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榜样
来咨询的青少看大多心中缺少崇敬、学习的榜样。我与一个初十学生有这样的对话。
问:父亲在你心目中有威信吗?
答:没有。
问:从小学到现在,有哪一个老师一直在你心里,你很敬重他?
答:没有。
问:你有佩服的同学吗?
答:没有。
问:从小学到现在,你有佩服的英雄人物吗?
答:没有。
令人震惊,这也是绝大部分咨询对象的回答。从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直接接触的亲人、老师、同学当中,以及间接接触的人,如媒休宣传的英雄人物,没有一个成为他们学习、敬慕的榜样。在少数回答“有榜样”的对象中,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英雄人物、老师、同学、父亲。在英雄人物中,分别有乔丹、周恩来、雷锋、罗斯福、诸葛亮。有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把猪八戒列为学校榜样,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猪八戒是胖的,他自己很瘦,所以要向猪八戒学习,长得胖一点。对父亲的态度,大多的回答是,因为是父亲,要服从他们,但不佩服。
正视荣誉(长大想当哪国人?——培养孩子的爱国观)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幼儿园的老师问大班的小朋友,你们长大了都想干什么呢?有的说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运动健将,有的说要当歌星,有的说要当教授……老师听了很高兴,鼓励孩子们说,你们都很有志气。忽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长大要当外国人!”
老师先是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表态。但这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并没有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话急于发表看法,而是机智地问道:“小朋友,你说说,为什么要当外国人呀!”小朋友天真地说:“外国人有洋房,有汽车,有……”老师说:“以后,外国人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会有。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快快长大,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小孩子的话,难免有他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但是,童言无忌,孩子的这种想法,也必然是事出有因,这与我们成年人平时的言行、社会舆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我们不能否认,外国是有不少比我们先进的东西,一些发达的国家,在物质生活方面暂时的确比我们强。然而,自进入80年代以来,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况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各有所长,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无须妄自菲薄。可不能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我们民族素来有谦虚的美德。但谦虚不等于自卑自贬。家长们在议论外国和中国的时候,不见得都是在有意识地宣传崇洋媚外和民族自卑的思想。但是,由于人们并不都能全面地了解外国的情况,在观点上难免有些偏颇,这就很容易给不懂事的孩子以不良的影响,在他们心中打上“烙印”。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建设好祖国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种自尊自信的精神,激励我国人民世世代代自强不息,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够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并勇往直前,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印度诗人泰戈尔深受他本国人民的爱戴,也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崇敬。他说:“我去游世界,爬山涉水,花了那么多钱,走了那么多路,阅尽世界万物。但是,这一切我都忘了,独有我家门外,一棵小草的嫩叶上面,冒着一滴露珠,它反映出通天宇宙。”这是一种真挚朴素的热爱家乡的天性,是一种深厚炽爱的热爱祖国之情。
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要求孩子,要他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些什么?信仰什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家长要配合,社会和学校也要共同思考和解决。
黑龙江佳木斯市一中的“五心”教育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不仅适合中学生,也适合小学生。这“五心”就是:
——忠心献给祖国。
——爱心献给社会。
——关心献给他人。
——孝心献给父母。
——信心留给自己。
按照大与小、长远与现实的排列,我们看到的是“祖国-社会-他人-父母-自己”这样一个逐层缩小的序列;按照孩子的行动规律,则是循站“信心-孝心-关心-爱心-忠心”
这样一级级阶梯,形成逐步扩大、渐次延伸的同心圆,使他们一步步,由小渐大,由此及彼,由己及人,渐渐形成自己的行动准则,找到自己的做人标准,树立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学校的“五心”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还需家庭教育的配合。在进行爱国观的教育时,家长不仅应让孩子了解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应该让孩子初步了解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国不是从来就落后,也不会永远落后。要使国强民富,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描绘美丽的蓝图。
谁也不是霸主(纠正孩子的盲目从众心理)
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孩子尤其如此。所以,孩子经常据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或提出要求。他们常理直气壮地说:“大家都这样”,“别人也这样”等等。例如,当家长责备孩子在大街上随人起哄奚落一个乞丐时,孩子就可能说:“不是我带头笑的,我看见大家都在取笑他,我才笑的。”而孩子向父母要某件东西时也往往说:“我们班××就有,所以我也想要。”
面对孩子的这种逻辑,家长应明确地向孩子指出——第一,并不是大家都这样,也有不是这样的;第二,即使大家都这样做,并非这样做就对,大家都不这样做时,这样做也未必错。而且,家长应将这种观念深深地植入孩子心中。
孩子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视野狭隘,因为自己想要某件东西,而将目光自然地集中在这件东西上,急于达到目的,而将目光自然地集中在这件东西上,急于达到目的,于是将只是一部分人有的东西、一部分人做的事自然地视为大家都有这件东西,大家都这么做了。比如,孩子由于有点口吃,引起个别同学取笑,但孩子很可能会把这个别同学的笑声放大,认为“同学们都取笑我,没有人喜欢我”。二是孩子缺乏是非辨别力,常常以众人之所是为是,众人之所非为非。
为此,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首先要明确向孩子指出,并非大家都这样——“当时也有人没有奚落那个乞丐”,“并不是大家都取笑你,其实只有几个不懂事的玩劣孩子取笑你”。总之,要让孩子明确并非全部和整体都如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而只是局部和部分那样。其次,要逐渐让孩子明白并确信:大部分人都那样做,那样做未必就对;别人有这样一件东西,他自己不一定也应该有,各人有各人的情况。
另外,孩子之所以用“大家都这样”“别人都有”之类的话向父母辩解或提出要求,往往因为孩子深信父母的虚荣心:做父母的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认为别人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该有;孩子深信父母也具有从众心理,法不责众。要打消孩子的这种心理,父母就应尽量克服自己的盲目从众心理和虚荣心。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孩子的盲目从众心理,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判断力。
如何看待青少年的“追星”行为
天津市河东区心理卫生协会门诊部曾接待过3名因过分崇拜港台歌星而患上了追星“梦幻症”的女学生。她们都是初中在校生,对港台歌星崇拜得不得了,花钱买了许多张歌星的影照,贴在自己的房间、床头、写字台玻璃板下,一见新出版的港台歌星磁带就买来听。她们每天一进家门的头一件事就是打开录音机听港台歌星的歌曲,经常听到深夜,有时吃饭、走路也戴着耳机听,把看书学习做作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弃之不顾了。不久,她他一闭上眼睛就出现了港台歌星的影子,幻想能和歌星结婚,经常失眠、自烦、头痛,身体不适,心理失去了平衡。
某初中男生听了一场刘德华演唱会,被刘德华动人的歌声、潇洒的舞姿深深打动,从此就悄悄地把刘德华作为崇拜和学习的偶像。他拿出自己平时的积蓄,买了一个随身听和一大霍刘德华的专辑盒带,一有空就听着、唱着、学着。电视上只要一出现刘德华的面容,他就会立即放下作业,飞到电视机旁;只要有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他都想方设法去看。平时,他的言行举止也“刘化”了,还特意买了一张刘德华的照片,放在桌子前,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道:“向他学习。”结果到到期末考虑,门门都不及格,被迫降级。
【实例分析】
如今青少年“追星”早已成为一种潮流,追星的行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少数“追星族”成员对影视歌星的崇拜、迷恋,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他(她)们带着盲目和迷信,把“追星”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甚至注入了性爱成分,把明星当作满足其爱恋心理需要的对象,一心一意地迷星恋星,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地沉溺于追星的激流中,发热、发烧、发疯、发狂、发昏……为了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他(她)们可以置亲人的病痛于不顾,不惜与自己倾心相爱的恋人分手,甚至抛弃自己的生命……
追星行为对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妨碍公共秩序。
有的“追星族”入了迷,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中,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有的在公共场合围追堵截明星,以求得明星签名,或拼命拥挤狂呼,以发泄情绪,从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造成人伤物毁。
二是造成青少年的学业荒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追星族”们一味追星迷星,以此寻求欢乐和精神寄托,转移或降低了学习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经常迟到、早退,回家不认真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厌学、逃学、弃学现象,导致学业荒废。
三是会刺激青少年高消费欲望,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追星族”们只看到明星们的显赫、荣耀,而看不到他们成功背后奋斗的汗水,造成重外表、轻内心,重结果、轻过程,重享乐、轻奋斗等不良心态,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特别是近年来港台歌星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不菲,音像制品、音响、CD唱片等的花费更是可观,这都刺激了“追星族”们高消费欲望,当无法以正当收入满足需要时,就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崇拜明星的追星行为,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独特心理的反映:
一是追求成功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充满幻想、渴望成功的时代,他们往往把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明星作为仿效的榜样。明星们所取得的成功的辉煌的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呼后拥的气派和大量的掌声、鲜花等,使青少年羡慕不已,他们希望通过模仿、崇拜明星来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借助明星们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等找到获得成功的捷径,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渴望的成功。
二是炫耀心理。
一些青少年房间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明星们的信息,把这些作为在一起交往时炫耀自己的能干、消息灵通的资本,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借助谈论明星的话题证实自己在同龄群体中的地位。一些地明星们的情况了解得多的青少年,在一起交往时,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谈论自己的情况,体验到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甚至“成功感”,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有地位。
三是从众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强烈,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只要出现一种新的时尚,就极力模仿,希望自己赶上潮流,不要落伍。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些歌星、影视明星就是创造时尚、领导潮流的代表人物。
四是共鸣心理。
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失意、挫折的时代,他们在追求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的困难、烦恼,自己无法解决,但是又不愿把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无法解决,但是又不愿意把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倾吐。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歌星们演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历程的歌词的内容,在影视中表演的反映青少年生活苦恼和奋斗成功的角色,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共鸣,使青少年把这些歌词当做生活的指南,把演唱这些歌曲当做排解烦恼、忧愁的措施;把明星们塑造的青少年形象当做自己的楷模,用这些影视形象,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从而把对歌曲、影视形象本身的喜爱发展到对明星的崇拜。
五是替代满足心理
随着性成熟的到来,青少年性意识日益发展,他们对异性的情感也日益丰富,这使他们开始幻想和追寻自己的恋人的形象,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往往把握不住现实与梦境、事实与幻影的界限和区别。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在自己心中把异性明星当作自己的理想伴侣和“梦中情人”,对他们产生崇拜和感情依恋,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找到这样的伴侣,甚至追求明星本人,幻想自己成为明星的“情人”、“伴侣”,以求获得替代性的精神满足。
另外,大众传媒对歌星、影视明星的大量宣传和报道,成为青少年追星行为的基本外部原因。
【父母对策】
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追星”行为后,应当与孩子面对面地平等地进行一番讨论:追星行为的价值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价值?为什么要追星?通过这些讨论,帮助孩子对“追星”行为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认识,使其能够在比较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追星”行为采取适当的态度。
如果认为“追星”行为有合理之处,也认识到有一些明星们的某些方面是值得“追”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讨论:到底应该花多大的精力、金钱去“追星”?是不是可以耽误功课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为了“追星”而违法犯罪?
通过这样的讨论,就可以不顾青少年过度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般的明星崇拜行为,使“追星”行为既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满足青少年的愿望,又可以避免过度“追星”带来的危害。
如何看待孩子“穿名牌”
星期天,张萌和妈妈一起上街逛商店。母女俩走进一家“精品服装店”。张萌一眼看到了一套服装,兴奋地对母亲说:“妈,给我买下这套衣服吧,这衣服非常好,我很喜欢。我们班李丽就买了一套,我穿上试了试,特棒。”这是一套名牌服装,价格不菲,张萌的妈妈犹豫了。
【实例分析】
爱美是人的天性,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值花季般的年龄,爱美是人之常情。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美的情操的最有效时机,所以有人说:“青年是美的使者。”
一个人的美,除了内在气质高雅之外,合体的着装美也非常重要。一个芭蕾舞演员,她穿着轻、紧、合体的服装,活跃在舞台上,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一个威武的军人,他的着装既严肃,又大方,体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威,显示出了军人的力量。
勇敢是美,勤奋是美,朴实是美,健康是美,聪颖是美,文明是美,朝气蓬勃是美,正是由于美的多样性,才会使有不同审美观的人对美的追求与看法不同。乔装打扮,只是外在点缀,金迭如山,它标不出生命价值的昂贵,只有健美的心灵,才能使青春靓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