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赞赏有方
30886400000014

第14章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含有叶绿素。老师问孩子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孩子毫无疑问地答:“绿色”。当然,老师和父母都会说对,事实上也对。然而也正是我们的成规与成见障蔽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去创造,与强迫他们规规矩矩学习的方式相比,效果会完全不同。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随心所欲地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加以压抑,直接告诉他答案,或限制他去尝试,那么孩子就会从创造性活动的历程中溃退下来。

有创造性的人视犯错误为积累经验的途径,他们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首先要摒除对孩子活动对与错的评价,并让孩子知道所谓“创造”没有对和错。从小到大的学习里,我们学到太多的对或错,而这样的学习过程与经验也让我们的创造力僵化,缺乏多元的思考。而一般认为孩子的创造力比成人高,就是因为孩子拥有的弹性较大。孩子们在尝试新事物时往往会犯错误,如果“动辄对错”,相信有多少创造力也会被吓得不敢出来的!

其次,父母还要尽量避免给孩子示范。因为示范动作看在孩子的眼里往往成为一个标准动作,成为孩子模仿的范本,对创造力来说却是不利的。

虽然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模仿的学习缺少独立思考,因此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孩子的思考模式,进而埋没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但创造力的培养并不像一些家长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无从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蕴涵着这种契机,关键是家长能否意识到并及时地把握它。

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比如鼓励孩子扮演戏剧角色,如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的各种人物,看谁演得像,看谁想象力丰富,有的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小品、哑剧和滑稽剧等。或者支持孩子在家里办自己的“作品角”,鼓励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有的在墙上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等;

有的挂有小画板,写写画画,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

他们还不时放手让孩子自办家庭小宴会。让孩子邀请邻居家的小伙伴和同学来家里办家庭宴会,并让孩子自己布置、装饰和美化房间,招待的饭菜、食品也让孩子自己去超市选购。家长还允许孩子一起下厨,并让孩子给自己做的菜肴起些艺术名称。通过这些小宴会,孩子学会了交际礼仪和生活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创造性游戏,也能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个人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或者制作出一些全新产品的思维过程。而儿童则是在游戏中显露出来。在自由游戏中,孩子大脑最富创造性的区域可得到开发。家长和老师们可以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手工、绘画等活动培养其创造力,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操作,如参加小制作、泥塑等,使儿童看到自己的成果,体会到乐趣,培养其创造的积极性。另外,故事书也是随时可以用来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好用具,像是一些没有文字的图画书;或是没有结局的故事书;有结局的故事书也可以让孩子编出不一样的结果。

必须重点强调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最可依赖的人,所以父母的肯定和赞许是激励孩子尝试和创造的最佳源泉。父母要学习以开放的态度与问句来回应孩子的问题,以便延续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在此,不要先行猜测孩子的意象,要引导孩子说明自己的创造,例如说:“你花了好多时间做的,可不可以告诉我呢?”假设孩子做的是车子,那么“是个什么样的车子?”会比“哦!原来是车子。”更具鼓励和开放性。对孩子的创造力要一边加以回馈和赞许,一面把问题再抛出去,引出新的思考点,让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回应像乒乓球一样,一来一往地激荡孩子的思考。

除了积极的尊重与肯定之外,不批评也是另一方面的做法,批评的话语最容易扼杀创造力。父母平日教导指正孩子惯了,在创造力上则要格外的留心,以避免“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负面影响。

最后需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打击孩子的“破坏活动”。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是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给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其实,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如果一件玩具能玩上三年五载,那这样的孩子一般来说就缺乏创造力。孩子把玩具当成心爱之物,拆开玩具并非破坏玩具,而是想知道玩具为什么成为玩具。这时,父母不妨帮他找工具,出主意,当他的助手。因为不打击孩子的“破坏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这种鼓励虽然有所损失,但总的来说是“得大于失”。而打击孩子的“破坏行为”,重创孩子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热情。请给孩子一点“破坏”空间吧,孩子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孩子得到的却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心理学家卡洛为证明心情对记忆的影响,曾做过以下的实验:

准备3段文字,字数都在120个字左右。第一段文字是与孩子无关的事件描述;第二段文字是批评孩子的内容;第三段文字是表扬孩子的内容。然后,在6天里,每天给孩子念一段文字。检查孩子记忆的结果发现,与孩子无关的内容,孩子记住了22%左右;批评孩子的内容,孩子记住了50%左右;而表扬孩手的内容,孩子竞记住8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使孩子愉快的内容,孩子易于记忆(成人亦如此)。

卡洛为了进一步探讨识记时心情对孩子记忆的影响,随后又做了一个实验,让孩子在以下3种心态下记忆。第一,心情淡然、无所事事状态下记忆:第二,心情烦躁、伤心状态下记忆;第三,心情愉快状态下记忆。结果正如卡洛所料,心情淡然、无所事事状态下,孩子记忆成绩在40%左右;心情烦躁、伤心状态下,孩子记忆成绩在20%左右;而在心情愉快状态下,孩子记忆成绩高达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