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想法战胜对手
发展心理学表明,孩子间的纠纷能使孩子逐渐适应团体行动,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新体验,增长见识——如,被对方打败的疼痛感和羞辱感,战胜对方时的喜悦和自豪。
可是,现在的孩子几乎连独自面对对手都不会了。由于家长的介入,那种两个孩子撕扯到一起打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已鲜为人见。一旦孩子哭着跑回家,说不得被别人欺侮了,家长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地去兴师问罪,责备对方的家长没把孩子管教好,更有甚者,甚至动手帮孩子责打对方。家长对孩子的庇护以至于斯。
孩子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这才能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争强好胜之心。孩子在孩子间的纠纷中输了,应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战胜对手——或是把身体练强壮了再向对手挑战;或是在其他方面胜过对手。总之,不是轻易服输,哭着跑回家救援。
而一旦孩子在外边和人发生争执或打架,孩子回家向父母哭诉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也不是抚慰孩子,而是激励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孩子考虑怎样才能找机会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战胜对手。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毅力和勇气。这才是科学的、积极的家教。
鼓励孩子去竞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将更加激烈,它要求人们去迎接和适应这种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为使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不至被淘汰,家长们现在就必须对孩子灌输竞争的思想,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要培养竞争意识,家长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孩子竞争意识的发展水平。这种调查可在与孩子闲谈中进行,即边闲聊,边提出需调查的话题。
家庭家庭教育专家梁裕书、赵雪提出了儿童的竞争意识呈现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A层),不自觉的竞争意识。在与小伙伴相处中“争强”、“好胜”,便是这种意识的表现。
第二层次(B层),朦胧的竞争意识。他们的竞争行为不再是不由自主、浑然不觉的,而是有了朦胧的意识,“我要超过他”,“我要争第一”。但这时的孩子还不能用竞争意识调控自己的行为。
第三层次(C层),明确而狭隘的竞争意识。孩子已经懂得伙伴之间的竞争、同学之间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并且开始用竞争意识调控自己的行为。如学校开运动会,设“文明班级奖”,有些孩子为了班级争得这个奖,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见他们的竞争意识是明确的。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不全面,他们常常将竞争局限在竞赛的范围内,局限在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范围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
第四层次(D层),较为自觉且涉及面较宽的竞争意识。他们意识到学习上竞争、考试中的竞争、经济生活中的竞争等,且有较为自觉的竞争行为。
父母应把调查的情况对照上面四个层面,分析孩子竞争意识的发展水平。
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参照下列标尺了解孩子竞争行为的强弱程度。
A、较弱。虽置身于竞争环境,或参与竞争活动之中,去没有的情绪反应,心理波动不大,持续时间不长。
B、一般。有明显的情绪反应,有明显的动作行为,但情绪反应、动作行为都不强烈。
C、较强。情绪反映较强烈,或亢奋,或沮丧,动作行为幅度较大,急切参与或烦躁不安,坐立不定,且持续一段时间。
D、强烈。情绪反应十分强烈,常有过分的动作行为,大发脾气,攻击他人,破坏公物,甚至用“自伤”手段来表达竞争心绪,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难以自控。
由竞争行为的强烈程度,可反映竞争意识。一般而言,竞争心态强烈的,其竞争意识就强烈;竞争心态较弱的,其竞争意识就较弱。
在把握孩子竞争意识发展水平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父母可以采取有意识、有顺序地培养孩子具有竞争意识的措施。一般说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给孩子一些竞争的知识。家长可应用多种有趣且形象的方式,教给孩子有关竞争的知识,如向孩子讲一些动物自下而上竞争的故事,让孩子看一些竞争的书籍、电影、电视;教孩子懂得竞争与生存、竞争与发展的初步知识。
上海有一名叫连俊的家长,是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由于自己寸步难行,天天坐在家里,所以常常和孩子对弈。下棋时他既不给孩子让棋,也不准孩子孔子悔棋。有时孩子连着输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让。连俊这样做,只是要孩子明白:在家里,父母可以让你,但在社会上,别人不一定让你,困难更不会让你。由于作为残疾人的父亲从小对孩子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使他的孩子连晏杰从小就有很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学习刻苦,进取心强,品学兼优,在小学阶段先后获上海市十佳礼仪少年、上海市“金爱心”学生,上初中后又获得“天源杯”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第一名。连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虽然我现在下棋时早己能战胜父亲,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父亲教会‘不服输’的精神,所以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怕,都愿意去克服。”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美国的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当时,有一名因企业破产而绝望,准备投湖了却一生的企业家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去找希尔指点迷津。希尔将他带到一面大镜子前,指着镜子里的人对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能使你东山再起。”听了这番话后,这位绝望的企业家猛醒,恢复了自信,重新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身上的潜能大大超出自己的评估,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充分相信自己,请永远对自己说:我行!
要使孩子说:我行!年轻的父母就必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常对孩子说:你行!
发现自己,首先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细想起来,每个人在人生之旅都会取得或大或小的一连串成功,每一次成功都与他的“长处”有关。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有意无意地发挥了他的长处,哪怕取得了很小的一次成功,他一定会获得满足,受到鼓舞和激励。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多,凶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自我设计的目标也会渐渐明确。
要让孩子发现自己,家长首先必须注意正确使用对孩子的评价系统。常见有些家长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瞧蒋小贝多聪明,考试总是全班第一名,你怎么这么笨!”“你瞧人李小娴唱歌唱得那么,你的噪子怎么像破锣一样!”“你瞧人家莫惠兰那么小就当世界冠军了,你怎么样样都不会……”
实际上,这些家长总是拿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总用别的孩子之所长比自己孩子之所短,这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法。要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像俄罗斯诗人普希金,8岁时就能用法文写诗,但他的作曲能力绝不会有莫扎特强。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8岁就开始作交响乐,11岁开始创作歌剧,但莫扎特的数学能力绝对不会比高斯强。德国数学家高斯在5岁时就开始纠正父亲的错题,9岁就解决了奇数求和的问题,但他的写诗能力又不如普希金。可见,父母不能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第三,在竞争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家长常与孩子进行竞争游戏,但遗憾的是,家长不善于抓住这一机会,通过扮演适合的角色去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比如“赛场”上,家长被孩子甩得老远;对弈中,家长被孩子杀得人仰马翻;较力仅可使孩子高兴,而且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首先,不利于孩子智能的提高和竞争意识的增强。游戏虽然是玩,是娱乐,但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教育形式。游戏中家长的角色及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和要求。如果家长经常让着孩子,自己总是充当竞争中的失败者,就等于没有给孩子提出高的要求,孩子在游戏中不用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取胜,失去了锻炼自己的体力、意志力和智力的机会,没有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品味不到自己努力和创造取得胜利的喜悦,因此不利于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孩子智能的发展。
其次,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难以经受竞争中的挫折。在竞争性游戏中家长让着孩子,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娇宠,这种娇宠会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甚至会养成“惟我独尊”的小霸王习气,而孩子又会把这种习气带到小伙伴中,不懂昨谦让,不善于合作,难与伙伴协调交往,容易发生冲突。当他与小伙伴游戏或进行其他活动不再是骄傲的胜利者时,便不能正确地对待失败,经不起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与孩子竞争游戏中要使孩子真正感受到竞争和压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让孩子体会竞争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为了让孩子适应将来的竞争生活,家长应及早让孩子体会到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残酷和无情。
然而,有些家长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和孩子玩游戏时,常常为了让孩子高兴而故意输给孩子。当家长故意让孩子时,有些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家长在让自己,反而认为自己很能干,有些孩子虽然感受到了这是家长在故意让自己,但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孩子在和大人玩游戏时,输了便又哭又闹,要求“重来”,赢了则欢天喜地,眉开眼笑。如此以来,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一种期待感,希望别人为自己做出牺牲,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同时缺乏迎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小时候老是被父母惯着、让着的孩子,一旦走入社会,即使遇上一点小波折、小风浪也常常没法应付,而只会念念不忘家庭的温馨、渴望重新躲进父母的避风港。这样,孩子即使长大了,也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庇护。
要想避免孩子成为懦弱无能、骄纵之徒,家长平日在陪孩子做游戏时就应正确对待,不能随随便便,敷衍了事,而应认真对待,让孩子感受到竞争的严酷,只有靠实力取胜。而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不妨在谈话中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让孩子明白:如果能力太低,将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生活困苦而艰辛,那时将没人能真正帮你走出困境。
这样,孩子才能从小树立起自强不息的观念,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克服困难。
培养公平竞争(“不要喂着嫉妒的蛇”——教孩子学会微笑和赞美,克服嫉妒心)
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楼三层的一间教室里,几个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着一个有关天体物理的讨论。3点30分左右,一直参加讨论的中国留学生卢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首先对准自己的导师葛尔滋开了一枪,葛尔滋教授应声倒下。接着卢刚不慌不忙又对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开了一枪,史密斯教授立即倒在血泊中。然后卢刚又把枪对准了自己的中国同学山林华,“砰”——又是一声枪响,当教室里其他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凶杀案吓得目瞪口呆、惊惶失措之时,卢刚匆匆离开了那间教室,他跑到二层物理系办公室,一枪击毙了系主任尼柯森教授,然后走进行政大楼,向副校长柯莉瑞女士开了一枪。最后,又一声枪响,卢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为了这次谋杀行动,显然卢刚经过了精心策划。那么杀人的动机呢?说起来几乎简单得有些难以置信。卢刚1986年赴美留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其博士资格考试的成绩据说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记录。但是卢刚认为葛尔滋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发表等问题上有意刁难人,致使他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而让卢刚不满和忌恨的是,中国同学山林华显然得到葛尔滋教授的青睐,他比卢刚晚来一年却在卢刚之前取得了博士学位。最让卢刚嫉妒并难以容忍的是,山林华还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竞争优秀论文荣誉奖的提名。之所以杀其它几们教授是因为他们对卢刚的多次申述置之不理。
卢刚杀人血案,立即在美国和中国留学生中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嫉妒竟然使优秀的留学生成为“冷血杀人犯”。不但残忍地毁灭了这么多无辜者,并使他们的家庭蒙受重创,而且也毁灭了自己。可见嫉妒是一条多么可怕的毒蛇,它盘踞在人的心灵晨,时时咬啮着人的心,使人的心胸变得日益狭窄,使他的头脑失去理智,而毒蛇的舌头一旦伸出来,就会伤人害己。
因此《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借“校长”之口大声喊道:“不要喂着嫉妒的蛇,这蛇是要吃你的头脑,坏你的心胸的。”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心遭受嫉妒之蛇的伤害,影响了孩子心灵的纯洁,这是不应该的。为了孩子美好而纯洁的心灵,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摆脱嫉妒之蛇的纠缠,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
某小学语文老师布置六年级写《嫉妒是什么》的作文,没想到全班53名同学都认为他们常常备受嫉妒之心的折磨。女孩会嫉妒同伴漂亮的脸蛋或衣服,男孩会嫉妒同伴在球场上大出风头,得到女孩的青睐。男孩女孩更多更普遍的是嫉妒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说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是嫉妒“疯长”的时候。
《少年与法》报道一名叫娄英杰的学生因妒忌同桌,竟然在他的汽水中投放毒药,然后残忍地朝他的喉部猛砍,同桌顿时鲜血四溅,血流如注……这是一桩惨剧,也是一桩恶剧。
面对这样血淋淋的事实,我们应思考些什么?
要使孩子克服嫉妒心,父母必须予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克服嫉妒之心。如一个姓李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是新来的插班生,而我的同桌也是新来的插班生,但是他的成绩却优于我,老师常常夸奖他,我很不服气,慢慢地,嫉妒之魔左右了我。那天,我的同桌因为上课讲小话而受到老师批评,我感到很高兴。回到家后,爸爸却严肃地对我:‘儿子,人不能存有妒忌之心。你不是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吗?周瑜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最后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失败而活活气死的。如果他超大超过你,你应该凭实力超越他。如果不能超越他,也没关系,强中自有强中手,应该佩服他。’从此,我把妒忌就了超越与佩服,他对我也没有防范,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成绩都有了进步,我们也由‘敌手’变成朋友。”
当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比自己的东西多时,孩子的嫉妒心容易萌生——
“妈妈,弟弟的苹果比我的大!”
“妈妈,姐姐干嘛又买新衣服了?”
“妈妈,茵茵这次去区里比赛,什么奖都没得到。”
孩子这就是在告诉你,他(她)在嫉妒同伴。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怎样都孩子克服嫉妒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