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中的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裕陵地宫为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官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梨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
定东陵的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珍宝不计其数,直到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东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朝的又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至紫荆关,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陵墓。溥仪去世后,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1994年,溥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传说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
清西陵的核心部分,规模摄大的是泰陵,其建筑历时八年。泰陵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谥号的石碑。泰陵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清西陵中,形制别具一格的是最西的道光皇帝的慕陵。
根据清代规制,帝陵名一般是由唇代皇帝钦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而后把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咸丰即位后,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搪,精美异常。整个天花板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艺术境界。慕陵的围墙也不挂灰、不涂红,而是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
紫禁城
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筹建于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9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规划师吴中具体负责。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这里居住过明代14位皇帝和清代10位皇帝,他们统治中国491年,将近五个世纪。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特风格。
故宫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72万多平方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
故宫东西南北开有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每座角楼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结构复杂,式样奇特,为古建筑中罕见的杰作。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预重檐大殿,殿高40米,是故宫的最高建筑。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午门广场呈纵长矩形,午门屹立于广场尽端,平面继承隋唐以来如大明宫含元殿的传统,作向南敞开的凹字形。凹字平面有很强的表现力,当人距午门越来越近时,三面围合的巨大建筑、单调的红色城墙逼面而来,封闭、压抑而紧张的感受也愈来愈强,更显示出皇权的凛然不可侵犯。
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殿在前,中和殿居中,保和殿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因为按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土居中央,最为尊贵。基台高8.13米,分三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共有透雕栏板1414块,刻有云龙翔凤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栏板下以及望柱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米,宽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太和殿用七十三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庑殿式屋顶,上檐斗拱出挑单翘三重昂九踩,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整座建筑庄严雄伟,富丽堂皇。
木构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层加高,小梁逐层缩短,从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则采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装饰效果,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
太和殿的巨大体量,它和层台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立体构图,以及金黄色琉璃瓦,红墙和白台,使它显得异常庄重和稳定,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出天子的权威。建筑家通过本来毫无感情色彩的砖瓦木石,和在本质上不具有指事状物功能的建筑及其组合,既显现了天子的尊严,又体现出天子的“宽仁厚泽”,还通过壮阔和隆重彰示了被皇帝统治的伟大帝国的气概,如此复杂精微的思想意识,抽象地却十分明确地宣示出来,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骄傲。
与外朝的宏伟壮丽、庭院开阔明显不同,作为帝后生活居住区的内廷呈现深邃的特征。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前院乾清宫大殿最大,中院坤宁宫较小,乾清、坤宁之间是方形平面的交泰殿,三殿共同坐落在一个一层高的工字形石台基上。
乾为阳,为男;坤为阴,为女;交泰则为阴阳和合。后寝三殿的命名包含着中国人关于宇宙的哲学认识。
后寝以后是御花园,虽为花园,但所有建筑、道路、小池甚至花坛和栽植,都规整对称,只在局部有些变化,与中国园林特别强调的自由格局很不相同,这是因为它是格局严格对称的皇宫内的花园,又位于中轴线上,局部须服从全体,以保持全局格调的完整。但其中古木参天,浓阴匝地,花香袭人,波底藏鱼,富于生活情趣。
御花园以北通过一个小广场为神武门,有高大的城楼,过门经护城河即达景山,是故宫的结束。景山筑于明代,约高50米,中高边低,略作向前环抱之势,清代沿山脊建造了五座亭子,正中万春亭最大,方形三重檐,以黄色为主;两旁二亭较小,八角重檐,黄绿相当;最外二亭最小,圆形重檐,以绿色为主。在体量、体形和色彩上呈现了富有韵律的变化,并分别与庄重的宫殿和宫外活泼的皇家园林在气氛上取得和谐。
整个故宫的布局,以午门至神武门作中轴,呈对称性排列。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天安门,向北延伸至景山,恰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宫,飞檐重叠,琉璃连片,壮丽辉煌,气象万千,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