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30948000000014

第14章 美德的力量(1)

汉文帝亲奉汤药

公元前180年秋,汉孝惠帝时,七月,太后病重,于是下令任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统领南军。太后告诫吕产、吕禄说:“封立吕氏为王,大臣心中多有不服。我就要去世,皇帝年幼,恐怕大臣们乘机剿灭我们家族,你们务必要统率禁军,严守宫廷,千万不要为送丧而轻离重地,以免被人抓住!”到三十号那天,太后去世,留下遗诏:大赦天下,命吕王、吕产为相国,以吕禄之女为皇后。高后丧事处理完毕,朝廷改任左丞相审食其为皇帝太傅。

诸吕打算作乱,因惧怕大臣周勃、灌婴等人,还没敢轻易行动,朱虚侯刘章娶吕禄的女儿为妻,所以得知了吕氏的阴谋,就暗中派人告知其兄齐王刘襄,想让齐王统兵西征,朱虚侯、东牟侯为他做内应,图谋诛除吕氏,立齐王为皇帝。

等到吕氏已被诛灭后,皇帝这个位置要让谁来坐呢?诸位大臣暗地共同商量说:“少帝和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都不是孝惠帝的亲儿子,当年吕后设计取他人的儿子,杀死他们的生母,把他们收养在后宫中,令孝惠帝认做儿子,立为继承人和诸侯王,用来加强吕氏的力量。现在,吕氏已被灭族,但吕氏所立的人很快就要长大,等他们掌握实权,我们恐怕都要被灭族!不如从诸侯王中另选最贤者立为皇帝。”有人说:“齐王是高帝的长孙,可立他为帝。”大臣们都说:“正因为吕氏外戚强横,几乎危及皇帝宗庙,摧残功臣。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为人暴恶,好像戴着冠帽的老虎,假若立齐王为帝,驷钧一族就会成为第二个吕氏。代王是高帝在世诸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氏一家谨慎温良。立年长的本来就名正言顺,更何况代王又以仁孝而闻名于天下呢!”于是,大臣们共同议定拥立代王为帝,并暗地派人召代王入京,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刘恒没有辜负大臣们的期望。还在做代王的时候,刘恒就知道百姓的疾苦。一即位,他就大赦天下,取消了连坐的法令。在位期间,刘恒不仅亲自耕作,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还免除全国十二年的民田租税。汉文帝这些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民安居乐业,国库也日益充足。后来,汉景帝也继续采取这样的政策治理国家,汉朝的国力逐渐昌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不仅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出名的大孝子。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薄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敢轻慢。虽然有侍女和女官伺候母亲的起居饮食,可他还是事必躬亲。有一次,母亲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一病就是三年,这可急坏了刘恒。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并且每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刘恒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汉文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的孝行。

后人赞扬说:“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还将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收入《二十四孝》中,成为万世效仿的榜样。

告诉孩子在古代社会,“孝”被看成为人最重要的美德。你可以没有学问,没有才华,可以只做个平民百姓,但只要孝敬父母就能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君主还是乞丐,孝顺自己的父母都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相反,它还会给你带来很高的荣誉。伺候父母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逐渐把它内化成自身的素质,而不是让你突发“孝心”,这是无法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的。

闵子骞芦衣顺母

孔子有许多有才能的学生,颜回以品德优胜受到孔子的赞赏,闵子骞因为孝顺而受到老师的夸奖。

闵子骞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母亲,父亲为他找了个后妈。后妈起初对他挺不错。但后妈连生了两个儿子后,小子骞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后妈把好吃的、好衣服都留给弟弟,小子骞不但吃不好,穿不好,而且还经常饿肚子。

小子骞很懂事,从不把这些事告诉长年在外干活的父亲,他怕父亲分心,更怕父母为了这件事情争吵,他可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啊有一次,父子四人去串亲戚。父亲坐在车子上,让弟兄三人拉着。当时天寒地冻,寒风刺骨。走了一段路后,两个弟弟身上暖和起来,又走了两里路,两个弟弟便头冒热气,脸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而小子骞不但没出汗,而且还不停地哈手取暖,嘴唇不停地哆嗦。父亲问小子骞是不是不舒服,闵子骞说没有不舒服。父亲生气了,他认为肯定是小子骞耍滑偷懒。子骞年长,理应比弟弟们能干才对。父亲责怪小子骞:“同样拉车赶路,为什么你弟弟都出汗了,你还冷得发抖呢?”

小子骞看了看父亲,欲言又止,然后低下头只是不吭声。父亲发火了,他拿起鞭子向小子骞身上抽去,谁知,这一鞭抽得太重了,小子骞棉袄里的芦花飞了出来,他父亲一看惊呆了。他赶忙把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早告诉父亲呢?父亲让你受苦了啊!”

原来,后妈给弟弟们的棉袄里絮的是新棉花,又柔软,又暖和,冷风也吹不透;而给小子骞的棉袄里絮的却是芦花,冷风一吹冰冷刺骨,也难怪子骞冻得发抖了。

父亲当即转回家去,把妻子叫到跟前,指着子骞的破芦花棉衣说:“这是你该干的事吗?你这坏心肠的女人,不能好好对待孩子,我要你有什么用呢?你还是回你娘家去吧!”

子骞的后妈赶紧向丈夫承认了错误,说今后一定要善待子骞,请求丈夫不要赶她走。可是,子骞的父亲盛怒之下毫不容情坚持要让妻子回娘家。

子骞一看,心中十分不安,他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父亲,母亲在您身边,只我一个人受冻,您要是让母亲走,那我们弟兄三人都得受冻,请父亲为我们弟兄三个着想,让母亲留下吧。”

父亲气得发抖,一声不吭,根本没有原谅母亲的意思,子骞哭拜在父亲面前:“母亲要离开家门,都是子骞造成的,父亲不愿意原谅母亲,都是子骞不好,子骞向父亲请罪了。”两个弟弟也赶紧跟着跪下来。

父亲这才原谅了妻子。后妈满面羞愧,知道自己对不起子骞,连连道歉,并发誓说:“今后我一定改过,公平对待几个儿子。”

从这以后,子骞的后妈被宽厚善良的闵子骞感动,觉得子骞懂事,待闵子骞比亲生儿子还好。闵子骞更加热爱自己的父亲,孝敬后母,两个弟弟也非常敬重哥哥,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闵子骞也因为孝顺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成为公认的品德高尚的人。

告诉孩子孝顺父母不是单纯地奉养,还要听从父母的话,有时候父母做事可能有许多让你不满意的地方,但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一谈,让父母知道他们错了,就没有必要因此而“怨恨”他们,而要“大度”地原谅。毕竟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自己忍受一点委屈和误解使全家人继续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不是很好吗?而且,连你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有气量吧!

杨修逞才身死

东汉末年,在曹操手底下任主簿的杨修以才思敏捷、颖悟过人而闻名于世,他在曹操的丞相府担任主簿,为曹操掌管文书事务。曹操为人诡谲,自视甚高,因而常常爱卖弄些小聪明,以刁难部下为乐。不过,杨修的机灵、颖悟又高过曹操,致使曹操常常生出许多自愧不如的感慨和酸溜溜的妒意。

建安十九年春,曹操亲率大军进驻陕西阳平,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地。刘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又逢连绵春雨,曹军出战不利。曹操见军事上毫无进展,颇有退兵的意思。

这天,曹操独自一人吃着饭,同时也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动。一个军令官前来请示曹操,当晚军中用什么口令。军中规定每晚都要变换口令,以备哨兵盘查来人。此时,曹操正用筷子夹着一块鸡肋骨,于是脱口而出:“鸡肋。”军令官听了也没觉有什么奇怪。

消息传到杨修耳里,他便整理笔札、行装,作离开的准备。一个年轻的文书见状后问道:“杨主簿,这天天要用的东西,有什么好收拾的?明天还不是要打开?”

“不用了,小兄弟,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家。”杨修诡秘地一笑说。

“什么?要回家了?丞相要撤退,连点蛛丝马迹也没有啊。”小文书不解地看着杨修。

杨修淡然一笑说:“有啊,只是你没有察觉到罢了。你看,丞相用’鸡肋‘做军中口令,’鸡肋‘的含义不就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吗?丞相正是用它来比喻我军现在的处境。凭我的直觉,丞相已考虑好撤军的事了。”

消息又传到夏侯惇那里,夏侯惇听了也觉得有理,便下令三军整理行装。当晚,曹操出来巡营时一见,大吃一惊,急召夏侯悖来查问,夏侯悖哪敢隐瞒,照实把杨修的猜度告诉了曹操。对杨修的过分机灵早已不快的曹操,这下子抓到了把柄,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虽杀了杨修,终于还是下令退离了汉中。然而,就杨修而言,他早晚必死无疑。

因为他几次三番地逞口舌之快,不能在曹操面前收敛自己,而把小聪明用在一些无用的小事上面,又不顾忌上下尊卑,随心所欲地说话办事。

如此缺乏自律的习惯,在任何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中都是容不下的,何况是风头处处盖过自己的上级。

告诉孩子一个人要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口无遮拦、无所顾忌的话一定会伤害到别人,更会引火上身。因为不能自律的人很难融入周围的社会,所以他会很孤独,会成为大家排斥和攻击的对象。培养控制自己的能力对你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大事小事上如果你都能做到镇静、稳重、庄严的话,那么就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就更能抓住来到身边的机会,成功的未来才会对你笑意盈盈。

刘邦约法三章

冬季,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灞上。秦王子婴乘着白色的车子,驾着白马,颈上系着绳子,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因为我能宽容他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这样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属下监管起来。

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到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财宝,唯独萧何先入秦朝丞相府取了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簿等档案收藏起来,刘邦因此而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

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名种狗马、贵重宝器和数以千计的宫女,便想留下来在皇宫中居住。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做一个富翁呢?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呀!望您尽快返回灞上,不要滞留在宫里!”刘邦不听。

张良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于是率军返回灞上。

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官吏和百姓都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灞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来到后订立一个约束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邑,向人们讲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告诉孩子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中,刘邦在实力和号召力上都比项羽差上一大截。可是,项羽凶残暴虐,曾坑杀了二十万秦国降兵,而刘邦则以仁义来对待天下百姓。面对金钱、美女、豪华宫殿,刘邦不是没动过心;可是他懂得自律的重要性,又用法律去规范天下人的行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肆意统治是一定会招来祸害的。刘邦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就是明白以“律”来治理人民的道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公元228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继承刘备的遗志,再次发动北伐中原的战争。蜀军突袭祁山,连取南宋、天水、安定三郡。魏明帝曹睿慌了手脚,决定御驾亲征,还起用司马懿统领军队,大将张郃做先锋。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智勇双全,不好对付,就认真研究地形,盘算魏蜀两军可能交战对阵的地方,然后排兵布阵。他发现一个叫街亭的小地方,是战略要塞,蜀军如果能够占据这个地方,将来才能直接逼近魏国的核心,即使北伐失利,这儿也是退守的必经之地。谁可以去把守街亭昵?诸葛亮很犹豫,他对魏延等人不太放心。这时有个叫马谡的大将主动请缨。诸葛亮对马谡也有些疑虑,马谡读书很多,口才好,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他一直很器重马谡,但刘备死的时候嘱咐过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能否担当大任呢?马谡见诸葛亮有些怀疑自己,就说他愿意用性命立军令状,保证有胜无败。诸葛亮鉴于马谡求胜心切,就决定试一试。他同时让王平做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大字不识,但为人谨慎,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马谡率军来到街亭,发现这是很荒僻的地方,就有些不以为然,说:“丞相太多心了,这个地方如此蛮荒,魏军哪敢来?”他勘察地形,发现路口一侧有一个山头,这山和其他几座都不相连。马谡决定到山头驻扎。但王平认为应该在路口扎营。马谡不听。王平说,要是人家围住山口,你缺水少粮,必定失败。马谡说:“你看,这是天险所在,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如果魏军断我水源,《孙子兵法》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的将士必定拼死作战,以一当十,势不可当。”王平要求自己分一部分军队驻扎山下,马谡拗不过,就答应了。王平率一个小分队驻扎在山下十多里的路口,而马谡自己率大部人马在山上扎寨。他跟王平说:“将来事成之后,论功行赏,你不要和我分功。”

司马懿打探到马谡的阵势后,派张郃阻断王平,又派人马围住马谡,但并不立刻攻打,只是切断他们的水源,还四处放火烧山。蜀军没水喝,又被大火熏烧,军心大乱,纷纷下山投降。马谡约束不了军队,只能率兵突围,被司马懿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王平、魏延等人几次想夺回街亭,都损兵折将,没能成功。街亭失守,使本来处于有利地位的蜀军转为劣势。诸葛亮被迫撤退。谁料冤家路窄,途中又遇到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才侥幸化险为夷,安全退回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