睛光芒四射,四肢直而长,走起路来轻盈而矫健。
猗于皋对豹子宠爱有加,他每天喂它吃新鲜的家畜肉,给它系着饰有美丽纹彩的丝绸,就连它脖子上套的绳子都是镀金的。猗于皋常常一边抚摸着豹子的脑袋喂东西给它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豹子啊豹子,我如此厚待你,你可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啊,哪一天,你才能对我有所回报呢?”
有一天,猗于皋看见一只大老鼠从屋檐下溜过,他想机会来了,急忙解开那只豹子,让它去捉老鼠。而豹子却像没有看到老鼠一样,无动于衷,猗于皋气得将豹子责骂了一顿。
不久,又有一只老鼠经过,猗于皋又放豹子去捉,豹子还是无动于衷。猗于皋愤怒了,用鞭子狠狠地将它抽了一顿,关进栅栏里,每天只喂些剩饭剩菜,以前的贵族待遇全部取消。
猗于皋的朋友安期子佗听说了这件事,责备他说:“我听说巨阙宝剑虽然锋利,如果用来补鞋,却不如一把小小的锥子;锦绣绸缎虽然华丽,如果用来洗脸,却不如一尺粗布;豹子虽然凶猛,却不如猫那样能捕鼠。你为什么不用猫去捕鼠呢?”
猗于皋恍然大悟,便找来猫去捕鼠,放豹子去捕野兽。不久,猫把老鼠都捉光了,豹子也捕获了无数的獐子、鹿、狍子等。
兽类固然善于捕捉,但也是各有所能,用人也是如此。要讲究量才适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文韬武略,计谋无穷,但如果让他出去与敌军肉搏,恐怕生还的可能性不大。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是因为:周瑜年轻气盛,处理外事比较擅长,但对于内部关系却处理得不好;张昭老谋深算,但生性胆小,对内部复杂的事务尚能处理,对外部交涉却缺乏果敢。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人,用人要尽量用其长,避其短,千万不要让豹子去捉老鼠。
正因为员工的个性不同,擅长的专业也不同,才使得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如果管理者依照个人标准去约束自己的员工,只能使整个企业变成管理者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员工的特长会被抑制,甚至埋没。
有些领导总是抱怨公司里能人太少,恨不得想使自己的部下都变成“能杀能闯”的“猛将”。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只要你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特点,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就能够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某国临时招募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参军打仗。有这样一支小分队奉命驻守在一个小岛上:他们当中有大学教师、机械工程师、政府机构的办事员,也有泥瓦匠、小饭馆老板、裁缝铺的学徒,还有消防队员、小提琴手、汽车修理工,等等。他们一到岛上,就都行动起来了。有的用捡来的木条、干草搭起了简陋的帐篷,有的用自制的工具支起了炉灶,还有的忙着施展烹饪手艺,人人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尽情地发挥。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还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晚会,大家有说有笑,又唱又跳。
几天过后,小岛遭到敌人的攻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大学教师和小饭馆老板便显得手足无措,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消防队员和汽车修理工则能够临阵不乱,熟练地使用手中的武器,对敌人进行了狠狠的打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的知识较多,可以说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了,可是一打起仗来,却不如一个只念过几年书的消防队员。同样,在一个企业里,一个人即便有才华,如果管理者不能给他一个合适的发挥才能的舞台,他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公司或企业好比这个小分队,也是由各色各样的人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身为领导,你就要能做到对部下的特点、能力,甚至个人的性格了如指掌,然后给他们能真正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使其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像让猫去捉老鼠,让豹子去捕野兽,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古人笃信相人术,诸葛亮相魏延必反,曾国藩相人之福寿。其实,这是把识人的技巧神秘化了,实不足取,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诸葛亮、曾国藩这样雄才大略的人,他们之所以善于用人,首先得益于他们都有一双识别人才的火眼金睛。
曾国藩一生喜好相人,尤其于治军时期,对所选拔之人才,必经其当面观察,观其才学之高下,道德之深浅,然后予以定夺。他的相人,一从自身的学问修养出,二从自己丰富的阅人经验出。流传后世编为著作而可以效验的方法有《冰鉴》一书。此书内容丰富详尽,屡为后人所推崇。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载,每逢选吏择将,他必先面试目测,审视对方的相貌、神态,同时又注意对方的谈吐行藏,二者结合,判断人物的吉凶祸福和人品才智。
世人传言曾国藩善相人,预卜终身,虽不无过誉之嫌,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有人将陈兰彬与刘锡鸿推荐给他,认为他们颇善文藻,能下笔千言,而且对天下大事都颇有见解。曾氏随即接见了这两个人,相谈已毕,曾氏对推荐他们的人说:刘锡鸿这个人看起来一脸抑郁不平之气,将来很可能不得善终。陈兰彬这个人看起来气息沉着一些,将来可能做到三四品的官阶,不过也不会有大作为。
后来,刘锡鸿一次随郭嵩焘出使,担任副使之职,但是二人的意见却常常不合,互相攻讦。刘锡鸿私下写信回来,奏郭带妾出国,并且与外国人来往密切,实在是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郭也写信汇报说刘偷了外国人的手表。当时主政者李鸿章偏袒同门的郭嵩焘,将刘撤回,并且以后再不设立“副使”之职。刘受到这样的处罚感到十分窝火,竟向朝廷上书说李鸿章当杀,其罪名有十条之多。当时李鸿章权倾一时,大清国所有外交事务多要倚重李公,怎么会理会刘的“一派胡言”。于是,刘的上书就落了个留中不发的命运。这样一来,刘更加气愤难平,口无遮拦,逢人便讲李鸿章的坏话,弄得所有故交故旧也不敢再和他来往。每次设宴请客,往往无人登门,不久即抑郁而死。
陈兰彬的经历也正与曾氏预卜的不差分毫。陈后来虽经许振韦推荐来到曾氏幕下,但始终因为过于正直不肯随俗,且为人处世勇气不足而终无大的建树。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神邪则质邪”。“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神”,集中体现在面部,尤其是体现在两只眼睛里,即曾国藩所说的“一身精神,俱乎两目”。
如果一个人的“神”侵褊狭、“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怀邪念,容易见异思迁,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而不会轻易发难,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大奸大贼一类的人。这就是观人要视“神”的道理。
所谓“精惠则智明,精浊则智暗”,是说观察一个人的“精”,可以识别其智慧明暗。聪明敏慧的,其“精”条达畅明;鲁笨愚钝的,其“精”粗疏暗昧。这个“精”,与“精明”的“精”字在意义上有些联系,但识别起来,并不容易。
古谓人有“精、气、神”三性,“精”指一个人才智能力在气质上的外部显露。花气袭人是芳香,人的才情心力也会像花香一样有灵。品质的复杂,加上个人修养和环境等因素的外在影响,有些人的“精”和“神”表露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处于落魄颓丧时期,普通人难对此一目了然,一洞澄明。这就需要识人者运用经验和感觉去进行综合判断。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一看某人,就知道他聪不聪明,道理即在于此。这即是观“精”之说。
所谓“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说,意即观察一个人的筋,能识别其胆量。筋劲,其人勇猛有力;筋松,其人怯懦乏劲。
“骨硬则质刚,骨软则质弱”说,即观察一个人的骨,能识别其强弱。骨健,其人强壮;骨软,其人软弱。曾国藩在鉴别人才时认为神和骨是识别一个人的门户和纲领,有开门见山的作用。他在《冰鉴》中说:“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筋”和“骨”则经常联系在一起被用来考量一个人的力量勇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