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没有自主意识,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孩子援助,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孩子学会自立,是父母给自己最好的奖赏,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第1节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箴言
如果要让自己以后少为孩子操心,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性,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爱心。
很多家长至今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在教导孩子的时候犯下很多错误却不知。当孩子到了该懂事的时候却依旧依赖着父母时,父母又抱怨着孩子永远长不大,总让自己操心。我们就不会回过头来想想,孩子如此的软弱的原因不正是自己过度的保护吗?从小就不让孩子摔跤,从小就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大之后,当然懦弱了。
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抓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指出: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会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2.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有益于帮孩子建立独立性。尊重孩子不是要你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要注意与孩子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有就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使孩子感觉到你在乎他的感受。尽量不要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交谈,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自我独立意识强,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3.从兴趣上培养
教孩子不能以千篇一律的简单命令迫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识,而是应该以孩子喜欢的形式去教导他们。孩子对游戏有着强烈的感官兴趣,我们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喜欢的动作,然后,我们再告诉孩子动作的意思。这样坚持训练,会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与不畏艰辛地自己动手的劳动是分不开的。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这一点,很多父母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却很难实施下去。因为我们传统观念的影响,舍不得孩子吃一点的苦,什么都要帮孩子打点得稳稳妥妥才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外国的例子来好好学习一下,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成年之后就走出家门自谋生路。这对孩子以后的个人奋斗很有意义。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就让他们自己爬起来。我们非但不能怕孩子摔跤,反而应该让孩子多摔跤。
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
父母箴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这句话早已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会有一些父母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只是,一味地不让孩子做事并不是爱孩子,让孩子试着去做一些事情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
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里,为了加班她已经三天没有回家,也已经有三天没有见到宝贝儿子了。
儿子看到三天不见的妈妈回到了家里,并没有像妈妈想象中的一样扑到妈妈怀里,反而摆出了一张苦脸。
“妈妈,你这几天怎么那么忙啊,害我都没有衣服穿了。”
正想好好休息一下的妈妈听到儿子的抱怨,不禁有些纳闷,同时也把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我忙不忙跟你有没有衣服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你不回家谁给我洗衣服啊?没人洗衣服我穿什么啊?”儿子理所当然地说出自己的“理由”。
听着儿子的“理由”,看着儿子那张理所当然的脸,妈妈觉得儿子的自理能力太差了,应该让他自己试着做一些事情了。想到这里,她把自己疲惫的身体放进柔软的沙发,不再理会儿子的抱怨。
看到妈妈没有立刻给自己去洗衣服,儿子不高兴了,他来到妈妈的身边,摇晃着妈妈的身体,“妈,你快点去给我洗衣服,不然明天我真的没有衣服穿了。”
“想要有衣服穿就自己去洗,我现在很累,想要休息。”说完之后,妈妈转身进了卧室。
妈妈的举动让儿子傻了眼,他以为妈妈会立刻去给他洗衣服,没有想到会是这种情况。儿子在客厅里眉头紧锁,试图想出一个好办法。终于,他无奈地找出自己的脏衣服,自己去洗。
得到充分休息的妈妈在走向厨房的时候,看到阳台上挂着的衣服,她欣慰地笑了。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在未来的社会里需要的是自立、创新的人才,因此,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很多父母在努力让孩子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时,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把孩子自己应该和可以做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但是,父母们想过没有,或许现在可以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孩子长大以后呢?也替他们去做吗?这对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害的。有些孩子,正是因为在家里有父母,在学校有老师,所以他们的依赖性才会很强,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会依赖父母和老师。其实,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孩子都是喜欢自己做事情的,他们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等。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试着去做一些事情。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且可以使孩子学会负责,从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并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增强他们的基本生活常识和劳动经历。因此,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的能力。
1.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东西
很多孩子都不会收拾自己的东西,他们通常是让父母来收拾。比如,当他们玩完一些玩具之后,总是拍拍屁股就走人,让父母把玩具再放回去;吃完饭也从来不知道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甚至有的时候,连自己的书包都需要父母来整理。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当孩子玩完玩具后,让他自己负责收拾,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把自己的玩具管理好,想玩某种玩具找不到时,父母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而是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父母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可以让孩子在吃饭前摆放碗筷;吃饭后收拾碗筷;帮助父母擦桌椅,扫地,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其实,这些事情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父母小看了孩子的能力,而不让孩子去做而已。如果父母能够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会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
3.学会照料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还小,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没有能力去做,于是就代替孩子去做。其实,孩子是有这种能力的。父母要试着让孩子照顾自己的生活。比如,自己削铅笔,包书皮,洗衣服,等等,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
如果我们取消和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思维的机会。所以,尽量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第2节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箴言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受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研究表明:孩子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父母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已经放学了,妈妈来接明明。明明见到妈妈后就随手把书包递给妈妈。妈妈皱了皱眉头没有接书包。
明明很惊讶地问:“妈妈,今天你怎么不帮我背书包啊?”
妈妈说:“以前我帮你背书包是因为你还小,但现在你长大了,你是一个小男子汉了,你有能力自己背书包,所以你要自己背。”
明明说:“你看好多小朋友的书包都是妈妈帮着背。”
妈妈蹲下来和蔼地对他说:“别人是别人,但也有的小朋友自己背书包啊,你应该向这样的小朋友学习。况且你已经长大了,要学着自己做一些事情,妈妈不可能什么都帮你啊。你说对不对?”
明明想了想说:“妈妈你说得对,我以后自己背书包。”
第二天妈妈去接明明的时候,明明高兴地说:“昨天老师看见我自己背书包了,今天还在班上当众表扬我了呢!”
妈妈听了很欣慰,感觉明明真的长大了。
正值孩子放学的时间,一所小学的门口有很多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孩子慢慢地走出校门,看到来接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之后,随后把手中的书包递了出去。然后,孩子两手空空,家长背着书包,一起回家。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了。当被问及原因时,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学挺辛苦,书包又一天比一天沉……”有的家长说:“我看到别的家长都背,我怕自己孩子……”再问孩子为什么不自己背书包,孩子的回答却是:“我也想自己背,可是妈妈(奶奶)不让。”
对于不少家长为孩子背书包的现象,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家长的想法都是为了孩子,但这是一种不好风气,会让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如果孩子的书包太沉,家长可以为孩子清理掉一些不是很必要的东西,不要一接孩子就为孩子当“书童”。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如果任何事情家长都代替孩子做,那么小孩子就得不到锻炼,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什么风雨。
父母要知道,书包是孩子自己的,如果不循序渐进地在孩子的肩头增加适度的重量,那么他们的双肩会永远稚嫩。他们长大了,要承担赡养老人和哺育子女的责任,要担负民族振兴的使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风雨,他们需长成一棵树,不是一株草。所以,当他们还是一株苗的时候,就该有适度的风雨,适度的责任,适度的压力。
其实,不止是背书包这件事,还有比如洗衣、刷碗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父母也都不让孩子碰。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后,父母应该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让孩子独立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哪怕洗不干净,也要对其进行表扬,然后再提出改进建议以便使他做得更好。
§§§第3节让孩子克服依赖的心理
父母箴言
孩子的依赖心理往往是父母不合时宜的教养方式造成的,过分、缺乏理智的爱使孩子的依赖心理在父母的温情下生根发芽。因此,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与自尊,培养独立自主的行为,借此让孩子不再依赖父母。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生麻疯病的病人,病了近40年,一直躺在路旁,等人把他指到有神奇力量的水池边。但是他躺在那儿近40年。仍然没有往水池目标迈进半步。
有一天,天神碰见了他,问道:“先生,你要不要被医治,解除病魔?”
那麻疯病人说:“当然要!可是人心好险恶,他们只顾自己,绝不会帮我。”
天神听后,再问他说:“你要不要被医治?”
“要,当然要啦!但是等我爬过去时,水都干涸。”
天神听了那麻疯病人的话后,有点生气,再问他一次:“你到底要不要被医治?”
他说:“要!”
天神回答说:“好,那你现在就站起来自己走到那水池边去,不要老是找一些不能完成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听后,那麻疯病人深感羞愧,立即站起身来,走向池水边去,用手心盛着神水喝了几口。刹那间,他那纠缠了近40年的麻疯病竟然好了!
依赖心理是指凡事都要依靠别人,缺乏自立和自理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依赖性的人,往往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遇到事情总想依赖父母、老师或同学,总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做出决定,不敢独立负责;喜欢与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他们显得很顺从,希望独立性强的同学能给他们出主意;如果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常常会不知所措。
很多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都想要依赖父母。然而,父母们可能没有想过,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依赖心理,最根本的原因就出在父母的身上。
当然,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如果把该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包揽在自己的身上,这样不仅会让父母心烦,也束缚了孩子成长的翅膀和思维。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依赖父母的心理。长大后,他们不但会依赖父母,还会依赖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不会依赖自己。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吃得好,长得壮,心理上的“营养”却被彻底的忽视。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或许称得上是一个“优等生”,但是,一旦离开了父母他们就会成为寸步难行、困难重重的“劣等生”。这是因为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让孩子远离依赖心理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问题。
1.让孩子拥有自信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会积极进取,才会勇往直前。可见,自信心是成材必备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