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30725000000009

第9章 百年志士与英烈(1)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字元抚,一字少穆。林则徐1811年中了进士,1832年做了江苏巡抚,兴修水利,一心为民,有口皆碑。1837年2月升任湖广总督,主张严禁国人吸食鸦片。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之后,为了了解西方世界情况,他专门派人翻译大量外文资料,主持编译了《四洲志》。又与两广总督邓廷桢通力合作,惩办鸦片走私贩子,迫使英法侵略者交出了鸦片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同时积极筹备沿海防御,招募水兵。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关天培率领爱国官兵,同仇敌忾给英国侵略者以坚决的回击。英军便北上进犯大沽口,直接威胁清王朝统治中心。清朝道光皇帝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想以此来使侵略者停止战争。1841年,英国侵略者继续扩大战争,清政府又把林则徐派到浙江负责筹划海防。1842年软弱的清政府把林则徐流放到新疆伊犁地区。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林则徐,在新疆领导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良田,不辞劳苦,造福一方。1845年林则徐又被皇帝重新起用,先后任代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他还从民间集资开矿,发展民族经济。1849年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回乡养老。1850年,清政府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两镇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经过广东潮州时,病死在途中。

林则徐是清末卓越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又是最早关注世界形势的先进人物。

魏源(1794年~1875年)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字默深。1822年考中举人,1844年考中了进士,他利用任内阁中书令候补的机会,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中出谋划策,参与在浙江的抗击英国的斗争。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他便在痛苦和气愤中写出了《圣武记》十四卷,以探求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并且精心的思考筹划海防,以找出对付洋人用军舰侵略中国的对策。后来,受林则徐的嘱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加以扩充为《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主张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技术,抵制外国人的侵略,学习西方,建设、训练、发展军队的经验,改造中国那些战斗力已经衰弱的军队。并且希望中国自己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来抵抗外国的侵略。对清朝统治的某些腐朽黑暗的现象做了深刻的揭露。1853年魏源在高邮做知州,曾与太平军交战,不久就因为他看清了世道混乱而辞退了官职,开始信佛。思想也变得越发的消极了,最后病死在杭州。魏源是一位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既会写诗又会作赋,主要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老子本义》、《诗古微》、《元史新编》。

邓世昌(1849年~1894年)

邓世昌是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朝末年北洋水师的将领,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80年邓世昌随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到英国购买新式军舰。曾经担任海东云、镇威、镇北、扬威各军舰的管带。1887年任致远号管带。1888年升任为总兵。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大海战中,他率领全舰官兵,视死如归。他见日本旗舰吉野号肆虐驰骋,给我方舰队以巨大威胁,亲自驾驶致远号加速驶向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二百五十名官兵,除数人幸存外,全部壮烈牺牲。邓世昌落水后,拒绝士兵的营救,自己沉入大海,慷慨殉国。实现了他“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誓言,就义时只有四十六岁。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

徐骧(1858年~1895年)

徐骧是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省。清朝末年台湾抗日义勇军的首领。徐骧秀才出身,喜欢研究阅读兵书,练就一身好武艺,为人正直豪爽,乐于帮助别人。1895年初,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面对日本的侵略,台湾爱国军民义愤填膺。徐骧出于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组织义军奋起抵抗。1895年6月,日本近卫师团进犯新竹,徐骧率义军在新竹争夺战中坚持斗争了一个多月,击毙俘虏日军一百多人。后来因为弹尽粮绝而被迫撤退到新竹城外继续斗争。同年8月他率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密切配合,在日军刚过大甲溪后便前后夹击狠狠地打击日军,接着又在台中一带,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日军,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由于敌强我弱,徐骧只得向台南撤退。10月他率义军和嘉义守军协同作战,打死了日军近卫师团师团长北川能久亲王中将,10月19日在台湾南部的曾文溪一带与日军拼死激战,壮烈牺牲。徐骧不愧为杰出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

严复(1853年~1921年)

严复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双陵,又号几道,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66年至1871年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1877年到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第二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总教习,任职将近二十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深受刺激,痛感中国必须维新变法,才能避免亡国的大祸。他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等富强中国的办法,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他大声疾呼:“如果现在中国不变法,那么迟早会灭亡的。”1895年~1898年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号召人们救亡图存,在当时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曾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宣传变法。戊戌变法后,用十年的时间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法意》、《名学》、《社会通铨》等著作,第一次把逻辑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思想文化制度及其理论依据传到中国,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思想界具有启蒙作用。在文学方面,严复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辛亥革命后,他的思想却变得越来越保守,晚年提倡尊孔,反对五四运动。

康有为(1858年~1927年)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南海先生。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后为保皇派的领袖。康有为青少年时期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后看到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就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编撰维新变法著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康有为当即组织进京赶考的举人联名上书,即“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和约,迁都再战。他组织强学会、办报纸,发行《中外纪闻》、《强学报》鼓吹改良主义理论,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4月康有为又发起成立保国会。变法运动逐渐走上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宣布变法,16日诏见康有为,命其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获得专门上折议事之权。此后,他接连上了10多道维新变法的折子,成为戊戌变法的实际主持人。但变法遭到顽固派的镇压。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流亡日本,后来到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1917年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帝制活动,很快失败。其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礼运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近代著名学者,曾经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人称“康梁”。1895年梁启超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编辑《中外纪闻》,担任强学会书记员。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连续发表《变法通论》等论文宣传维新变法,并且编辑《西政丛书》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梁启超到北京,参与“百日维新”,奉命兴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开始创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坚持君主立宪保皇思想,受到了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他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产生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但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同时他也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嗣同(1865年~1898年)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激进的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的时候便接触到了经世致用的学问,非常赞赏龚自珍、魏源。以后十年内往来于祖国的西北、华北、东南各省,结交了社会上许多有名气的人作朋友。中法战争以后,谭嗣同开始广泛阅读有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及自然科学的书籍,产生了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思想。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他愤慨于中国的衰弱,认为要想让国家富强起来必须全部套用西方的制度不可,于是在浏阳创办了算学社兴办新式学堂。从1896年到1897年一年时间内他写成了《仁学》。此书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学说,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的纲常伦理。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到湖南提倡兴办新学,创设了时务学堂。1898年又与唐才常一起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

1898年8月被举荐到了北京,9月受到光绪帝的亲自诏见,被授予四品卿军机章京,参与机要。曾冒死去见袁世凯,说服他支持变法,然而没有成功。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他拒绝逃走,大义凛然地对来劝他的朋友表示:“各个国家变法,总要有人流血牺牲才能成功,今天中国还没有一个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国家不昌盛的原因。真的应该有这样的人,那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9月23日谭嗣同与其他五位变法义士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名文,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曾化名中山樵,后即常以中山为名。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苦,十岁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十二岁随母亲到檀香山,在英美教会学校学习。后来,又在广州、香港接受近代西方教育。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拒绝,这使他很失望。1895年,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后因策划广州起义的事情泄露,孙中山被迫流亡到过日本、美国、英国,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并进一步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考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896年,他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诱捕,在他的英国老师的援救下才得以脱险。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失败后继续到海外进行革命活动。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到日本,联合各个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被他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此后,他又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他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2月13日被迫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3月他主持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想以此限制袁世凯。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孙中山遂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遭到失败。1914年他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组织护法运动,次年因桂系军阀的排挤而失败。1921年组织“二次护法”运动,因1922年陈炯明叛变而退居上海,创办《建设杂志》。他在绝望中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邀请共产党人参加。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大批革命人才。1924年11月13日应北京政府冯玉祥的邀请,抱病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在北京病逝。孙中山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受到了全体中国人的尊敬,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黄兴(1874年~1916年)

黄兴是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他是民主革命家和军事家,1902年到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发起的拒俄运动并且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天回国进行革命活动,准备做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1904年2月在长沙组织华兴会,自任会长,随后就策划长沙起义,没有成功,又返回日本。1905年黄兴与孙中山等人创立中国同盟会,成为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党人领袖,号称“孙黄”。1907年起,先后参与策划、指挥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之役,给腐朽的清王朝以打击,推动全国武装革命形势的发展。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率领国民军与清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以后,黄兴仍在南京留守。1913年7月因为不能容忍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为维护民主共和,黄兴在江苏举起讨伐袁世凯的大旗,任讨袁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夏天,他离开日本去美国养病。1916年在袁世凯死后回国。同年10月3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宋教仁(1882年~1913年)

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字遁初,号渔父,民主革命家。学生时代的他就非常关心国事,渐渐萌发反清革命思想。1904年2月,宋教仁与黄兴等人在湖南长沙创立华兴会,任副会长。曾经参与华兴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先后在东京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1905年他和陈天华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同年8月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兼任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民报》发刊后,担任主要撰稿人。1907年宋教仁在东北组建同盟会辽东支部。筹划起义。1911年7月,与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是五个总干事之一,等划长江流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