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自然环境是严酷的,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风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吼叫着,气温经常要降到零下60℃以下。这也难怪,英国的探险家斯科特到达南极极点的时候,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天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地方啊!”可以说,在南极大陆的任何地方,如果没有特殊的装备和住房的话,人类是不能生存下来的。
那些捕捉海豹和鲸的人是最早到达南极四周海区活动的人。他们都在南半球的春季来到这里,经过紧张的夏季捕捞活动,到了秋季,就要赶紧扬帆北去。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冬季一到,南极附近海面上就会被厚厚的浮冰拥挤着,一不留神,就有连人带船都要被冻在海里的危险。除了这些,最使他们恐惧的是漫长的极夜。在这漆黑的极夜里,究竟会发生什么危险谁也不能预料得到。很难想象,在完全没有阳光的漫长日子里,人们该怎样生活。
1899年,挪威人博尔·赫格列文克准备尝试一下在南极度过长夜漫漫的冬季的滋味。于是,他率领九个同伴,乘坐一艘帆船,在罗斯海西侧登陆,在荒凉的海滩上建起了简易的木棚。在漫漫极夜里,人类点燃的暗淡的烛光第一次照亮了南极大陆。
赫格列文克等人在南极大陆上逗留了将近1年的时间。期间,除了一位动物学家不幸去世以外,其余的人都没有发生意外。第一次在南极过冬竟然如此顺利,完全出乎了人的意料。
博尔·赫格列文克率领的是一支科学考察队。在过冬期间,他们一直坚持着气象、地磁等方面的观测,对南极极夜酷寒、多风的天气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为人们了解南极的冬夜提供了第一批科学资料。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这次活动的本身。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和自然界:南极的冬夜并不太可怕。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当前在南极过冬度过极夜的条件远远比一百多年前的情况要好得多了。在科学站的房屋不仅宽敞,而且具有很强的抗风、保暖能力。对于极夜的黑暗,充足的电力供应已经能够远远地将它们驱散开去,使各项观测实验工作可以照常进行。灯光又是人工调节日夜的最好的工具。开关一开,灯光照亮了房间,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当一天的工作结束以后,休息的时间到了,人们就将灯光关闭。
有时候,人们还用太阳灯照射身体,弥补了长期不见太阳的不足。尽管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极夜里的生活毕竟还是十分艰苦、十分乏味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极夜将不会成为人们在南极生活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