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49

第49章 言传身教(6)

孟家住在乡下凫村,附近有一块坟地。村上人死后,都埋在这里。那时候,人们很讲究办理丧事。每遇到埋葬死人时,有打旗的,引幡的,奏乐的,送葬的,搀扶的,熙熙攘攘。幼小的孟子,见到这种送葬的情景,也模仿起来,与一些小朋友玩丧葬的游戏。孟母看到这种情景,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学习,于是决定将家迁到庙户营。

庙户营是一个集镇。这里居民较多,且有做买卖的,每逢集日,更是热闹。孟母搬到这里,邻居是一家屠户。因为生意好,天天杀猪。杀猪,对幼小的孟子来说,也颇有吸引力。没有多久,孟子就做起杀猪的游戏来。孟母看到孩子的这些模仿举动,很为孩子的前途忧虑。心想这样下去,岂不是分散了孩子的精力,贻误了孩子的学习。为了不贻误孩子的学习时机,她就决定再次搬家到城郊去住。这是第三次迁居。孟母带着小孟子来到城南郊住在学校附近。小孟子每天听到的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地也学着读起书来。孟母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等他大些,孟母就将他送进学校。

孟子虽然聪明,但外面明媚的春光,自然界的树木花草,以及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对他却有很大的吸引力。小孟子人在校园里,不断想到外面去玩。这天,没等放学,他就跑回家里。孟母正在织布,见儿子回来,就问:怎么不到放学的时候就回来了?小孟子说我想出来多玩一会。孟母听了,突然沉着脸色,拿起一把刀来,将织布机上的布刷地一声割断了。小孟子见母亲生气了,就忙问:妈妈,怎么听?孟母郑重其事地说:我要你读书,增长知识,就是要你日后成为有用的人。现在你不读书而去玩耍,就像我机上的布一样。现在学习不努力,日后会有什么好结果?小孟子听了,心中十分难过。从此,他就再也不逃学了。

一天,东家有事杀猪。孟子看到后就问母亲:为什么要把猪杀了?孟母顺口回答说:“东家杀猪是要给你吃的。”话刚出口,就发现这一说法不对。她想到自己十月怀胎不易,为了孩子出生后有一健康的身体,饮食起居,都十分注意,而今孩子刚刚懂点事,却以谎言欺骗孩子,这种作法就是教育孩子不讲信义,这与自己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不良结果,于是就真的去东家那里买回猪肉给孩子吃,以表明自己的许诺是真实的。

孟母还十分重视进行品德。一天,孟子突然告诉母亲,说妻子对自己不尊重,我回来时,见她独自一人坐在家里,动也不动,请允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连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是我回到家里亲眼看见的。孟母说:你这样说,就是你的不对了。《礼记》上说:要入门,先要问一声谁在屋里;要上堂,先要高声传扬;要进屋,眼睛就要向地下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给人家打个招呼,不要使人家措手不及。现在你的妻子一人在家里,你进门后不打个招呼,便看见了她蹲的姿势,这本来是你的过错,怎么能责怪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呢?孟母的这番教诲,使孟子口服心服,他不再责备妻子,而是自我反省。

在孟母的言传身教下,孟子刻苦学习,认真参加实践,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言论被后人汇辑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比做“阿斗”要好

一些大对于孩子收集的东西不能理解,因为孩子收集的东西论价值,一文不值;论用途,一无用处。

然而,孩子就不那么认为了,他们将他们的收藏视为至宝。要知道儿童收集物品并非有什么用,只是一时感兴趣而已,是“为了收集而收集”。感兴趣而收集的东西,才产生价值。事实上就是这样,按照自己需要收集的东西,对外人不具备价值,而对本人则不然,是“宝物”,简直价值连城。这是常识,小孩亦不例外。因此,他们收集的东西,你把它视作“脏”的“烂”的无用之物扔掉,他们当然委屈万分,产生抵触情绪也就很自然。

有个叫帅帅的孩子,老是爱收集一些小药瓶啦、小彩色粉笔头啦、彩色糖纸啦等等,一点没用的东西,既脏又烂,他都拾回来,还专门找一只抽屉盛着,简象个“破烂大王”。

有时他的妈妈,对她的儿子不“捡破烂”的浓厚兴趣不能理解。在星期天,帅帅的妈妈在家搞大扫除,趁帅帅不在家,就把他那些破烂东西一古脑给扔进了垃圾箱。不料,帅帅回家找不到他的那些“宝贝疙瘩”,伤心至极,对妈妈大吵大闹,要妈妈赔,闹得妈妈不得不去垃圾箱拣回一部分给他才给他才算罢休。

如果不懂得儿童心理,对孩子的捡破烂行为的确不好理解。孩子收集这些东西,你若问他们干什么用,他们往往不吭声,答不上来。既然连干什么用或派什么用场心中都没有个数,那收集它们干什么?大人把它处理掉竟那么伤心,吵闹不休?

其实,大人对孩子这样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孩子肯于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这毫无疑问是值得夸奖的事,因为这比那些类似于“阿斗”精神的人来说,是千金难买的可贵精神。提到“阿斗”,可能没有哪个中国公民不知道其人的吧。阿斗,是刘禅的小名,就是蜀汉主公刘备的骨肉,他以软弱无能、丢失祖业在中国历史上闻名。

刘禅生于三国乱世,长于刀光剑影之中。长板坡刘备为曹操追杀,阿斗弃在乱军之中。常山赵子龙血战长板坡,战袍尽被血染才救回阿斗小命一条。有着这样的父祖血脉和豪悲身世,本应该蒙难厉坚,矢志成才。可这阿斗偏偏不成人形,在皇帝老子刘备的溺爱中,虚度年华,贵为太子。后来由阿斗当了皇帝,仍然不当帝任,整日酒色游乐,只喜欢女人耸动的胸脯和奶香以及翘着的屁股,国家大事则放任于太监手中。后来,魏将邓艾千里奇兵,越险而临,亡了西蜀王朝。蜀汉灭亡后,阿斗被押解至魏都洛阳。司马昭为消解阿斗的帝王之志,整日酒舞为乐,以至作为亡国之君,阿斗竟全无亡国之悲。当司马昭问及阿斗可否思蜀时,阿斗浑然回答:此地乐,不思蜀。说得司马昭也乐了。这便是“乐不思蜀”成语的出处。

因此,做父母的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给予正确的态度。首先对孩子拾破烂行为不要横加干涉。孩子是好奇的,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都想“收藏”,以便欣赏。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今日的拾破烂,就是明日的创业。因此,凡孩子收集的,大人不要蔑视它;相反的,应同孩子一起,珍惜它。

其次,帮助孩子将所收集的东西,进行分类收藏。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受整洁的习惯。

“脏”的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是缺乏的,但可以教育,要求不要将食物与收集的东西混放(亦属分类),要求饭前洗手就可以了。

当然,集存多了也的确麻烦,可在孩子不觉察的情况下,把压在下面或放在后面的,孩子已经忘掉了的东西,一点点地扔掉它。如果万一被孩子发觉了,可以告诉他们是妈妈用掉的,并表示感谢,孩子也就高兴了。

迁就溺爱遮丑护短

谁能想到,一个才10岁的孩子竟然用菜刀欲致其父母于死地!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却是万般的“爱”。

烂仔父亲弟兄三个就只有他这一棵独苗,自从他一出生,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乐得合不拢嘴。父母对他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烫着,好吃的应有尽有。有时候,即使是在深夜,只要一听到哭声,全家人都起身赶到他的床前。别人家的孩子到他们家玩,小小的他就知道不给小朋友东西玩,使得他的父母、爷爷奶奶特别高兴,夸他聪明。

3岁时,他就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对堂姐堂妹动辄就是拳脚,出口就是辱骂。在幼儿园里,他是出了名的捣蛋、专横的孩子,几乎打遍了所有的孩子。而每次老师家访说起此事,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说老师偏心,气得老师没有办法。

一进学校的门,烂仔就让老师头疼,不是与同学打架,就是弄坏桌椅板凳,要不就是用石头砸碎玻璃。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他的东西不能让别人动,谁也碰不得,而他需要别人的东西你不给,他就用武力。因而,弄得学生家长纷纷要求学校把自己的孩子转班。这话传到烂仔家长的耳朵里,他们竟然说:“孩子不懂事,大人也跟着瞎起哄!

也许是烂仔营养过剩,10岁的孩子身高1。6米,体重55公斤。一天,一位女同学说他又胖又蠢,一下子使他成了霜打的白菜,吃不好,睡不着,看谁都不顺眼,把家里的玩具、文具以及碗筷、电器砸了个稀巴烂。他认为是父母害了他,如果不是他们让自己狠命的吃,自己就不会长得这么胖。想着想着,他又觉得气愤攻心,大脑一热,操起刀就冲进父母的房间,在毫无防备的父亲的背上狠狠地砍了一刀。

烂仔的父母完全糊涂了,当他们把他拖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经医生检查,表明他不仅有严重的行为问题,而且还有严重的反社会倾向。他父母深深地叹息了。

烂仔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惯子如害子,苦果终自食。

巴尔扎克的《搅水女人》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迦德丈夫早逝,她对人生一无留恋,只疼爱两个孩子。跟她一起生活的舅母台戈安太太也把两个孩子当宝贝,特别是老大非列普“长得和娘一个模样”,“看上去活泼勇敢”。因此母亲对他更是宠爱有加。在母亲和台戈安太太的溺爱下,加上社会的坏影响,非列普变得蛮横、自私、无礼,他纵酒、抽烟、赌博、嫖妓、欺诈、偷窃,无所不为。他从台戈安太太的褥子底下偷走了台戈安太太一生的积蓄,活活把台戈安太太气死了。后来,非列普被封为伯爵,就不认他的母亲和弟弟了。母亲因为生活窘迫,写信向他求助,遭到拒绝,“可怜的母亲的脆弱的心被两句简单而狠毒的话砸碎了,偏心了一辈子建筑起来的壮丽的庙堂,顿时归于泡影。”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溺爱孩子而自食苦果的故事。关于溺爱孩子的害处,群众中流传着好多谚语:“严是爱,娇是害”,英国的谚语:“娇养而不能成大器”等。

遮丑护短也是溺爱的一种形式。有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优点、长处、进步总是赞不绝口,到处向别人夸耀,生怕人家不知道;相反,明明白白是自己孩子的缺点、地失和错误,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听之任之。有时同学、老师指出来,还替孩子遮遮掩掩。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孩子不能连孩子的缺点也一起爱,这个道理家长的都很明白。但是,一旦老师或者别人指出孩子的毛病时,他们往往不高兴,把脸一沉,觉得丢了面子,有的甚至打孩子,以此向“告状者”示威。

家长是护短的,还是欢迎来自社会上的批评帮助,是能否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态度问题。许多家长看孩子哪里都顺眼,对孩子的缺点和毛病视而不见,即使自己觉察到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时,也舍不得严加管教。这种情况下,就更容不得别人的说长道短。实际上是充当了孩子毛病的保护伞,是在孩子成长中的一种甜蜜的“宠杀”。

刘少奇同志曾经在1956年委托刘英同志转我国驻苏联大使馆三封亲笔信。要刘英同志了解在苏联学习的儿子刘允若的问题并严肃批评他的错误,并说:“请对刘允若的错误思想和行动进行严格的批评和处理,不要怕他难受。”还明确指出:“我看刘允若有严惩的个人主义思想。”

少奇同志不愧为我们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也是如今千千万万个家长学习的楷模。

任何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对待孩子当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但是,孩子确实有缺点,也应正视。给予批语晓之以理,促使其纠正。对孩子的错误、缺点、过失,不予正视,漠然处之,就等于默许。不批评教育,认识不到其危害,缺点不能克服,就不能进步,其优点、长处也保持不住。如果家长有意掩饰,孩子更会有恃无恐,实际上就是助长其缺点、错误和过失,弄不好会酿成大错。“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一趾之疾,丧数尺之躯。”

有的家长之所以怕丢面子,就是那种所谓“揭孩子的短就是打娘老子的脸”的思想的反映,不要把政党的自尊心同保存一种虚假面子混淆起来。家长应该在别人指出孩子的缺点和毛病的同时,与孩子一起受教育,因为孩子有缺点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系。如果一味顾及面子,就会对孩子在外边的所作所为或者闭目塞听,或者听之任之,或者文过饰非。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有毛病容易纠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教育,就会越变越坏。成了恶习就难以改正。

家长要端正自己对孩子缺点和不足的态度,充分认识利用社会力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要对社会的教育力量抱以完全信赖和真诚合作的态度,而且要主动地征求和真诚欢迎有关组织、教师和别人对孩子的批评意见。当孩子与别人的正确批评顶牛的时候,家长要为正确的意见撑腰,热情地支持别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