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从公元1271年至1368年,历时97年,传10帝。元朝的前身蒙古国是由成吉思汗在1206年创立的。蒙古国曾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占领了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蒙古国”。中国境内的西夏和金国,都亡于蒙古国。1260年,主持汉地事务的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又削平内乱,把蒙古国政治中心从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迁到中原,并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定大都(今北京)为首都。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后又把西藏归入版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疆域空前广阔的统一王朝。
元朝统一全国后,用汉法治汉地,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还推广种植棉花。由于元朝与欧亚各地来往密切,贸易往来频繁,商业十分发达,大都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很多欧亚旅行家。
元朝的文化,在天文、历法上有重大成就,出现了郭守敬等大专家。医学、农学也有名家名著出现,元代文学以杂剧与散曲最著名,造就了大戏剧家关汉卿等。
元朝统治者在吸取汉族的管理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仍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4个等级政治社会地位逐级下降,因而引起深刻的民族矛盾。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终于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军很快占据了南方,并形成割据局面。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明军北上,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往北方,元朝灭亡。
明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从公元1368年至1644年,历时276年,传16帝。先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明朝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朝代,皇帝直接管理各项事务,废宰相、设内阁、加强监察机关、后又设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务机关、侦缉官民,统治十分严酷。明朝初年,朱元璋严厉惩治贪污,收到一些效果。但后来,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大都宠信宦官,甚至交付大权,自己不上朝,造成宦官专权,政治极端腐败,导致最后灭亡。
明朝前期,奖励开荒,兴修水利,使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手工业技术也超越了以前。同时在很多行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农产品也开始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已初现出来。
明朝的文化以医学、天文、历法、农学、地理学和实用技术等成就最大,出现了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写的专著。文学以小说和戏剧成就最大。建筑、绘画、书法、音乐、家具等艺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是中国古文化发展的高峰。
明朝末年,因为政治黑暗腐败,灾荒连年,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兴起于东北的满族政权清朝也与明朝发生冲突。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而死,明朝灭亡。不久,清军入关,进入北京,统治了全国。
清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一的朝代,从1644年至1912年,历时268年,传10帝,定都北京。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满族的先民为女真人,在明朝初年兴盛起来,后分成东海、海西、建州三部分。其中建州女真发展迅速,以爱新觉罗氏为最强。经过多年争战,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不断对外扩张,与明朝多次发生战争。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在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又经数年,已占据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灭明朝,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山海关,击败农民军,进而南下占领北京,清朝从此成为统治全国的王朝。
清朝入关后,遇到各地人民和明朝残余势力的顽强抵抗,经几十年战争后才初步平定。但在清朝统治期间,民族矛盾始终十分尖锐,反清活动一直存在。清朝统治者建立了以满族为主、满汉联合执行的体制,并优待蒙藏各族,征伐与怀柔相结合,使局势得以缓和。在康熙皇帝执政以后,清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直到乾隆年间,史称“康乾盛世”。
清朝实行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发展手工业等政策,使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增长迅速。商业资本增加,对外出口日益扩大。文化上,天文历法和地图绘制都吸收了西方成果。农学、水利学、医学都很有成就。文学继明朝之后,小说和戏剧又呈高峰,出现了《红楼梦》等名著,绘画、书法、瓷器、漆器等精品不断。宫殿和园林建筑达到最高水平。
但是,清朝在社会根本制度上没有变革。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各方面已渐落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爆发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反清武装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清帝退位,清朝灭亡。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也告结束。
成康之治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贤能之士,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失掉天下的贤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在摄政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后来曹操的诗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是赞颂周公以贤德治天下而取得了良好的政绩。“成康之治”,指的就是中国周朝周公治理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的状况。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因病而亡,他的儿子姬诵刚十三岁,就是周成王。天下初定,国君幼小,需要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实际上是代行天子职权。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串通,与殷商旧贵族和东夷中几个部落发动叛乱。周公重用太公望,由太公望控制东方,自己全力平定武庚的叛乱,经三年取得胜利,武庚被杀。管叔上吊,蔡叔被充军;大批商朝贵族成了俘虏,被迁到洛邑,受到严格监视。周公将洛邑也建成一座都城,于是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政七年,不仅巩固了周朝统治,而且制订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西周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秩序各方面都显得井然有序。成王亲政后,始终遵从周公教诲治理天下,因而民生安定。成王在位37年,临终嘱咐太子钊继承先王文、武的基业,继续实行周公创建的一套礼制。成王之子姬钊即位后称康王,在他20余载的统治期间,达到国泰民安,四夷不扰。所以,成王和康王两代共50多年,成为西周强盛和统一的鼎盛时期,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宣王中兴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兴立帜。”这是历史上的史臣颂扬周宣王业绩的诗句。宣王中兴,是中国周朝周宣王统治下一度出现的周边和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昏庸而残暴,加剧了周朝的衰落,为国人所杀。周宣王即位后,重用有能力的大臣`,采取有效措施整顿朝政,为周朝再次复兴奠定了基础。当时,周围的戎、狄和淮夷不断侵扰,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兵败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奉命再次征讨,获得胜利。宣王又亲自与尹吉甫一起讨伐猃狁(即西戎),尹吉甫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猃狁大败而逃向西北。江汉地区屡遭淮夷人的进犯,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淮夷地域的方国慑于周朝的强大,纷纷归顺纳贡。在通过军事力量平定周边的同时,宣王进一步推行文王、武王和周公等采取的分封制、加强了对南方的统治,周朝终于出现中兴的局面。“宣王中兴”的时间并不长,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看上了英俊的大夫杜伯并引诱他,正直的杜伯拒绝了女鸠。女鸠反而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轻信谣言处死杜伯。相传无辜的杜伯死后三年,周宣王狩猎时,恍惚中看到杜伯冤魂,受惊吓而死。周朝的国势又开始大幅度下滑。
文景之治
班彪班固父子作《汉书》时提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也就是说将汉朝的文帝、景帝与周朝的成帝、康帝相提并论,都给予肯定。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治理时期,是中国历史相对开明、发展顺利的阶段。
汉朝初年,封侯国的君主只食邑而不理民政,并且和中央闹独立,从刘邦到吕后,都做了消灭异姓功臣的种种努力。但吕后不仅不择手段地杀害功臣,而且以和自己同姓的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还封了吕氏三王,与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矛盾重重,酿成“诸吕之乱”。文帝刘恒是在灭掉吕家势力之后而登基的,汉朝帝业稳定的局面才开始形成。文帝在位23年,传位于儿子刘启,是为景帝,在位16年。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39年的时间,是汉朝政局“正规化”的时期,两帝都采取轻刑法,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扫除繁苛,与民休息”。在赋税徭役制度之外制止各种额外征调,不许干扰和影响农民生产。文、景时期,几乎没有征发农民筑城、建宫殿、修坟墓及其他劳役。文帝曾两次宣布减当年田租率为三十税一,有时还免除全部田租。景帝以后,基本确立了三十税一的田租率。农业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国库盈溢。更新法制,是文、景两帝针对秦朝严刑峻法和酷吏暴政而作出的重大改变,尤其是刑法大为宽松。文、景两帝,重视与匈奴和亲,减轻了匈奴对北部边境地区的袭扰,使人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在朝政中,他们注意虚心纳谏,重用直臣。汉文帝采纳贾谊“移风易俗”的主张,倡导清明俭朴之风,抑制奢靡腐败之气,把倡俭抑奢作为根本政策长期推行。郡县罢献、侯国罢贡制度;列侯回封地就食;裁减官员,解散中枢警卫部队;皇家苑囿散为农田,御用的马匹转给驿站,甚至将各种法令定期向民众宣讲。俭朴之风在景帝时期得以继续。“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帝盛世
中国西汉在汉武帝统治下所达到的鼎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武帝刘彻做太子时就勤奋学习,在骑马、射箭、经学与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长进。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虽然年幼,却大刀阔斧地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即著名的“贤良方正”,从推荐考试中发现了大儒董仲舒。虽然武帝的改革措施因自己的奶奶窦氏的反对而失败,但4年之后窦氏去世,他便采用董仲舒的主张,尊崇儒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武帝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颁布《推恩令》,地方王侯只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没有政治特权。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剌史对地方进行监督,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在官僚制度上完善了“察举制”,并在京城设“太学”,儒士们大量进入政权体系。经济方面,大力推行盐、铁、酒官营,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也就是国家干预市场、调剂物价,保护农民利益,避免奸商囤积居奇。还通过推行“告缗令”而打击商人。武帝多次派遣军队打匈奴,赢得北方局势稳定,保护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不仪实现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疆域,而且开辟了通往中两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增强了与世界的交往。各国商人纷纷东进,来到中国。武帝时期的文化也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出现繁荣局面。
光武中兴
“见小敌怯,见大敌勇”,这是史家对汉光武帝刘秀的评价,看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反映厂他在平时提高警惕、谨小慎微,关键时刻由于成竹在胸,所以临危不惧。“光武中兴”,便是指他恢复刘氏汉室帝业,建立东汉政权,改变西汉末年和王莽时期战乱造成的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并取得明显成就的一段历史。
王莽末年,在连年灾荒情况下,各地义军纷纷起兵。刘秀也举起了反莽义旗。他在平定河北过程中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自立为帝,然后又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征战,武力统一了全国。光武帝统一全国后,采取“与民更始”的政策,田赋仅仅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分之一,但对于贪官污吏却实行严刑峻法。他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将国有荒地租借给流民耕种;劝农桑,兴水利,轻赋税。在政治上,全国裁并四百余县,废除都尉,一面精兵简政,一面强化中央军队;进行官制改革,设刺史为州一级地方官,他们可直接上奏皇帝。他善待功臣,有效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也在当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贞观之治
“贞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年号。唐太宗在位23年,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贞观之治”,表达了史学家对唐太宗政绩和贞观时期的肯定。
胸怀大度,善于用人,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突出的特点。比如重用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集团的魏征,就说明他以才干和德行这两条为根本标准不是虚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魏征的名言成了唐太宗的座右铭。魏征去世后,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不仅重武,而且重文,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皇帝亲自裁定。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得以延续和完善。唐太宗还精简机构。使中央官员从2500人简为640人,唐太宗主持制定《贞观律》,赏罚分明,后来经长孙无忌等人为其作注而成《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典。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粮食连年丰收,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这是他多方面采取民族融合政策的结果,比如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联姻,留下和亲的千古佳话。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开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日本在645年(贞观十九年)所进行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模仿唐朝文化。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长安。佛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而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