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无比的中国语言
30725800000006

第6章 《经史动静字音》别义异读考辨(1)

万献初

提要:元代刘鉴的《经史动静字音》系统辨析了206个别义异读字的音义,简洁、准确而有条理,比此前音义书有关音变构词的讨论更集中、更精炼、更典型。以当时读书音的本读本义为静字,以派生音义为动!以主训词的对应为主要手段来区别动静词义,词类上的语法差别蕴涵其中。音注数据显示,元代读书音中的音变构词仍然以四声别义中的去声变调为最多,其次是清浊声母的变换。刘鉴音义辨析的术语和方法体现了他已具有自觉的语言学意识。

关键词:刘鉴动静字音音义构词语言学意识

《经史动静字音》,元刘鉴撰。刘鉴字士明,关中人,生卒年不详。他熟读经史,深通音理,撰有《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成书于至元二年(1336),用十六摄归纳韵类,与韩道昭《五音集韵》互为表里,且综合宋元等韵家的等韵门法理论编成《门法玉钥匙》附其书后,对等韵学、等韵图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刘鉴又撰《经史动静字音》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后以为辅助,如明杨士奇洪武甲戌年(1394)序所言:“盖以便教幼学者”,对读经史诸书时经常会遇到的一字形多音多义(即一字表多词)的别义异读材料,作了系统而又简明的音义辨析,如“王,平声,君也;君有天下曰王,去声”,前者为名词读平声,后者为动词变读去声,今天看来是典型的“平一去”变调构词。前一音义常用而稳定,刘鉴称为“静字”;后一音义由前一音义派生而有变动,刘鉴称为“动字”。经史文本中,一字形分表动静二义,需要就语境来确定其读音,然后因音定其当句中的词义,不知音读之别也就不明词义之别,因音辨义,音读居于首要,故其书名《经史动静字音》。

一、《经史动静字音》的版本流传及内容

《经史动静字音》最好的整理本,为1934年大连墨缘堂石印本《经史动静字音笺证》,题“元关中刘鉴撰,贲禺商茝若笺证”。商氏自序云:“曩读元刘鉴著《切韵指南》末附《经史动静字音》,喜其文辞典雅,简而得要,恒手自写录,用备读经之助。案此书谢蕴山先生《小学考》著录而注‘未见’,周氏《郑堂读书记》已正其讹。惟《小学考》录有杨氏士奇《序》,则未审其所自比者。”清人谢启昆于乾隆年间著《小学考》时见明人杨士奇《序》而未见元刘鉴书,稍后的《郑堂读书记》则著录有见。今传明清多种刻本《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后附有此书,单行的有芋园丛书本和碧琳琅馆丛书本(二本用同一雕版)。

选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后附《经史动静字音》较善的本子,得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大明正德十一年五月端阳日金台衍法寺后裔觉恒寿梓重刊”本(1516),与墨缘堂本《经史动静字音笺证》对校,206条字目及其顺序全同,相异者如下:第10条麾下“旌旂”正德本作“旌旗”,13文“饰物”作“饬物”,15巾少“佩巾也”,16熏“”作“薧”,40折“旨列切”作“占列切”,49行多“履迹曰行”,64冥“晦也”作“暗也”,71呼“号呼”作“号声”,85“閒”作“間”,86足“平声”作“即玉切”,99评“评说”作“订说”,104“嘉”作“喜”,111宿“日所止舍”作“日星所止舍”,117经“东西也”少“也”,145累“平声”作“上声”,164“毁他曰坏”作“毁他之曰坏”,170“下视上曰告”作“下曰上曰告”,175“因而改之曰更”少“之”,196涕多“他计切”,199父多“扶雨切”,200被多“寝衣也”。两本差别不大,证明墨缘堂本《经史动静字音笺证》所引刘鉴原文可信可用。有些差异无关宏旨,有些以正德本为长,如86、104、145、196等条,用时当从正德本。

明正德本前刊刘鉴在元至正二年(1336)为《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写的“自序”,后半云:“仆于暇日,因其旧制,次成十六通摄,作检韵之法,析繁补隙,详分门类,并私述玄关六段,总括诸门,画其蕴奥,名之曰《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与韩氏《五音集韵》互为体用,诸韵字音皆由此韵而出也。末附《字音动静》,须与朋友共之,庶为斯文之一助云尔。”说明《经史动静字音》开始就是附在《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之后起辅助作用的。

近人商茝若的笺证主要是在刘氏原著基础上加经史原文的例证,使音变构词的音义关系在具体语境中清晰地展示出来,如:“王,平声,君也。(《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君有天下曰王,去声。(《诗·大雅》“王此大邦。”)”商氏笺证只有极为个别的例证是引自注疏的,如:“广,上声,阔也。《易·系辞》‘广大配天地。’量广曰广,去声,《周礼·凌人》‘广八尺’注‘凡度广狭为广’。”99%都是引经文,这就保证了别义异读的原本性和纯粹性,也表明“六朝经师强生分别”的说法不可信。《经史动静字音笺证》择前人善本校正刊印,展示刘鉴共辨析别义异读206条,精选常见易读字立条目,说解简明,引证精当,便利于幼童诵习,是汉语别义异读类音变构词中最为典型的主干材料,值得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今传明席珍编撰《经史音义字考》九卷,万历十九年(1591)刊行,收《经史动静字音》为第一卷,保留了刘鉴的说解和注音,旁证今传刘书的内容是可信的。对勘可见,席氏比刘氏少62条:“粉、巾、采、冥、尘、煎、炙、收、敛、援、嘉、乳、蒸、经、缘、编、载、爨、柱、卷、祝、始、衷、裁、与、系、享、棺、缄、含、遣、引、临、取、毁、共、遗、施、更、去、丧、巧、还、射、取、大、少、会、披、播、覆、乐、朝、食、涕、刺、奉、父、被、合、後、近。”席氏列序从刘书,只有个别条目位移,如“迟、属”由中间移到卷末。少数地方席氏改了刘氏的说解,如:刘氏“居高定体曰上,时亮切;自下而升曰上,时掌切”;席氏改为“上,去声,高之定名;自下而升曰上,上声”,此类甚少。分析来看,席氏删掉62条,并不能说明刘氏到席氏的二百年间,这些异读都消失了,比如“卷、系、共、遗、更、少、乐、朝”等历代都是典型的别义异读,至今仍有异读。席氏删改的原因和标准今难明了,但他的删改既没有提高刘氏的水平也没有更新刘氏的体系,故可存而不论。我们只以《经史动静字音笺证》中刘氏的原文为考辨的对象,参考商氏的引证来辨析其音义。

二、《经史动静字音》用于别义的注音方法

刘鉴用标声调、反切、直音三种方法来注音辨音,个别地方用标注又音、辩明清浊等作辅助性的说明,是他深明音理的自然表现。

2.1标声调变化的166条

刘鉴主要用标不同声调的形式来展示“四声别义”的变调构词内容,全书206条中,直接标声调区别的166条,占80%强。其中,平~去115,平~上2,上~去42,去~上1,去~去1,入~去5。

平~去115条:平声表原词(静字),去声表派生词(动字),这是自汉魏六朝以来汉语音变构词用得最多的类型,在刘鉴这里表现得更系统更集中:

[1]亲,平声,姻也;婚姻相谓曰亲,去声。

[2]文,平声,采章也;所以饰物曰文,去声。

例[1]结成的婚姻关系是平声“亲”,即亲戚;亲戚互称“亲”,去声,即今亲家。[2]平声“文”是名词,即文采或文章;去声“文”是动词,即文饰。此类还有:王、妻、宾、衣、冠、麾、冰、膏、巾、熏、阴、轻、三、先、卑、离、傍、空、沈、重、量、高、深、长、贯、缝、过、分、行、施、相、从、奔、还、和、调、凝、疆、齐、延、冥、尘、煎、收、陈、呼、如、应、当、将、监、援、障、防、任、中、间、足、胜、观、号、争、迎、攻、聽、禁、知、思、评、论、便、怨、操、令、教、生、吹、烝、经、缘、封、张、藏、爨、乘、要、传、名、首、蹄、闻、称、誉、平、治、衷、裁、劳、兴、累、难、为、迟、棺、缄、含、临、风、共、遗、更、丧、忘。

平~上2条:编、披

[3]编,平声,次也;谓所次列曰编,上声。

平声“编”是名词,即编次、次序;上声“编”是动词,即编织。

上~去42条:女、枕、饮、粉、采、两、左、右、远、数、广、染、走、散、敛、悔、使、守、选、好、嘉、语、雨、种、乳、处、柱、卷、始、与、比、享、遣、引、假、毁、养、去、巧、恐、少、播

[4]女,上声,如也;以女嫁人曰女,去声。

[5]凡微曰少,上声;其降曰少,去声。

例[4]上声“女”是名词,即女子;去声“女”是动词,即嫁女。[5]上声“少”是数量不多,去声少是年龄不大,都是形容词。

去~上1条:仰

[6]上委下曰仰,去声;下瞻上曰仰,上声。

去声“仰”是上级命令下级的公文用词,有切望意,如《魏书·高帝纪》:“有卖鬻男女者,尽仰还其家。”上声“仰”是下对上的仰视或仰望。

去~去1条:载

[7]载,去声,浊音,舟车所致物也;谓致物曰载,去声,清音。

“载”《广韵》有“作代切”精母代韵去声、“昨代切”从母代韵去声两读,精母为全清声母,从母为全浊声母。刘鉴标明“浊音、清音”,是说该条虽然标两个“去声”,但实际上韵母和声调都相同,是声母清浊变换构词,浊声母名词表载运之物,清声母动词表装载。

入~去5条:度、覆、刺、帅、乞

[8]度,入声,约也;约之有长短曰度,去声。

[9]倾曰覆,入声;盖曰覆,去声,即腹、副二音。

例[8]入声“度”是动词度量义,去声“度”是名词尺度义。[9]入声《广韵》芳福切是动词倾覆、颠覆义,音腹;去声《广韵》扶富切是动词覆盖义,音富。

2.2标反切的38条

声母、韵母相同而只是声调不同的别义异读,是单纯的变调构词,只标声调变化即可。刘鉴标反切的条目,多不是纯变调构词,有区别声母的变声构词,有区别韵母的变韵构词,也有个别是变调构词。

2.2.1标声母变化的变声构词反切21条

清~浊变声15条:别、败、断、涕、合、见、见、席、解、坏、会、尽、折、著、朝

[10]别,彼切列,辨也,《礼记·乐记》“礼者别宜。”既辨曰别,皮列切,《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加商氏引证,以利辨义,下同)

[11]断,都管切,绝也,《书·盘庚》“乃祖乃父乃断弃汝。”既绝曰断,徒管切,《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2]上临下曰见,古电切,《礼记·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下朝上曰见,胡彦切,《孟子·梁惠王》“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又:视之曰见,古电切,《易·乾卦》“见龙在田。”示之曰见,胡彦切,《论语·徽子》“见其二子焉。”

[13]尽,即忍切,极也,《书·康诰》“往尽乃心。”既极曰尽,慈忍切,《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14]折,旨列切,屈也,《前汉·伍被传》“折节下士。”既屈曰折,常列切,《礼记·曲礼》“立则磬折垂佩。”

[15]旦日曰朝,陟遥切,《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旦见曰朝,直遥切,《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

刘鉴在前引例[7]“载”的音辨中明确标“清音、浊音”来分析“精~从”清浊变声构词,足见其音理上的认识是自觉的明晰的,知道清浊变声构词是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大宗之一。例[10]是“帮~並”清浊声母区分“别”的动词与名词两义,又“败”博怪切与蒲败切则是“帮~並”清浊变声区分他动与自动两词。[11]是“端~定”清浊声母区别“断”的动作与结果两义,又“涕”耻礼切与又音啼是“彻(透)~定”清浊变声区别眼泪和鼻涕两义。[12]“见”的“见~匣”清浊声母区别有两组词义:一是上接见下与下朝见上的区别,二是“见一现”古今字表示看见与显现的区别,四读都是去声,平水韵霰(电)与线(彦)都归霰韵。其他的“见~匣”清浊变声构词有:“合”古盍切与胡閤切表牵合与自合,“系”吉诣切与胡计切表名词系属与动词系连,“解”佳买切与胡买切表解释与懈散,“坏”音怪与户怪切表毁坏与自毁,“会”古外切与胡外切表相会与聚合。[13]“精~从”清浊声母区分“尽”的极端与终了两义。[14]“章~崇”清浊声母区分“折”的动作与状态。[15]“知~澄”清浊声母区分“朝”的名词早晨与动词朝见两义,至今还用。“著”张略切与直略切“知~澄”清浊变声区别“著”的动词布置与形容词著名两义。

其他邻近声母变换6条:大、食、乐、焉、畜、施

[16]凡广曰大,徒盖切,《易·乾卦》“大哉乾元。”其极曰大,士盖切,《礼记·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17]餐谓之食,时力切,《易·需卦》“君子以饮食宴乐。”饷谓之食,祥志切,《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

[18]声和曰乐,五角切,《书·舜典》“夔命汝典乐。”志和曰乐,卢各切,《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焉,於乾切,何也,常居语初,《论语·子张》“焉能为有,焉能为无。”焉,于乾切,何也,常居语末,《易·坤卦》“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20]聚之曰畜,勒六切,《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养之曰畜,许六切,《礼记·大学》“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21]设之曰施,书之切,《书·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及之曰施,羊吏切,《诗·大雅》“施于孙子。”

例[16]舌头到齿头全浊声母“定~从”变声区别“大”的一般与特大(太)两义;[17]正齿与齿头全浊擦音“常~邪”变声区别“食”的食用与饲养两义,且兼有人~去变调。[18]次浊声母“疑~来”变换区别“乐”的音乐与快乐两义,至今仍用。[19]“影~喻(云)”变换区别“焉”的疑问词与语气词用法。值得重视的是刘鉴已经有了语法意识,用“常居语初”与“常居语末”来描写其疑问词与语气词的语法位置,这已是自觉地用分布(distribution)视角来观察语法现象了。[20]用“彻~晓”声变区分“畜”的蓄积与蓄养两义。[21]用“书~以”变声区别“施”的施设与施及两义,且有平(之)~去(志)变调。

2.2.2标相邻韵变韵构词的反切10条

主要还是入声转去声的变调构词。由于这类“入~去”是相邻韵间的变换,故不能只标声调类别,刘鉴才用反切来标示其别义韵变。还有一条“上~上”也如此。《广韵》的相邻韵到元代开始使用的“平水韵”中已有不少是同韵了。

入~去韵变9条:宿、祝、借、贷、炙、恶、属、射、告

[22]宿,息逐切,止也,《孟子·公孙丑》“而之景丑氏宿焉。”谓日所止舍曰宿,息救切,《释名·释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23]取于人曰借,子亦切,《前汉·文帝纪》“假借纳用。”与之曰借,子夜切,《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今无矣。”

[24]属,之欲切,联也,《孟子·梁惠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联而有所系曰属,去声,《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25]恶,乌各切,否也,《孟子·公孙丑》“恶声至,必反之。”心所否谓之恶,乌故切,《论语·子路》“乡人皆恶之,何如。”

[26]命中曰射,羊盍切,《礼记·中庸》“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以礼曰射,神夜切,《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27]下视上曰告,古沃切,《札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上布下曰告,古报切,《书·汤诰》“至于亳,诞告万方。”

例[22]入声屋韵到去声宥韵的变换,区分“宿”的动词止宿与名词宿舍两义;又“祝”的名词赞词者与动词赞词两义也是用“屋~宥”入去变韵来区别的。[23]入声昔韵到去声祃韵变换,区分“借”的贷入与借出两义;又“炙”的动词与名词两义也是用“昔~”入去变韵来区别;“贷”的贷入与贷出两义则是用“德~代”入去变韵来区别的。[24]“恶”的形容词不好与动词厌恶两义由“铎~暮”入去变韵区别。[25]“属”的联属与归属两义由“烛~御”入去变韵区别。[26]“射”的发射与射礼两义由“盍~杩”入去变韵区别。[27]“告”的上告下(诰)与下报告上两义由“沃~号”入去变韵区别。

上~上韵变1条:近

[28]相邻曰近,巨隐切,《论语·季氏》“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相亲曰近,巨刃切,《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

《广韵》上声十九隐韵与十六轸韵在平水韵中也分属吻、轸二韵,是相邻韵,这里用于区别“近”的邻近与亲近两义。

2.2.3标上去变韵构词的反切7条

数条“上~去”韵变的反切实际上是同声母同韵的变调,按体例标调类即可,但刘鉴却用反切来区别。上~去韵变7条是:下、夏、上、後、取、被、奉

[29]居卑定体曰下,胡雅切,《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自上而降曰下,胡嫁切,《诗·邶风》“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30]制师从已曰取,七雨切,《孟子·梁惠王》“齐人伐燕,取之。”屈己事师曰取,七句切,《汉书·贾谊传》“莫如先审取舍。”

[31]承曰奉,扶勇切,《礼记·曲礼》“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拱曰奉,扶用切,《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