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神秘的南极
30945600000024

第24章 能变色的蓝绿藻

南极大陆的邦纳湖底生长着繁茂的蓝绿藻,厚达几厘米,生长期达数年。当光线不足时,藻体呈现粉红色,这种色彩艳丽的粉红色是藻红朊——一种光合作用辅助色素,它吸收绿光的效率比叶绿素还高。当光线不足时,它可以增强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当光线十分强烈时,藻体又呈现橙色,这是由于叶红素沉积的结果。叶红素的大量出现起着保护叶绿素的作用,使其免受强光的抑制和伤害,藻体可以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

蓝绿藻能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光线强弱的变化改变它们的颜色。当光线减弱时,它们呈绿色,叶绿素的含量高;当光线增强时,绿色变成红色,红色素(可能是类叶红素)的含量增高。所以,在南极大陆冰和多年生的海冰之上的冰雪层中,常常可以看到红色或绿色的冰雪藻,这是由于蓝绿藻生长的结果。科学家们对长有红色或绿色的冰雪藻的雪的温度进行测量时发现,有红色藻生长的雪,其温度为2℃~3℃,而在同一地点,甚至同一堆雪中,有绿色素生长的雪,其温度为1℃。这也就证明,红色素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热能,以提高雪的温度,或有助于雪的保暖作用,而绿色素缺乏这种作用。

冰雪藻借助于红绿颜色的变换,调节其周围冰雪环境的温度,从而为自己创造更适宜的生存条件,这也是一种适应性。

度24章并非无菌世界

南极并不像人们所说是一个“无菌的世界”,它也是有菌的。中国南大洋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取得各类菌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南大洋考察队在进入南大洋考察后,取得了226份样品,这些样品在4℃~14℃的不同条件下,已培养出菌株,分离出大量菌落。这些菌落中有异样的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霉菌)。

南大洋考察队的科研人员,用无菌的采水器,分别在海水表层10米、25米、50米、100米及海底沉积物中取样后,拿到实验室过滤,然后繁殖培养出菌落。分析数据表明,25米以上的海水层中,平均1毫升海水中含10个异样菌,而50~400米的海水中,只有1~2个异样菌,为黄海、渤海的每毫升含量的1%,差两个数量级,海底的沉积物基本上无菌。乔治岛上的淡水含菌数量较多,这是企鹅、海豹等动物排泄物造成的。土壤中的细菌很少。

这也就说明,南极是一个有细菌的世界,在大气层中,在海水中,也有很少的致病菌。并且,南极的菌类,是南极海洋生态系中物质循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