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兹是哈佛大学大名鼎鼎的心理学教授。在他的教育观念的培养下,他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成了一名享誉天下的少年天才,他从1岁半就开始接受教育,到3岁时已能自由地阅读和书写了,11岁考入哈佛大学,15岁时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并在18岁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总结的教育方法,随着他儿子的名声也名扬天下,被很多价值奉为“育子圣经”。
天才的诞生
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蒲丰说:“天才就是毅力。”叔本华则认为:“天才就是忘我。”在如今,天才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所认可。因为,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也会成为不凡之人!想想看,对事物有兴趣、入迷、勤奋、有毅力和忘我的个性,不正是天才的表现吗?而我们的孩子不也都具备了这些素质吗?父母的正确引导,让孩子受益一生。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俗话说:“有愚蠢的先生,没有愚蠢的学生。”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塞德兹不但坚信这一点,而且要把它传达给孩子,让它成为孩子心灵的支撑。
——塞德兹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参观,一位老师问他:“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
“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
被点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回家就飞奔回家告诉父母:“爸爸,妈妈,心理学家说我是神童!”
母亲听完孩子的话后,欣喜若狂。怎么看孩子怎么顺眼,仿佛儿子一下子变成了天才。
从此,这些孩子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觉。成绩不断提高,智力水平也不断地向前发展。一年后,专家再次造访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回答:“好极了!”接着她又向专家请教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老师露出一脸惊讶得表情。
这些天才并不是被挑选出来的,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潜能被自己抑制住了。专家的暗示释放了这种压抑,起到了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
这个故事说明,世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和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正如每个家长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一样。
教育家塞德兹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191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时年仅15岁。从1岁半就开始接受教育,到3岁时已能用本国语自由地阅读和书写了。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学习生理学。他的学习能力十分出色,没过多久,就参加了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小塞德兹走进考场时主考官勃然大怒,认为有人在开不合时宜的玩笑,但他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顺利完成了所有考题,获得了合格成绩。
小塞德兹6岁那年的春天,和别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上午9时我送他去学校时他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他母亲去学校接他时,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那一年内,他结束了小学的学业。”父亲骄傲地回忆到。
9岁到10岁的两年中,小塞德兹都在家中继续学习,直到11岁进入了哈佛大学,终于重新过上了他喜爱的学校生活。入学后不久,他进行了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讲演,使得教授们大吃一惊。大学的第二年他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研究生们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原着作品。他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莱斯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孩子读《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小说那样容易和有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他还通晓政治和宪法。他兴趣的广泛与知识的宽博,连父亲也感到惊讶。就这样,15岁时他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
美国曾有科学家做过一个系统实验,专门来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结果显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数项科技成果的爱因斯坦,他的大脑开发了还不到10%,如果我们的孩子在8岁以后,教育适当,只要开发个别1%、2%就会超过我的水平,所以,各位家长要信心十足,每个孩子都有超过爱因斯坦的可能。
天才是全面教育的结果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因为如何拥有一个忠孝仁义、有血有肉的好孩子便成了我们终身的使命!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立体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智商平面所能概括的。孩子综合成长的过程应包括智商、情商、财商、德商等诸多因素,也即要注重孩子左右脑的均衡开发,所以,天才是全面教育的结果。
——塞德兹
许多人认为学得太多就会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只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知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塞德兹看来,各种知识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片面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的宝贵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却犹如白痴。
难道,这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天才”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这是人们对天才一词的误解。
塞德兹以“神童”里斯米尔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报纸上曾报道了“神童”里斯米尔的事迹。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因为他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这足以说明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
这件事引起了塞德兹的注意,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教育思想将会面临一次打击,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一天,塞德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孩子的父亲对塞德兹的到来感到很高兴,一再诚恳地要求塞德兹指导他的儿子。
里斯米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有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在画架前坐着,他便是里斯米尔。
孩子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说:“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
这些全是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但塞德兹却发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塞德兹奇怪地问这位父亲:“里斯米尔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他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他这样一说,塞德兹才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塞德兹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里斯米尔后来真成了一个白痴,一个大脑发育不良的白痴。
天才是全面教育的结果。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因为如何拥有一个忠孝仁义、有血有肉的好孩子便成了我们终身的使命!
适用于每个孩子的“音乐育才法”
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
——塞德兹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话:“音乐让孩子更聪明”、“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一点也不夸张。其实,音乐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就像一个大大的礼盒,里面盛放着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许在宝宝年纪还小的时候,他无法完全领略;但随着成长,他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领略、慢慢享受的。那么孩子能从音乐里获得什么呢?塞得兹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的确,音乐可以让宝宝变得更聪明。这是因为音乐能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令他们的小脑袋变得更灵敏更协调,不但能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感受力、发展他们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而且对宝宝的语言、数理、逻辑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善良:音乐是离我们心灵最近的东西,为美好的音乐而感动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宝宝,他们的心灵还是一张纯净的白纸,音乐可以轻易在上面留下美妙的印记。试想一下,这样一颗被音乐滋养过的丰富敏感的小小心灵,怎能轻易被污染呢?
敏感: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微妙的,音符的排列略有不同,就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乐曲。因此,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但会有敏锐的听力,也拥有敏锐的感觉,在练习过乐器的孩子身上,这种特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想象力: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有什么东西比音乐更抽象了,它只是一组声音,转瞬即逝;但音乐又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东西,因为它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所以,音乐对宝宝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创造力:宝宝对音乐的想象不是被动的,而是融入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记忆,也激发着他自己的创造力。不信,你看那些喜欢音乐的小宝宝,谁不会哼哼些自己“发明”的小调呢?别听他哼得不着调,这可是宝宝即兴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呢!
丰富的情感:这世界上有多少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里蕴涵着多少不同的情感!复杂微妙而动人心弦。正是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才能培养出一颗丰富细腻的心灵。
优雅的气质: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听熟、练会几首曲子并不能改变一个孩子,但音乐长期的感染和熏陶,必定能让你的孩子变得宁静优雅,对生活中美的一切也会显得更加敏感和陶醉……
快乐:看,所有的宝宝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都会露出开心的表情,有些还会随着音乐而“手舞足蹈”,这是他们不需要任何学习就能得到的快乐享受。
对,快乐。在音乐带给孩子的一切东西中,这是最珍贵的。不是每一个接触、学习过音乐的孩子,都能成为音乐家或超人,但他必定能比别人多一种财富,一笔可以终身享用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什么东西比快乐更加弥足珍贵?
帮助孩子学习
幼儿的个性培养,是一个艰苦细致、精雕细刻的教育过程。为使您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您不妨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您的孩子身上做点探索研究。
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这东西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
——塞德兹
幼儿间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知识,千万不要以别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
学前儿童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当他在生活中对字发生兴趣时,让他学一些随处可见而且喜欢学的字;当孩子疲劳或想转移注意而不想学习时千万不要勉强,以免引起对认字的反感和厌烦。如果父母责备或体罚就会引起痛苦的回忆,为以后学习打下不良基础。
孩子从涂鸦开始学习画图,到练习基本的笔画,通过笔画把一个字变成另一个字甚至更多的字,这样学起来才会有趣,而且有效。入学前,要让孩子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把名字写在自己的书和本子上,便于老师辨认。
有些幼儿园在大班已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有条件的父母也可以在家里辅导孩子读汉语拼音,以减轻刚上学孩子的负担。不过,在家里学习要注意发音的正确。
多数幼儿园儿童会写数字和10以内的加减法,部分孩子有心算能力。心算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天赋,学习速算法可以提高心算能力。
不宜过早把孩子关入教室灌输文化课。受过良好幼儿园教育的孩子有较宽广的常识基础,会讲故事,会绘画,唱歌跳舞和体育活动都不差,这些培养对提高孩子入学后的交往能力和各科的学习能力都有好处。家长不宜为增加孩子的文化知识让孩子过早进入教室,剥夺孩子更广泛基础的培养。反观小塞德兹的教育则是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无论是数学、生理学还是物理学,他都在那种近似于玩耍的状态中逐渐掌握。
在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兹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小塞德兹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爸爸。”
“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塞德兹笑着对儿子说。
“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儿子天真地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兹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塞德兹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塞德兹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