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难事办简单
30889300000003

第3章 学会修练内功

1.战胜自卑的心理

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对于自己的缺陷、短处总是特别敏感。然后在无形中把它们放大了,结果是把自己给吓坏了——既然自己是如此不堪,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

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

一个人自卑的特点是感觉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有这种倾向的人绝对做不成大事!那么如何在成大事的过程中,拒绝自卑心理的纠缠呢?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轻微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超越,它可以很容易地升华为人的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转化为一种进取的动力。

但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多数自卑者都碌碌无为。自卑心理重者更是如此。

自卑心理较重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种结果:

一是消极认命,让自卑的感觉化为现实: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相信自己没有能力。持这种消极态度的人,容易放弃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听任命运的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辩护。

二是自暴自弃,侵犯他人,危害社会。这种人看不到一点光明前途,便铤而走险,以错误的方式去补偿自己的自卑心理。这种与他人为敌的反社会行为最终必以更大的失败而收场,许多罪犯都是因为自卑心理很重而选错道路的。

三是发奋图强,超越自卑。承认自卑,决不让自卑控制自己。与其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化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拼搏,争取成功。一旦有几个小成功的记录,自卑就可以逐渐被超越,自信就会建立起来。持这种态度的人,不管原来多么自卑,必将赢得成功,赢得一个光明的前途。

第三条路是最佳选择。这是一条从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这条路人人都可以走,只要你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你就能走上一条成功大道。

从自卑中超越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出身孤苦,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丧父,左眼斜视,右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身材矮小和家庭的贫困而自卑;美国英雄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失母,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就下田劳动,林肯曾深深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自卑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正因为战胜了自卑,他们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受自卑心理折磨的朋友,请你好好想想上面这些杰出人物的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自卑如能被超越,便会成为我们成功做事的本钱。

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战胜自卑的心态,其实就是战胜一种丧失信心的自我。丧失自信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前面所说暂时性丧失信心,一种则是从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自卑感并非无法克服,就看你是不是勇于去克服。纵观世界,许多成功者都是在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后走向成功的。他们能,你也能。

建议你不妨利用以下所提供的方法开始消除自卑。

(1)正确地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者的发展,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其实,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自卑者更加讨人喜欢。因为,自卑的人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小心谨慎,稳妥细致,重感情,重友谊。自卑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特点,增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应认识到,若克服了心理上的这种障碍,自己将更有前途。

(2)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既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谁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能想方设法克服缺点和不足就行。这样就可以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3)正确地表现自己。有自卑感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并竭尽全力争取成功。成功后,及时鼓励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做到了!”当面对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可以用“豁出去”的自我暗示来放松心理压力,反倒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

(4)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感,可采取两种积极的补偿途径: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赶不上别人,就不要背思想包袱,而应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勤奋努力,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二是扬长避短。有些残疾人虽然有生理上的缺陷,又失去了自由活动和交际的空间,似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但有志者事竟成,高位瘫痪的张海迪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她身残志不残,酷爱音乐、医学、文学,以十倍于常人的毅力在多方面都有所建树。

(5)正确地对待挫折。遭受挫折和打击,这是人人难免的。但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性格外向的人过后即忘,性格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其中。这时就应当注意凡事不要期望过高,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学习或工作,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太死,不然就容易受挫折。

但丁的《神曲》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要怕,定定心,我们已在更好的路上了;不要后退,发展你的力量吧!”消除自卑,就要对自己现存的能力感到满意。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掉你的自卑,你的人生会呈现别样的精彩。

2.没有压力就没有潜能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在经受压力的挤压之后,才会迸发出来。因此,当我们面临巨大的人生困境和压力时,一定要挺住,要勇敢地激励自己,惟有如此,才能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春。”

每个人对自己潜能的大小,往往不能认识,只有经过大事件、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才能把潜能激发出来。这就如同一颗潜水艇的水雷,没有巨舰的撞击,它是不会发出这样大的爆炸力的。而当它遇到一尺多厚的军舰钢板的阻挡,它巨大的杀伤力才能全部爆发出来。

为解放黑奴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林肯耕过田,伐过木,做过铁路员工,当过测量员,任过州议员,做过律师,连任过国会议员。虽然他都尽了所能,但并未表现出非凡的才干。当林肯担任国家总统,国家危急存亡的重任放在他的肩头时,这位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的智慧才得以发挥出来。

人在受到巨大压力时,有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能量。他会想从那里脱离而拼命地去挣扎,这种不肯认输的热情会凸现出来。这种斗志在普通人看来,有时会产生被认为奇迹一般的成果。

这不是奇迹,而是必然的。对于过去被认为什么事都无法做成的人,突然在危难关头做出了某种了不起的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管什么难关,只要有热情和欲望,都是可以突破的。

同样,贫困的压力也能唤出潜能。一般人都为生于贫穷之家而苦恼,而一位哲人说:“生为富家子弟的人,仿佛是负重赛跑的运动员。大多数的富家子弟,总是不能抵抗财富所加于他的诱惑,而陷于不幸之中。这一类人往往不是那些穷孩子的对手。”

这位哲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生于贫穷之家,表面看来是人生的不幸。但同时给贫穷孩子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往往越贫困越能激发人的潜能,为了摆脱贫困的境地而奋斗,很能造就人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

美国有许多侨民,在最初踏上美国这片国土的时候,受教育程度并不高,语言也不通,既没钱又没朋友。是贫困的压力唤醒了他们内在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智慧,为生存为发展而努力,最终获得了让社会认可的地位,使千万个有钱财、有机会并受过良好教育而无成就的本土青年羞愧得无地自容。

潜在的智慧是通过不断与困难作斗争而获得的,伟大都是在向困难的挑战中产生出来的,不在困难阻碍中奋斗而要想锻炼出能耐来,是不可能的。一个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青年,常依赖父母而不能自食其力的青年,从小就被溺爱惯的人,是很难激发起自身潜能的,也是很难取得成就的。贫困可以激励人、锻炼人、成就人。

试想,假使一个青年不被生活逼迫着去工作,他将怎样呢?假使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他所要的东西,他将怎样呢?假使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要的东西,他还肯奋斗吗?

我们诅咒贫困,我们要摆脱贫困,我们还要感谢贫困,因为贫困能激发起人的巨大潜能。

罗伯特在伦敦郊区经营农场,有限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温饱,他的身体强健,工作认真勤勉,从来不敢妄想拥有巨大的财富。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罗伯特瘫痪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亲友都认为他这辈子完了,事实却不然。

罗伯特的身体瘫痪,意志却丝毫不受影响,依然可以思考和计划。他决定让自己活得充满希望、乐观、开朗,做一个有用的人,继续养家糊口,而不至于成为家人的负担。

他把自己的构想告诉家人:“我的双手不能工作了,我要开始用大脑工作,由你们代替我的双手,我们的农作物改成玉米马铃薯,用收获的玉米马铃薯养猪,趁着乳猪肉质鲜嫩的时候加工成各种熟食出售,一定会很畅销!”

他们的熟肉制品果然销路很好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

天无绝人之路。生活抛给我们一个问题,同时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压力与动力并存。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不期而遇。幸运和厄运,各有令人难忘之处,不管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对生活心存一分感激,生活教会了我们许多,越是贫困的生活越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和智慧,从而让我们不断发现自身的价值,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3.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

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能力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亲和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有没有亲和力将直接影响着他的社交、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让自己走到哪里都成为受欢迎的人,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为一个人,无论你的性格多么内向,多么喜欢独处,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与周围的一切断绝任何来往。你总是在不知不觉地与人打着交道,而人们的思想、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存在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以朋友多而自豪。这种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的本能,就是亲和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需求。儿童依恋父母,老人疼惜儿女,兄弟姐妹相帮相助,人们就是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培养才智,增长力量,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最终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这种亲和力,既是使情感归依的起因,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克服势单力薄之不足,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总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但更多时还是要依靠他人的帮助。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一。

人类在向外界索取自身需要时,将会遭到自然或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侵害的,此时必须借助他人的助力,方能求得安全的保护。这种安全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没有多少财富时,希望能够获得好的职业或收益,以便生活得更好;当人们有了钱财时,又希望社会各项措施到位,为自己提供财产保护。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这种对安全的需要,使人们自愿融入群体之中,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对于不安全的恐惧。人的这种安全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二。

人类有七情六欲,情感有喜怒哀乐,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归属动机。当人们有了喜悦与悲伤,往往急欲找人倾吐,以求得到理解与宽慰,使情感有所寄托。归属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三。

总之,人类的亲和力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上述三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社会比较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人们衡量自己,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需要。有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人们自然产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的积极效果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衡量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社会比较动机的实现,增强了亲和力。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渴望在群体中寻觅最佳立足点,以获得他人的首肯与赞许,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自我实现动机,敦促人类发展和完善自己,向亲和群体进一步迈进。

那么,亲和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将5名自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是20分钟,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他们都感到孤独、压抑,心理上很紧张。这项实验表明,亲和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极好的明证。孤独使他们恐惧,离群使他们害怕,长久的隔离,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出于本能,人们相互亲近,其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需要,是亲和力产生的条件。

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认为,人类的亲和倾向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们通过亲和,可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自身也是一种报偿。暂不论其他,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们的亲和虽源于本能,但却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联合,同自然界、社会作斗争,为生存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在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实际上是进行着时间、金钱、劳动等方面的交换。正是在社会交换的作用下,人类社会才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日益亲密合作。

亲和力使人类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密不可分。就个体而言,亲和力加速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泡在关怀、爱护的亲情之中,一点一滴地受到熏染,得到强化与培养。亲和力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机率。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亲和力是培养良好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4.努力结识各行各业的人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通常每个人都对自己本行业的知识了解和精通。但对于别的行业就了解甚少了。要想让自己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就要努力扩大自己交际面,尽力去结交各行各业的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你应该努力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行业人员接触,并学习其他行业的知识。只固守在自己的行业之中,你就无法建立多层面的人际关系。虽然你具备了完整的专业知识,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只具备自己工作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样并不能成为一个“多面手”。

若一点儿也不了解其他行业的人的想法与行为,就无法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心胸狭窄的人无法交游广阔。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与悟性,或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吸收自己本行的专业知识,这是自然的事,但借着了解不同性质行业中的工作方式,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闻,更可以交到许多不同的朋友,这便是重要的交际技巧。

日本的综合性贸易公司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就是因为这些综合性的贸易公司不只是销售产品,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供应。由于它们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与商品,所以能够发挥出独特的效果,吸引更多的顾客上门。

除了自己的同行之外,交往的对象还必须扩及其他各行各业的职业高手,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及人脉。

然而,这并不是说要特意地去结交各种行业的人。最简单可行的是和自己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及以往的故友保持联络,所以必须踊跃地参加同学会。只可惜现代人多居住在空间狭窄的都市区,没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

为了积极地与人们交往,应多参加各项活动,比如利用孩子在学校中活动以及直接从事业务活动,可以借着与顾客的密切往来,轻易地与顾客建立起友好的情谊。而从事内勤工作的专业人员,就很少有机会和公司同事以外的人接触。这时,就得利用自己的另一半——丈夫(或妻子)。

或许你的另一半是个不擅交际的人。若是这样,就得努力地培养兴趣,多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或旅行、野营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办法。无论如何,具有一项独特的嗜好是一个积极生活者不可或缺的条件。

利用嗜好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更远远超过了年龄、职业、地位的效果。即使是因为工作关系而结交的朋友,如果能够有共同兴趣,就容易在下班的时间以轻松的心情在和谐的气氛中交往。

要结交各行各业朋友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和利用。只要你愿意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机会,像共同兴趣的集会或者社团,还有各种活动中心,都是你交友的场所;甚至连餐馆和咖啡厅里都能交到朋友。

总之,不断扩大你的交际圈,随时随地结交不同行业的朋友,你的友谊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你的朋友才能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