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尊老传统自古便有之,并一代代地被我们所传承下来。
尊老尚齿的传统
尊老尚齿(意指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形成于尧舜,发展于夏商,到了周代,已经形成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先秦三代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在尊敬老人上是一致的,并且还都拥有一套养老礼制。
《礼记·祭义》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在先秦三代,燕礼、飨礼和食礼是用来款待宾客的不同礼仪,用款待宾客的礼仪来对待老人,足以表明先秦三代尊老尚齿的程度。尊老尚齿不仅有利于吸引人心,更为重要的是还利于安邦定国。先秦时期设有负责养老的官职,如太宰、大司徒、乡大夫。对鳏寡孤独者进行特殊照顾,让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养老事务的重视。
周代的养老敬老爱老的礼仪,对前是集大成者,对后是垂训万世。后世的历代王朝,无不以其为蓝本,有所增益,各成鸿制,尤其是汉朝以及明清,使之更加完备。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汉高祖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成帝时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的最低年龄降到了70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并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
汉代时开始设立居养机构,专门收养孤老贫病、不能自存者。521年,梁武帝颁布诏令,决定在京师建康置“孤老院”。隋唐五代也继续设立这类机构,并派官吏专门负责相关事宜。元代设有养济院,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自先秦以来,流行于社会的乡饮酒礼,一直为历代传承。乡饮酒礼由政府出面主持,劝励人们尊敬长老,提倡尊老的风气,这种乡饮酒礼直至清朝光绪年间才被废止。
“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推行孝道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措施。孟子认为,子孝则家齐。天子养老,等于养天下之父亲,以父统子,则天下归心,忠君则天下太平,这就是“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思路。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高祖刘邦后的每一位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了一个“孝”字。不仅如此,汉统治者还通过举荐的方式,把民间那些“孝悌力田”者吸收到朝廷做官。
受到汉代的影响,后来各朝各代对“孝”都有相当的重视,逐渐地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流传千年的金玉良言。
二十四孝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二十四孝》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成,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