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的表面在冬季和夏季是明显不同的。在每年的3月下旬,南极洲就会进入寒冷的冬季,南大洋水温也随之下降到零下1.8℃,这时候,冰就开始在大陆沿海形成,并且一层层地逐渐把南大洋表面覆盖。
在寒冷的冬季,南大洋有时会刮起狂风。狂风卷起巨浪,把厚厚的新冰层粉碎成千万块小冰块。这些小冰块在风浪中互相碰撞磨擦,渐渐把棱角磨光,形成美丽的“荷叶冰”。随着温度的下降,荷叶冰又冻结成一体。之后再被风浪所破碎,然后又冻结,就这样反复几次,最后,南大洋表面结成厚厚的固定海冰层。到10月份,海冰层厚度达到最大,平均厚度达1.5~2米,越靠近大陆沿岸,海冰越厚。这期间,整个南大洋波平浪息,被厚厚的海冰层覆盖,并与南极大陆冰盖连成一体,于是,曾经波涛汹涌、一片蔚蓝的南大洋就变成了无边无际的白色的南冰洋了,它的脾气也变得文静了。此时,海冰的面积可达2000万平方千米,从南极大陆向外延伸300~400千米,个别地区可伸展到南纬55°,把整个南大洋全部封锁了起来,致使南极洲成为与世隔绝的神秘境地。而此时正在南极进行科考的世界各国的越冬考察队员要在这样的世界里度过8个月,熬过极夜,耐心地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
而在每年的11月中旬,南大洋就会进入夏季,海冰表层开始融化,南大洋呈现出喧闹的景象,南极从此进入一年一度的黄金季节。
在11月份,南大洋封冻的海冰开始解冻破碎,密密麻麻的大小冰块漂浮在洋面上,数万座与海冰层冻结一体的冰山好像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似的,开始了漂移。南大洋也露出了它湛蓝的本色,开始显示出它那大自然的威力。被海冰层压抑了几个月的浪涛又咆哮了,再加上狂风的推波助澜,海浪就像一只发了疯的野兽,想要吞噬敢于闯入它的范围内的一切一切。
这个时期,对各国的南极考察船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黄金季节。他们闯过暴风圈,频繁地往来南极洲,输送队员,替换越冬队员,补给物资和进行南大洋考察。
所谓暴风圈,是南极的一大风系。世界著名的西风带,其中心位于南纬50°~60°之间的辽阔海洋上,与南极辐合带的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正如其名,在西风带里常年刮着西风,一般风力4~6级,浪高4~5米。当受到极地气旋影响时,浪高达10~20米,历史上曾记录到30多米的浪高,因此,航海家们也将这里称为“咆哮的40°”、“疯狂的50°”。西风带是来往于南极的必经之路,航行在西风带的船只摇摆角度达20°~40°。对每个乘船赴南极的队员来说,只有挺住西风带的颠簸煎熬,才有希望胜利地到达南极。
正因为如此,人们就说南大洋有两张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