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长年不化的冰雪组成了南极冰盖。由于同体冰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会向四周运动。当流动到大陆周围的海湾时,海湾一般风小浪小,海冰不易破碎,内陆冰就叠架在海冰之上,形成冰架,也叫陆缘冰。世界上最著名的冰架是西南极洲的罗斯冰架和威德尔海湾的菲尔希纳冰架。罗斯冰架面积约54万平方千米,有整个法国那么大,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浮动冰块,而这个冰架还在不断向外延伸。与罗斯冰架相对应的菲尔希纳冰架,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厚度为200~1000米。据不完全统计,南极洲有大大小小的陆缘冰架约300个。
南极陆缘冰架对于南极考察有利有弊,弊多利少。陆缘冰架使船只不能靠岸,小艇和驳船卸运物资会因此受阻。特别是小的陆缘冰区,在南极夏季时,开始融化,冰层变脆变薄,从冰面上卸运物资是不可能的;从冰上卸运,又因冰的密度大,冰又厚,大船靠不了岸,小艇、驳船又进不去,往往是进退两难。然而,大的陆缘冰架终年不化,且宽大厚实,有些国家就充分利用它为南极考察服务。
例如,罗斯冰架的右侧有一个小岛叫罗斯岛,在这个岛上新西兰建立了斯科特站,美国建立了麦克默多站。美国在麦克默多站附近修建了一个能起落大型“LC-130大力神”运输飞机的机场,飞机跑道直接建在罗斯冰架的冰面上。但是,机场的跑道必须年年维修和延长,否则由于冰架不断移动,机场将会离麦克默多站区越来越远。还有日本南极考察队的绝大部分物资都是从船上卸到陆缘冰架上,再从陆缘冰架上运输到昭和站,运输距离约50千米。大量物资直接卸到陆缘冰架上后,必须立即转运到内陆站,不然边缘冰层破裂,物资不是掉到海里,就是随冰块漂走。
一般来说,南极大陆的海岸的坡度都很陡。大陆冰从中心缓慢向四周运动而形成的山地冰川、陆缘冰和冰舌等,冰面上常常形成一道道冰裂缝。冰裂绛的宽窄、长短、深浅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裂缝的两壁都是光滑的。在冰原上行走稍不小心,掉入裂缝中,即使不被摔得粉身碎骨,要想沿冰壁爬上来也是相当艰难的。此外,冰原上有些细小的裂缝,雪上车和人在它上面行走,虽不会发生大的危险,但它会因受冲击而塌陷,并发出嘎嘎的震耳欲聋的声响。更为可怕的是,伸向海洋中的陆缘冰架和冰舌,由于内陆冰不断地挤压,加上风浪的冲击,冰层会猛然断裂开来,导致可怕的冰崩。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极地”号船就遇到了连续3次巨大冰崩的威胁。
科学家们纵览各种考察资料并经过综合分析以后认为,在冰川的发展过程中,要求每年获得的雪量能补偿因蒸发、消融和被风吹失的雪量,即得到所谓的“亚正常冰川补给”,才能保持其原有的规模。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冰川都因为融多于积而趋向退缩。比如挪威北部的林格恩峡湾地带的冰川,因为缺乏“正常补给”而入不敷出,原本伸入海中的陆缘冰和冰障、冰舌等这些庞然大物都已荡然无存了。与此相反,在南极,融化和蒸发现象极为微弱,虽然狂风在俄顷之间便可将冰盖上某处的积雪一扫而光,但因为冰原辽阔,加上阵风此伏彼起,雪飘无定,尤其是极地气温寒暖季相差无几,常年的酷寒,使冰雪几乎只积不融,这为冰川加同、增高和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尽管冰盖入海前缘,络绎不绝地向大海输送一座座冰山,但沿海地带的陆缘冰、冰障和冰舌,由于有大陆冰盖作为强大后盾,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正常冰川补给”,始终保持着庞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