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中小学生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家教科学知识的普及率不高,学校的正面教育受到家庭教育的消极抵制和严重干扰,家庭对学生实施的“负教育”的危害不可低估。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指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实施以加强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各地中小学都要提高认识,作出规划,落实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江西省教委对家庭教育工作一贯十分重视。1992年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创办家长函授学校以后,省教委连续七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家教工作,办好家长学校。一些地方的家长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效十分显著。
根据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指导家教实践的一种好形式。各类家长学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为主要教育内容,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改进教学,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家长函授学校要根据新的形势提出新的办学思路,并要对各类家长学校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积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子观。要恢复和完善家访制度,不但班主任要定期家访,科任教师、学校领导也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在沟通情况的同时,入耳入脑地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原则要求等,争取家长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此外,还可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通过让家长参与一些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式,或者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情况,指导家庭教育。
三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好家长会。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是广大家长普遍重视和乐于参加的,学校要改变只向家长报告孩子分数和名次等应试教育的倾向,全面汇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汇报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利于在怎样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学校还可以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召开家长会,让教育思想比较端正的家长现身说法,以理服人;也可以适当利用家教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启示家长引以为戒。
家庭教育指导既是一项工作、一种事业,也是一门科学。希望学校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切实工作,努力使家庭“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共同去造就完成民族复兴伟业的一代新人。
营造素质教育的社区氛围
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学生生活的社会区域环境(简称社区)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更具有直接、深刻的作用与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是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能完成的,既需要社会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又需要社会为之创设有利的环境,这就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区氛围。
应试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才观、教育观,长期以来造成了一种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压抑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对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极为不利。诸如:把大批不能继续升学,直接走上社会的学生视为“失败者”的社会偏见,给中小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社区教育条件的缺失与滞后,使学生除了困坐课桌埋头课本以外再无别的活动天地;家庭教育的不当,社区教育的不力,社会风气的不良,使学生的正面教育受到“反教育”的冲击和干扰,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面貌;社区文化生活的贫乏与单调,使学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饥渴,限制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难以自拔。
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社区氛围,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社区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动员社区各种力量,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
要强化社区的舆论导向。街道、企业、乡镇等社区,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要义、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要使每个社会成员懂得: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利益。要把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到关心、参与和支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伟大工程上来。同时,社区要在劳动就业制度上深化改革,不单纯以考分论优劣,而是着眼于劳动者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广开就业门路,宣传岗位成才的典型,着力转变“上学校就是找饭碗”,“只有升学的是人才”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从而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导向机制。
要健全社区教育网络。社区要为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关心学生寒暑假等节假日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文化科技夏令营之类的社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各类教育基地,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给学生提供方便和优惠,为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做出应有的贡献。社区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群众团体,应根据当地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全面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要优化社区育人环境。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绿化、美化自然环境,到净化文化市场,优化社区民俗民风,都要从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出发,进行统筹规划,舍得增加投入,做到常抓不懈。对于污染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影视、书刊、游戏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必须依法严肃处理,决不能稍有姑息。
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但是光在校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走上社会,才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随着双休日的实行,学生在社区活动的时间大量增加。社区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尽可能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如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组织业余音乐、美术、书法、电脑、写作等兴趣小组,兴办各种体育竞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创造才能。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一些参观、游览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重要讲话》),是一篇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闪耀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讲话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教育战线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伟大纲领。它是科教兴国的宣言书,是教育创新的动员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瞻远瞩和坚定决心,向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发出了推进教育创新的伟大动员。
学习和贯彻《重要讲话》,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向我们提出的历史性要求。要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这一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其中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一代创新人才,必须依靠教育创新来培养,按常规走路是不行的。教育创新,是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和关键性地位所决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必须依靠教育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教育创新,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虽已取得许多突出的成绩,但我国教育中传统的积弊十分深厚,又面临社会转型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全局上、根本上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使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求。教育创新,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我们必须立足自己的国情,顺应世界的潮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学习和贯彻《重要讲话》,必须明确教育创新的内涵和要求。教育创新,就是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我们要按照《重要讲话》指出的“五点要求”积极进行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在做到“三个坚持”的同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中更新教育观和人才观;抓住教育体制创新这个关键,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排除障碍,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我们在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作指导,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全面关怀青少年成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主动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求我们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坚持教育“三个面向”,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高我们的教育国际竞争力。
学习和贯彻《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必须十分明确:“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创新这一根本宗旨,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师生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教书育人。任何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所谓“创新”,只会违反教育规律,损害学生全面发展。各级教育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动性,身体力行地指导学校总结典型经验,走出素质教育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并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评价统一起来,切实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学习和贯彻《重要讲话》,要始终抓住教师教育这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总书记对我国广大教师提出的“三点希望”,努力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的规律。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三句话,二十四个字”的要求,从教育创新的要求出发,分别从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治教治学三个方面,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新时代我国教师的历史责任和努力方向,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指路明灯和广大教师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努力目标。“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就是要坚持理想信念,忠诚于教育事业,为国培育英才,不懈开拓进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就是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育人为本,自觉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就是要加强学习,端正学风,求真实务,勇于创新。
人民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教育创新的主力军。让我们高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重要讲话》为指导,开拓创造,扎实工作,谱写共和国教育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