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强大的精神压力来自于自己,难于摆脱,告诉孩子,可以请老师、同学、知心朋友帮助。自己找他们诉诉衷肠,让他们给以安慰、开导,这样做后,往往可以减轻精神压力。常言道:“当事者迷”,在许多情况下自己陷进去,不能自拔,需要别人提醒、开导、拉一把,许多时候,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模糊的,别人一点就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尽管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心中的疙瘩会小一些,精神上也会舒服一些。让孩子淋漓尽致地说出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使其达到心理平衡,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
父母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如果带上你的孩子走进在大自然,共度悠闲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随风飘散。
除上述提到的方法外,做父母的还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也能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态度则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如做父母的往往会这样说:“你看某某又得了满分,你又只有80分,真笨,没出息!”而持积极鼓励态度的父母则可能说:“虽然你比他考得差些,但只要你像他那样努力,你可能做得比他更好。”所以,要想减轻孩子的压力,应该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应该尊重孩子,对孩子表示信任;要积极鼓励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
§§§第3节正确对待与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父母箴言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原野里单独的一棵树,有着完全自由发展的空间,长出来的,却多是横丫斜节,成不了良材。长得高、大、直的良材,都是在成片的丛林里长出来。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攀比,每棵树为了自己有阳光照耀,都必须一心一意向上成长。对于孩子来说,与同龄人攀比学习和技能是值得赞扬的,但如果是攀比物质方面的东西,父母就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了。
丁丁的爸爸妈妈经营着一家生意兴隆的大酒店。丁丁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里,加上爸爸妈妈平时对他宠爱有加,现在的他不仅顽皮淘气,还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习惯,想要什么一定要得到。否则,就大哭大闹,恨不得把整个家闹翻天。
一天,丁丁的好朋友牛牛来家里玩,手腕上戴着他爸爸出差时从外地带回的儿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羡慕地说。“当然了,这还是进口表呢!”牛牛骄傲地将手一扬。牛牛一走,丁丁就开始跟妈妈哭闹,非要到商店买一块比牛牛更漂亮的手表,可妈妈跑到商店,就是挑不到比牛牛那块手表更漂亮的小手表。最后,丁丁硬逼着爸爸专程去省城为他买回了一块很酷的小手表。
说来说去,这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家长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一些父母爱和别的家庭比较,总觉得人家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家庭也应该做到;人家拥有的东西,自己的家庭也应该拥有。这样比下去,只能使自己的孩子更泄气、更没信心,孩子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难成为他自己。
人生活在群体当中,将自己和周围的人作比较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刚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所以,一旦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这些孩子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我是不是需要”,而是急切地想据为己有,正是这种迷茫的心理,让孩子有了攀比的心理。虽然孩子的攀比心理情有可原,但家长如果不正确引导,最终可能扭曲他们的心灵。
其实,孩子爱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如果能抓住孩子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赶超,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兴趣,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钢琴、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同选择其真正喜爱的项目,增强孩子在这方面的造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太局限于与其他伙伴攀比了。
此外,家长要理解孩子攀比的动机。如果孩子是想“出人头地”,家长首先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但也要告诉孩子,对待人与人的差别要宽容,不要掉进攀比的陷阱。在物质方面,孩子与别人攀比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引导,把孩子的攀比心理转化为与人竞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使孩子能够在攀比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第4节让孩子摆脱嫉妒心理
父母箴言
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利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有的孩子嫉妒心强是不成熟的表现,只要引导得法,不难克服。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事实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的利弊做出恰当的判断。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常会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敲敲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并且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嫉妒心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这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被老师选为班干部,这时自己的心里就会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看到别人有一支漂亮的自动铅笔,就特别羡慕,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否则就耿耿于怀;有的是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嫉妒;因老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嫉妒之心会腐蚀人的灵魂,但是父母往往会忽略了它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父母要了解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孩子摆脱嫉妒心理的纠缠。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发展孩子的内省智能,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之一。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嫉妒心强,就很生气,故意在他面前说:“你的同学你强多了,你应该向他学习。”但是这样做只能加深孩子的嫉妒心,使他对同学怀有敌意。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只要你努力,取长补短,不断地超越别人,这样,就会和别人一样优秀。如果家长平时能做到这一点,等于是在抑制孩子的嫉妒心理继续滋生。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就会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有限的能力,他不可能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
有的孩子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比较强,这样,就比较容易培养他的移情能力。移情,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可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移情能力,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心理成熟的孩子才会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竞赛性强的游戏,对于处在嫉妒心态中的孩子来说,游戏的功能就在于,能让孩子多一些体验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矛盾感受。多经历一些这样的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孩子的心理调试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一边让孩子学习游戏规则,一边和孩子一起玩儿。慢慢的,就试着鼓励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如果孩子赢了比赛,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一起开心的时候,多问问孩子,他为什么会赢,一个人会一直赢吗?当孩子输了,家长不要表现出一副很难过的样子,应该对待这件事情,让孩子明白,在比赛中的输赢是非常正常的。一场比赛,输了可以再赢,赢了也可能会再输。
§§§第5节让孩子不再怕生
父母箴言
许多孩子怕陌生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严,限制过多,打骂等等,导致孩子不愿接近生人,胆小、自卑。父母平时要注意不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比别的孩子差;要欣赏自己孩子的优点,经常鼓励孩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婴儿对陌生人的感觉。
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阶段对陌生人的反应,就可以了解他在不同阶段的成长情况。医生对1周岁以内的婴儿进行观察时,就是采取这种典型方法的。在2个月左右,婴儿不太理会医生。他躺在体检台上的时候只是不停地回头向他的妈妈张望。医生对4个月的婴儿最感兴趣。只要医生一对他儿语或者微笑,他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地笑起来。到了5、6个月的时候,婴儿对医生的态度开始改变。到了9个月的时候,他能确切地辨别出医生是个陌生人,并且感到害怕。医生一接近他,他就停止了蹬来踢去和喃喃自语。他可能目不转睛地,甚至怀疑地盯着医生看上20秒钟,同时,身子绷得紧紧地。接着,他的小腹就开始快速地一起一落。然后,小嘴一咧就大哭了起来。也许是他对此感到特别厌烦,所以体检完了之后还要哭上很长时间。
婴儿在这个阶段特别敏感。他对任何不熟悉的东西,比如妈妈的帽子,或者爸爸刚刮过胡子的脸(如果他习惯了看爸爸长着胡子的脸)都会产生警觉。这种现象叫做怕生。孩子一开始见了谁都爱,而到了后来却变得疑神疑鬼。是什么使他发生这种变化呢?说来是很有趣的。首先,婴儿从6个月起就能想起自己曾经见过的不喜欢的东西和人。这就是检索记忆。但是在前几个月里,他只有识别记忆。也就是说,他能识别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他们。但是,当他们不在他的视野之内的时,婴儿并不能想起他们来。随着检索记忆能力的产生,他就能在看不见父母的时候想起他们的形象来,并且能够拿他们的形象同面前的生人进行比较。如果婴儿在记忆里检索不到面前生人的形象,他就开始感到不安:这个家伙到底是谁呢?
在6到9个月的时候,婴儿仍然不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他的世界基本上都在眼前。所以,当他的面前出现一个生人的时候,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不熟悉这个人,而且他也想象不出这种情况会产生什么结果。另外,这位不会走动的婴儿也找不到什么办法来排除自己的担心。他既跑不了,也不能藏起来。所以就只能急得哭了。
到了15个月的时候,怕生的心理就基本上消失了。这时,幼儿就具有了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的能力:“也许我不认识这个人,但是等我妈妈回来以后一切都会正常,所以用不着惊慌,我可以应付这个陌生人。”
由此看来,怕生是一种可以预测,而且常见的成长发育现象。它在孩子9个月的时候达到高峰,在大约15个月的时候消失。
但有的孩子好几岁了,甚至十几岁了还是怕生,一见了陌生的客人就躲起来。一般来说,5-6岁的孩子就不应该怕生了,但如果仍然怕生,家长就要注意,应该找找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家太受宠爱了,什么时候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一刻也不离开。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安全过分担心,管得太严,不让他和外面小朋友接触。
★家庭人口少,与外人交往不多。
★由保姆带大,又经常换保姆,使他产生了不安全感。
★小的时候,父母或外人吓唬过他:“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或说:“你不听话,把你送给一个可怕的叔叔。”这样,一遇见来了客人,孩子就以为可怕的叔叔来了。这在心理学上称作“交往退缩”,其形成与孩子个性及不良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孩子怕陌生人,与孩子个人的性格有关,主要是后天造成的,可以在环境和教育中向好的方面转化。要让孩子克服怕生的心理,父母可以这样做: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的勇敢精神,让他参加一些活动并多和生人接触,如当着生人表演节目;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放他独自到外面去玩玩;让他去买点东西,如买张报纸、买根冰棍等。
★不要吓唬他,不要把周围的人都说成坏人,不要讲可怕的故事,多进行正面的教育。
★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比如爸爸妈妈短时间外出的时候,试着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呆一会儿;让孩子学会主动向别人问个好,说句话;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等等。通过这些事,锻炼孩子的胆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要教会孩子平等待人,礼貌待人,和朋友相处真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让孩子在社交中提高胆识和能力,感受到与人相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6节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懦弱的心理
父母箴言
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的过程中,只有笼统的道理是行不通的,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具体的方案。只有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做,并品尝到其中的快乐,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一些事情,并能变得胆大起来。
有些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过分胆小,担心这种性格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胆小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有的孩子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讲话,晚上不敢自己起来上厕所,不敢自己待在家里等等。家长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勇气是做任何事的敲门砖,试想一下,一个人拥有智慧、耐心等多方面优势的人如果不敢放开自己的步子,又怎么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资本呢?
雏鹰如果没有勇气冲向天空,就无法在搏击长空的过程中体会到天空的辽阔;孩子也一样,如果为怯懦所羁绊,便只能驻足于狭隘的角落。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常常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敢于进行各种尝试,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过分怕事呢?
1.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尤其怕孩子因为意外而受到什么伤害。当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把事情的负面后果说得十分严重,从而让孩子为惧怕心理所捆绑,丧失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