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必修的六堂教子课
30874700000020

第20章 不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认识到死读书绝非一件好事,拥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千万不能做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否则,走向社会将难以生存。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只顾埋头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谁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书上的知识带兵,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这是典型的只会纸上谈兵而无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死读书的例子。

当然,现在不需要带兵打仗,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同样使读书偏离了现实的轨道。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考个好成绩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于大人来说,监督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他们主要的责任,对于孩子的老师来说,让自己的学生考个好成绩是他们的使命。

当孩子的书本教育遭遇孩子整体文化修养教育的时候,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像两把双刃剑,孩子们期盼着书包轻一点,考试负担小一点,自己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多一点,老师们期盼自己多教孩子一些除考试以外的课外知识,却又被考试所累,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看课外书,拓宽他们的视野,却又怕自己的孩子耽误了学习。

让孩子们从小死读书、读死书,只会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又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们多看看电视,多从电视中了解这个社会,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节目、用轻松幽默的百家讲坛,用热情励志的动画来让孩子们更清晰、更清楚地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或者看一些课外书刊,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经历各种生活锻炼。

不过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现在的电视五花八门,适合孩子看的也并非都寓教于乐,孩子沉迷电视久了,容易引起视力下降,孤僻,不合群,课外的书刊也同样并不都适合孩子阅读,外界事物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好有坏。所以家长应该帮助、指导孩子选择性地接受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什么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的好,不要偏离孩子的本性。

读书是为生活添彩,而不是生活为了读书,家长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增长新知识,也可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同时,知识只有用于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生活离不开知识的引导,知识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显然有些武断了,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喜欢把读书的好处说了又说,但从未见谁说过读书的坏处,这是不全面,也是不恰当的。读书人有责任把读书的真相揭示出来,发扬读书好的一面,尽力避免不好的一面。

一味地死读书容易使人理想化,说话办事不那么现实。书中世界是一个浓缩精华的理想世界,特别是文学名著,更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总是沉浸在高于生活的氛围里,当然容易理想化。人们常说,某某书生气太浓,其实就是说那人太不现实,甚至有的人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现实社会往往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运行,书中的知识可以对现实生活做很好的理论指导。死读书,容易使人缺乏行动能力。有些酷爱读书的人,讲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真要让他们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前两年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文章:一个女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没有考过让家长感到羞耻的第三名。全家人对其宠爱有加,除了读书学习什么事都不用做。众望所归,这个女孩最后考到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可是,她刚进校就遇到了麻烦,从教室不知怎么回宿舍,到了饭堂总是等没人排队再去打饭,结果往往饿肚子。一次在晚自习课完后找不到同宿舍的同学,在校园里竟然迷了路,后来被一个老师看见才送回了宿舍。不到一学期,校方就责令其退学。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值得家长深思。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死读书人的标准形象。很多人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来看不起劳力者。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水平的评价,也最鄙视“匠气”,而最推崇“诗意”。所以,读书人都喜欢在做诗上下工夫,没人愿当“工匠”。流毒所及,其危害之大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切记不可只死读书,应该更好地将知识融入实际,毕竟生活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