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孩子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孩子分数高,固然是好事,但父母切不可一味地去追求孩子的高分而绊住了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父母应该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第1节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父母箴言
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就应该制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情绪化中学得更好,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对孩子说:“来,我教你背一首唐诗吧。”孩子把头一扭就往一边走。这可怎么办呢?不少父母也有这样的经历: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孩子对父母说:“快来看,雪花在跟我玩呢。”吃苹果的时候,孩子对父母说:“这里面放了糖,你知道吗?”
这些情况的发生给了父母以下启示。
1.发挥孩子性情的作用
这给父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孩子都是“性情中人”,他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情绪,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带有感情色彩。孩子为什么都喜欢童话故事,道理就在这里。只有让孩子接触感性的东西,他们才能更深切地感觉它,记忆它,理解它,才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在孩子的心目中,雪花是朋友,是玩伴。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状态,把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过程。
有一个优秀教师给学前班孩子上课,很受欢迎。例如,叫学生回答问题,他不是靠学生举手再点名,而是准备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上把“发言球”扔出去,嘴里一边问:“二加三等于几?”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有的听课的老师不理解:“这不是多费一道手续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这位教师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却没有了强烈的发言兴趣。”这种回答是很有道理的。
孩子都是情绪化的学习者,教育者不为他们制造一定的情感氛围,就无法激活他们的聪明才智。有些孩子在某个教师的班里很聪明,而到了另一位老师的班里就变傻了,可能奥妙就在这里。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常常使用成人化的方法,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弄得孩子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反过来父母却又埋怨孩子又懒又笨……其实,有很多时候,又懒又笨的恰恰是父母自己。他们对孩子的心理一窍不通,又懒得去研究去学习,还自以为是把成人学习的模式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愿学习,又去责怪孩子。不客气地说,应该责怪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孩子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
孩子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中介的,这是孩子情绪化的另一个特点。在孩子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跟自己的经验有很直接的联系。孩子吃苹果感觉到了甜,他不认为甜是苹果本身所具有的,而认为是里面加了糖,这显然是孩子吃奶时加糖的生活经验的反映。
这种思维方式非常有趣,反映了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父母对他们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关的知识和他本人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这样才便于孩子理解,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父母要想知道孩子的体验,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且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去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但是这种事是不做不行的。
3.孩子学习的最佳方法是游戏
专家一致认为,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游戏而不是正规的学习,幼儿园、学前班就是如此,这是非常正确的。可是有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早学知识、多学知识,认为做游戏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像成人那样学习是不行的,对孩子来说,害处大于好处,这样的做法等于“强迫”孩子厌学。父母应该明白,游戏本身就是学习,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学到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在平常的学习中学不到的。
有些父母可能会问,孩子在幼儿园只知道玩,一旦上小学进行正规学习不适应怎么办?这也是一种误解。这里不是不准孩子学习,而是主张让孩子在情绪化的氛围中学习,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不仅要让孩子学到一些知识,还要使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习惯,更主要的是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同时,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教师也会比较巧妙地自然过渡,不会使孩子进入正规学习的时候过于突然和生硬。
如果把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人为地把知识学习和游戏割离开来,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让两者互相隔绝,一个极端是“傻学”,另一个极端是“傻玩”,孩子就会在这两个极端来回摇摆,结果自然是学得死板,玩得无味。
有些父母和老师以为“带着孩子玩很容易”,而“教孩子学习很困难。”这也是不正确的认识。设计一个知识含量高的游戏才是极其困难的,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而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当个教书的机器,则是比较容易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让孩子能够喜欢学习,首先就要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情绪化中学习,这样就会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2节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
父母箴言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总是喜欢用催促的话语,其实越是这样,孩子就越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父母想要让孩子能迅速有效地提高能力,就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有趣、好玩、轻松、快乐的事情。只有当孩子们感到学习知识是无比快乐的事情时,才会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也只有兴趣才能让他们全力投入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铃木镇一在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研究中时常发现,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满,因此他们常常不停地向他抱怨,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努力了。”
铃木镇一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太夸张了。对此他的回答是:“先不要忙着发牢骚,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地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自己没有培养出好的孩子?”
兴趣是每一个孩子和成人学习知识、发展事业的最大动力。兴趣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主要的决定因素。铃木镇一曾讲述的他父亲的人生历程的例子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家是名古屋的铃木家族。铃木镇一出生的时候,他们家拥有一家小提琴制造厂,而且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然而,这家工厂并不是他们的祖传产业,而是在他父亲一手创办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德川末期的安政6年,铃木镇一的父亲木政吉出生了。他是一个具有很强进取心的青年,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并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没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因为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必须子承父业。
所以,他从学校毕业以后,便遵从父命回到了家乡,继续家小制造三弦的手艺。其实三弦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无奈因为是祖传的家业,他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做。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工作一塌糊涂,因此,他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他对此也很苦恼,完全想不清楚自己的事业方向。
当他感到最彷徨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一次,他给一位贵族送货,看到了一把在当时的日本还很少见的小提琴。当时,贵族府上有一名公子曾经到国外留过学,于是,自告奋勇地给大家当场演奏了一曲《莫扎特的小步舞曲》。
当他如痴如醉地听完这首曲子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那声音完全是一种天籁之声,难以想象如此美妙的声音竟然来自世间的乐器。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终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将这种美妙动听的乐器呈献给所有的人。
于是,他回到家后坚决地对他父亲说:“请原谅,我无法继承您的事业,不能继续帮您制造三弦。我决定一生的事业就是制作那种乐器,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退缩。”幸运的是他父亲对他的决定也很支持。
带着对制造小提琴的巨大的兴趣,他怀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小提琴的研制工作中。
然而,在当时保守的名古屋,不要说拥有小提琴的寥寥无几,夸张的说法就是压根儿就没有小提琴,就连关于小提琴的书籍也难觅踪影。尽管如此,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四处打听,只要听说谁有这方面的书籍,他立即前去商借。如果别人不愿将书借出,他就带上纸笔,逐字逐句地将书上的内容抄下来。
寻找小提琴的书还容易些,但要找到小提琴就真的不容易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听到某师范学校的老师有一把小提琴,于是他找到那个人苦苦请求,希望能将小提琴借来看一看。但这名老师正好是教音乐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教学,还是演奏都离不开小提琴,因此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把琴,他是绝不会放弃的。于是他继续苦苦地哀求说:“那么您能否在想睡觉的时候,让我看一眼小提琴呢?”
“你说什么?”那位老师对他的请求极为惊讶。
“请原谅我的固执,但我实在想看一眼,我保证,只要您一醒,立刻将琴归还给您,而且丝毫无损。打扰您了,请您务必答应我的恳求。”就这样,那位老师终于被他的诚心感动了,答应将琴借给他一个晚上:于是他花了一整夜时间研究小提琴的做工和结构,并在天亮前画出了结构图。
第二天早上,当那位老师上班时,见他已经拿着琴站在了门口,双眼熬得通红,老师感动地对他说:“如果以后您想看琴,尽管来拿吧。”
在这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更加努力了。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1886年,他终于首次制造出了小提琴。
他很快开办了一家制作小提琴的工厂,并不断地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工厂规模渐渐扩大了,销量也逐渐上升。最红火的时候,工厂每天都要生产400把小提琴,还有4000支弓弦。当时的铃木小提琴厂就拥有多达1000名的职工,即便是德国最大的小提琴工厂也只有大约200名职工。
铃木镇一认为,他父亲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的兴趣。兴趣对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父母们总觉得孩子不够努力,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喜欢轻忪愉快地做事情。但现在的父母更多的是用压力来对待孩子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孩子的兴趣被摧毁了。因为,孩子在那种咄咄逼人的压力下只会觉得紧张,甚至是窒息,心理压力也会不断加重。因此,父母们要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要努力呵护孩子的兴趣,让它生根、发芽、升化,直到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第3节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父母箴言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以学习为主,就要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于是要求孩子每天长时间地学习。这种认识不对。心理学家发现,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效果好,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
有的家长惟恐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多,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担忧是正常的。可是学习好的诀窍绝不是只在时间上下工夫,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不一定成正比,而学习的主动性却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成正比。有的孩子整天被家长“看押”着学习,成绩并不好;学习主动的孩子,很少被家长催着赶着监督着,学习效果却很不错。其中关键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孩子学习是否有主动精神,学习效率如何。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习要讲求效率,否则既浪费时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这个道路很多人都懂得,可在现实实施中却并非人人都满意。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低总感到不明白,每天都看见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前学习,可为什么每天的作业也完不成,考试成绩也不能提高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许多家长,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就在于孩子效率太低,表面上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可实际却有很大部分时间被浪费掉了。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不至于让孩子耗费时间却的不到好的学习效益呢?
1.和孩子诚恳沟通
家长应该和孩子诚恳沟通,既表达父母对孩子真诚关心和宽容体谅之情,又表示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的在所难免,同时也了解到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所在——是否存在知识“断层”?学习方法存在哪些问题?是否需要同学老师或“家教”的帮助?另一方面,当找出问题所在时,应以准确的方式加以引导,教会孩子注意劳逸结合的方式,处理好“劳”与“逸”的关系。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不利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习效率。只有准确把脉,就能找出最佳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恢复自信,培养其成功感。
2.增强孩子的效率意识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高效者生存的社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效率意识,让他切实体会到高效带来的好处。增强他的时间观念,做任何事都要设定一个完成时限,不可以拖拖拉拉。另外,向孩子讲明,如果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可以自由支配余下的时间,还能得到一些奖励。
3.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境
一个人心情好时学习效率也高。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骄、躁、灰心丧气的坏毛病,培养他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以安静整洁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来诱导孩子良好的学习心境。乐观健康的情绪,稳定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就此,特别要提醒家长们的是,首先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示对他有信心。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孩子是最茫然无知的,他们随时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尤其在精神上的鼓舞。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温馨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能全身心地学习,也能促进效率的提高。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学法”指导,使孩子善学,遵循学习的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学习方法。孩子学习能够取得成效的最基本的步骤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在这五个环节上做好文章,预习弄清难点,听课领会关键,复习扫除疑点,作业全面巩固,小结形成系统。要求孩子做到“先复习后作业,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提问。”
5.有意识地进行“四快”训练
学习效率高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读得快、写得快、算得快、想得快。如果孩子在读、写、算、想四个方面都比别人慢半拍,很显然整体效率就低了很多。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从小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四快”训练。
6.让孩子自己教导自己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喜欢包办代替,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的惰性就产生了。孩子自己从生活中学习,再应用实践,也就是说孩子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这样的学习无疑更有效。
7.教导孩子优化学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