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30842100000006

第6章 培养与尊重孩子的兴趣(1)

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父母又是开发孩子兴趣的导师。兴趣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自发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努力。父母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更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第1节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

父母箴言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有特殊的反应,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孩子在这一方面就往往会有特殊的潜能。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及时地诱导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内在潜力能够得到开发。

有一天,著名教育学家斯特娜看到女儿小维尼夫雷特毫无表情地盯着天花板,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并且样子显得有些傻乎乎。便走过去逗她:“小维尼,怎么啦?”但女儿仍然没有反应。斯特娜感到很奇怪,女儿今天怎么这么迟钝,是不是生病了呢?

当时斯特娜手中正好拿着一本书,封面是红色的,无意间在女儿的眼前晃了一下。恰在那时,她发现女儿露出笑容,并且使劲地手舞足蹈。这时,斯特娜才明白,原来女儿是想看色彩鲜艳的东西。

当天,斯特娜就立即去外面买回了许多颜色悦目的东西:好看的图画、各种颜色的玩具娃娃,而且还把房间的窗帘换成了绿色和黄色相间的花窗帘。她还特意在女儿房间的四面墙上挂上了各种好看的图片,有名画的复制品,也有好看的装饰画。

斯特娜认为,绘画在孩子智能的开启中有着非常大的效用。由于斯特娜认识到画的重要功效,在女儿还不懂事时,就经常让她看一些带有美丽的花草和鸟兽的画儿;斯特娜还常常读一些带有漂亮插图的小人书给女儿听。每当此时,小维尼夫雷特总是兴趣很浓地看着,安静地听着。斯特娜认为,孩子尽管什么都还不懂,但她已对母亲的声音和图画的颜色开始感兴趣。当维尼夫雷特稍大一些后,斯特娜就给她看更多的图画,还给她买来了颜料、画笔和纸张,开始教她画一些简单的东西。

那时小维尼夫雷特还不会用她的小笔,但她仍旧表现出对画画的极大兴趣。然而,小维尼夫雷特面前堆着一大堆各色各样的颜料,却又不知应该怎样去利用它们,于是她就着急得呀呀大叫。

有一次,斯特娜索性把各种颜色的颜料都给女儿挤在调色板上,让她自由地玩耍。斯特娜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女儿准备好后,就到另外的房间去了,当她再去女儿的房间看时,情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维尼夫雷特满脸都是花花绿绿的颜色,干净的衣服也变成了花衣服,并且地板上也到处是颜色。

面对这个状况,斯特娜却没有发火,因为她认为,脸和手弄花了可以洗干净,床单弄脏了可以再换一张,但女儿如果因为她的训斥而失去了玩耍的乐趣,失去了对色彩的感觉,那是再也无法找回的事。虽然小维尼夫雷特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难以收拾,但她却高兴得无法形容。

“天啊,维尼夫雷特,你看你把房间搅得一塌糊涂。”斯特娜温和地说。

在斯特娜收拾房间时,她发现,在房间角落的一块墙壁上,有一块淡黄色的色块,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仔细看了看,原来是一只小鸭子。当时斯特娜真有些激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女儿终究在墙上画了她的第一幅画。

因为那个小小的成果,斯特娜决定开始教女儿使用画笔。她把笔放在女儿的手中,耐心地教女儿怎样拿笔,怎样握住笔。经过不懈的努力,女儿终于能够把画笔牢牢地拿住。最后,维尼夫雷特就不再用手去涂抹颜料,而开始真正地用笔“作画”了。

为了加强女儿对色彩的印象,斯特娜不仅给她颜料,还为她买来了色谱,并耐心地教她分辨那些不同的颜色。日子一长,维尼夫雷特居然能记住多种颜色,不仅是基本的红、黄、蓝、橙色,还能说出不同灰度的色彩名称来。

通过对身边色彩的观察,斯特娜不仅是让女儿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力。这对女儿智力的发展和本身内在潜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2节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

父母箴言

父母要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父母更要对其进行引导,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不能强迫”,是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的一个教育原则。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

教读书也是如此。卡尔·威特先给儿子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说:“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能明白这些故事了。”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小威特的好奇心,或者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小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识字的想法。这时,卡尔·威特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识字。

卡尔·威特教小威特识字的方法有点特别。他首先买来10公分见方的德语印刷体铅字母、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然后把这些字贴在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做游戏的方式教。和别人一样,他也是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字母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威特把字母组合起来。

西方字母只有26个,加上德语的发音并不像英语那样复杂,所以小威特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的情况下很快就学会了读。学会读之后,小威特就掌握了更多的词汇。由于他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很快就能读书了。

西方语言,无论是德语、英语、意大利语还是法语,都多少有些相似。所以小威特能用德语自由阅读后,又立即开始学法语。由于他有非常丰富的德语知识,所以当时只有6岁的他,只花了—年的时间,就可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了。

对西方孩子来说,学习拉丁语也是相当难的,是所谓“令人头痛的语言”。因此,卡尔·威特在教小威特拉丁语之前做了相当的准备,他在教拉丁语之前,先把维吉尔的《艾丽库斯》中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漂亮的语言等讲给威特听,以唤起他的兴趣。他还告诉小威特,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就一定要学好拉丁语。

小威特7岁时,卡尔·威特经常带他去参加莱比锡音乐会。有一次中场休息时,小威特看着印有歌词的小册子问父亲:“爸爸,这不是法语也不是意大利语,这是拉丁语”。卡尔·威特说:“不错,你想想看,它是什么意思。”于是小威特从法语和意大利语进行类推,基本上明白了大意。他说:“爸爸,既然拉丁语这么容易,我为什么不早点学呢?”这时,卡尔·威特觉得条件已经成熟,才开始教他拉丁语,结果威特只用了9个月就学会了。

接下来小威特开始学英语,学完英语又学希腊语,英语用了3个月,希腊语用了6个月。小威特8岁时,已经可以阅读荷马、波鲁塔柯、维吉尔、西塞罗、奥西安、费奈隆、弗罗里安、梅塔斯塔西、席勒等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罗马等各国文学家的著作了。

卡尔·威特在教授外语方面值得父母们借鉴。

卡尔·威特认为,学习外语与其背不如练。他并没有系统地教语法,他认为即使教孩子语法,孩子也不会理解。当然,对大人来说,以语法为基础来学习外语是有效的,但是对孩子则必须采取老威特的“与其背不如练”的办法。我们不妨想一想,所有的孩子,不正是用这种方法学会了本国语言吗?

卡尔·威特认为,孩子们对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大人读小说,读过一遍就不想再看了,而孩子们却乐意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从大人的角度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老威特抓住了这个秘诀,在教儿子外语时,让他用各种语言去读同一个故事。比如,在读安徒生童话时,既让他读德语版,又让他读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版。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虽然那么小的孩子学那么多的东西,但小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孩子都少。他有大量的时间来尽情地玩耍和运动,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他除了学外语,还轻松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数学等。

能够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卡尔·威特有他非常独特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唤起孩子的兴趣,让他自己提出问题。小威特三四岁时,卡尔·威特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不过这种散步不单纯是溜达,而是一边交谈一边溜达。比如摘下一朵野花,卡尔·威特就会给孩子解剖一下,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捉个小虫,顺便给他说说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一块石头、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教育素材。卡尔·威特绝不对他进行系统教育,告诉他哪个问题属于植物学范畴,哪个问题属于动物学范畴等等,只是就散步中小威特感兴趣的东西,向他传授相应的知识。

在教育上再没有比教给孩子错误的东西更可恶的了。卡尔·威特的讲解并不难懂,他是充分考虑了孩子现有的知识量才进行讲解的。当孩子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他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知道。”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阅资料,或者去图书馆寻找答案。用这种方式,他培养了小威特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孩子极力排斥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为了扩大小威特的知识面,卡尔·威特除了让他学习动物学和植物学知识外,还教给他地理方面的知识。地理教育是这样开始的:首先,他经常带年幼的威特到周围村庄去散步,等到小威特基本了解了邻村的情况之后,就带着他拿着纸和笔爬到自己村里的一个高塔上,放眼四方,问他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向他说明,并让小威特画出周围的略图,然后两个人再去散步,在略图上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等。这样,邻村的地图就画出来了。卡尔·威特还会去书店买来这个地方的地图和他们自己画的地图进行比较并做修改。他用这种方式使孩子饶有兴趣地学会了难以理解的地图知识。

卡尔·威特绝不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总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可以说,只要能尽早开始适当的教育,不使孩子们的潜能衰减,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普通孩子也完全可以具备各种才能。

§§§第3节孩子的兴趣是需要诱导的

父母箴言

兴趣是孩子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而善于诱导孩子的兴趣则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时,他将来往往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所以,父母要善于诱导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和有益的习惯。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诱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也许孩子们的兴趣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这种天然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在这方面遇到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环境极大的压制或厌恶。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去这样与蚂蚁玩,也并不能从中获得多少知识,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父母的诱导。

一位父亲第一次发现儿子对屋后花园里的蚂蚁感兴趣时,他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儿子一起去观察小蚂蚁。

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家,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

第二天,他同儿子共同商讨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栏。

★读有关蚂蚁知识的书,并做读书笔记。

★了解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了解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儿子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在这项研究中,儿子不但学到了如何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锻炼了他达到目的的毅力。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孩子觉察出这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要不然,有的孩子会兴趣大减的。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就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把“有用”的兴趣留下,把“无用”的兴趣删掉。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

回过头来看,成人世界有目的和有意义的研究,最开始也是起源于兴趣,之后才是需要。在一种有意义的诱导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事当成了最大的乐趣。

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孩子隐藏的某种潜能和特长的前兆,所以要父母运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诱导和培养。

父母该如何去诱导孩子的兴趣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要因自己的主观认定孩子的某种兴趣是“无用”的而加以指责和否定。

★诱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与自己的兴趣相关的知识。

★引导孩子养成记录知识的习惯。

★如果孩子还不具备文字记录的能力,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项“任务”或“作业”。

§§§第4节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其兴趣

父母箴言

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思维方法进行教育,激发孩子的兴趣,切不可抹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是从他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孩子的某些在父母看来是“不听话”的行为,可能恰恰就是孩子某些兴趣或品质的反映,父母应当从孩子的某些行为中去寻找孩子的兴趣。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些父母的行为,或者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一些被视为教育子女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抹杀孩子兴趣的行为。

一个5岁的孩子把妈妈花了一上午时间收拾得整洁的房间,不到5分钟就被搞得乱七八糟;新买来的玩具不到几天就被折得七零八落;只要带着他出门,他便挣脱了母亲的手,放着平坦的路不走,却要去走那七高八低的羊肠小道,或者去走那几寸宽的路沿。

孩子的这些行为便引起了母亲的不满,便对孩子进行了教育。那么,这时候母亲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当孩子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母亲会教育孩子要爱护母亲的劳动成果;当孩子拆玩具的时候,母亲会呵斥孩子的破坏;当孩子在崎岖的羊肠小道或是在马路边的路没上东倒西歪的撒欢时,母亲会把孩子揽在怀里,教育孩子要在平坦的大路上走。

这些行为真的是为孩子好吗?真的是在教育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