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
30837700000047

第47章 神奇瑰丽的战国帛画

现今人们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帛画,它是直接用墨笔画在缣帛上的。

帛画的出现得力于灵堂以画像代“尸”的发端和流行。远古时代,人死后,亲人守在尸体旁以示哀悼,之后埋在住所附近,幻想故去之人仍活在自己身边。后来风俗有些变化,人死后及时埋葬,入土为安,活着的亲人扮成死者生前的模样,接受亲友的跪拜,这就是“尸”。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尸”逐渐被木牌和画像取代。画像大多是墓主人的肖像,挂在灵堂受人拜祭,出殡时由执事人用竿挑起走在灵柩前,死者灵柩入土后,将帛画覆盖在棺盖上,称为“铭旌”。

现存比较有名的战国帛画有两幅,分别是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出土的画在白色丝帛上的《人物龙凤图》和197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驭龙图》,可把它们看做姊妹篇。

《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中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画中所绘的龙的形象,因初发现时龙的左足破损,只见右侧足,而一度被认为是夔(传说中只有一只脚的龙),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

《人物龙凤图》这是一幅引导墓中死者升天祝祷的帛画。图中中年妇女身边画有龙凤,寓示着死者随龙凤所引而升天。腾空而起的龙、凤均有一种向上的动势,下方的侧立人则反映出一种跟随的特征。人和龙凤的造型都有一定的装饰性。画中没有背景,但饱满而富有动感的人和龙凤形象仍使画面显得完整而充实。这幅帛画以墨线勾描,用流畅挺劲的线条把所需形象勾勒出来,顿挫曲折,富于节奏、起伏变化。

《人物驭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为成熟。画面中心描绘的是一位侧身挺立的中年男子,面有胡须,束发高额,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身平伏,如同舟形。翘起的尾上站立着一只引颈长鸣的白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男子上方还有一个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

绘画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驭龙出行时的动感。中国传统文化视“龙”为神物,认为龙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和神上天遨游。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而白鹭象征着男子的人格风范,同时又是传说中的仙境之物。整幅帛画表现了男子走完尘世历程之后,踏上天游之行。驭龙乘风,白鹭相随,则表现出男子轩昂自若的风度。这种广阔的襟怀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与死的独特认识。

这两幅帛画都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画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人体比例的把握都相当准确,技巧已十分娴熟。前者以墨色线条为主,略加暗红的淡彩,显得比较古朴;后者线条已有了轻重、刚柔的变化,色彩是在单线勾勒后平涂和渲染兼用,运笔潇洒自如。可以这样说,在战国时期,我国绘画以线条描绘人物的风格已经形成。这两幅帛画也代表了当时肖像画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