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因素
人格的毕生发展,是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遗传、环境与自我之间,已经成长起来的人格主体与环绕他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形式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人格的发展是各种制约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表现在人格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环境与遗传之间,已形成的人格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正是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人格的进一步发展。
遗传因素制约人格发展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为人格的发展提供范围和潜力,个人在气质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对人格的发展也具有制约和影响。一个人人格的丰富、完善要立足自身的遗传生理因素和气质方面的特点而尽力去超越。遗传因素提供的发展潜力和范围,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地转变成现实的人格品质。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格发展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又叫自觉能动性,它是人所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包括认识、改造世界,认识、改造自身的能力与活动及其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意志、信念等。
正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才使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环境,认识和改造自我。这种能动性在人格结构中称为自我意识,它是人格的核心,在人格发展中发挥着动力与定向作用,成为人格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环境因素决定人格发展环境因素以个体出生时间为界限可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按性质也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无数研究表明,人格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影响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
社会环境,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他集体性社团等。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将对我们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可概括为: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从知识化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不仅兴起了信息产业,也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从工农业到工作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从信息化看,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社会是开放的,知识是共享的,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我们必须吸取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加快发展。总之,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培育自身创新能力上,要更多地吸取外来优秀科技与文化成果,更要以我为主,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
阶段特征
从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看,一个人如果能顺利地通过1~12岁的前四个阶段,进入青年期,人格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这一时期人格发展顺利者,就会有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生活缺乏目的与方向而时感彷徨与迷失。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建立了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功,就会产生亲密感;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献身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成功,就会与他人隔离开来,陷入孤立的境地。
成年中的发展危机是创造力对自我专注。一个人如果能继续保持上一阶段的亲密感,而且扩展到下一代,关心和促进下一代的幸福,就会获得创造力感,相反,如果安于自足,就会产生自我专注的感受或停滞感。
老年期的发展危机是完善感对绝望感。发展顺利者就会随心所欲,安享余年;发展障碍者则会悔恨旧事,悲观失望。
总之,青年期开始,人格发展是已形成的人格品质与其环境之间发生强烈的交互作用。青年开始,一个人的人生可以说才真正开始,人生内容极其丰富。我们既要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义务,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又要成为热爱家庭、关心社会且有责任心有义务感的人。现实地执行这些责任,将要面临着许多重大的人生课题,一个人人格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一时期。我们的人格,也就是在这样的历练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我们熟悉的古代大文豪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不如意与挫折,但是他的人格一直保持坚挺。他从来没有被这些“黑暗的力量”所打倒、所击垮。即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孤独的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其实,当一个人身处困厄之中的时候,他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已经下降到正常人生的水平面以下,是一种负值人生。当此之际,如果还能够以平常、正常的生活心态来面对一切,那自然就是旷达与达观。换言之,超然旷达不是在平常生活之上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是个人境遇降至平常以下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平常的生活态度。苏轼就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个真理。这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经历了各种磨炼之后才会更加的完整,充满魅力。
人的灵魂经过痛苦和炼狱,才可能达到臻真完美的境界。本性——异化——回归,是一般人人格发展的基本历程。“——……异化……——”这个历程很长很长。虽不说一个人的灵魂能够回归,那他(她)死后就会进入天堂,否则,将要入地狱;但至少可以说,回归意味着生命人格的超越与升华,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自然状态,获得生命的完善感与成就感。
不参与社会生活,就不会社会化;不社会化,就不其成为人。我们身边有很多内向的性格孤僻的朋友,特别是网络社会到来之后,好多人在网络世界里纵横自如,而在现实生活中一窍不通,这种人就是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与社会割裂开来,这样导致自身的人格有明显的缺陷。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离开本性走向异化的过程。个人的生存条件不同,经历不同,个人所要经历的历练过程也不同。社会是复杂的,有些东西可以选择,有些东西无法选择,有些东西是可以放弃的,而有些东西是不可以放弃的,关键取决于你自己。
回归其实是一种自悟——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善的感悟。唯有宽容、豁达才可以回归到善的本真上。带着遗憾和仇恨离开人世的人,显然是不能回归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知识精英所提倡的人格,实际上是一种“圣贤人格”,相对而言,西方现代知识分子所践履的或许可称为是“凡人人格”。但不管怎样,圣贤也好,凡人也罢,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最起码的原则,也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基础。
活得自然,活得轻松,活得愉快,以善良之心创造生命的价值,以完善自己有利他人为尺度,这样的人一定能回归。所以,随时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拷问自己的良心,这是一个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刚才谈及的是人生至死总的灵魂回归。事实上,人生有许多回归,总的回归就是由这许多回归组成和铸就的。事业有事业的起步、辉煌和回归,爱情有爱情的初开、浓郁和回归,生活有生活的起步、成熟与回归,人际有人际的初涉、交往和回归……如果我们在人生的诸多方面有了彻悟,那么,我们在精神领域所处的位置就会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格就会越来越完善。
轻松一刻:欧几里得与学园的故事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年~前275年)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氏几何学的开创者。欧几里得生于雅典,当时雅典就是古希腊文明的中心。浓郁的文化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欧几里得,当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
一天,一群年轻人来到位于雅典城郊外林荫中的“柏拉图学园”。只见学园的大门紧闭着,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这是当年柏拉图亲自立下的规矩,为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他对数学的重视,然而却把前来求教的年轻人给闹糊涂了。有人在想,正是因为我不懂数学,才要来这儿求教的呀,如果懂了,还来这儿做什么?正在人们面面相觑,不知是退、是进的时候,欧几里得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只见他整了整衣冠,看了看那块牌子,然后果断地推开了学园大门,头也没有回地走了进去。
“柏拉图学园”是柏拉图40岁时创办的一所以讲授数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学园里,师生之间的教学完全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因此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尤其是几何学,所涉及对象就是普遍而抽象的东西。它们同生活中的事物有关,但是又不来自于这些具体的事物,因此学习几何被认为是寻求真理的最有效的途径。柏拉图甚至声称:“上帝就是几何学家。”这一观点不仅成为学园的主导思想,而且也为越来越多的希腊民众所接受。
人们都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欧几里得也不例外。他在入学园之后,便全身心地沉潜在数学王国里。他潜心求索,以继承柏拉图的学术为奋斗目标。除此之外,他哪儿也不去,什么也不干。经常熬夜翻阅和研究了柏拉图的所有著作和手稿,可以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熟悉柏拉图的学术思想、数学理论。
经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深入探究,他得出结论:图形是神绘制的,所有一切抽象的逻辑规律都体现在图形之中。因此,对智慧的训练,就应该从图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几何学开始。他确实领悟到了柏拉图思想的要旨,并开始沿着柏拉图当年走过的道路,把几何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并最终取得了世人敬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