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现十日谈
30982000000017

第17章 第 十五 个故事 也来说说政治经济学

郑高兴又说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是可以被认识的,破除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并不是什么神创造的。上帝和神仙实际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

赵大钧也开始说道:“我在参军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哲学道理,只知道自己的命运不好,所以遭受那么多的苦难。后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知道了什么命运好不好,那是唯心主义的思维。唯物主义是不相信命运,上帝和神仙,相信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斗争。正如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

杨舜尧也说道:“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这世界是物质的,根本没有什么神仙。这个那个神仙,完全是人类自己凭空想象、编造出来的,谁也没有见到过什么神仙或者上帝。”

郑高兴又说道:“这世界上的人类,相信各式各样的宗教,各个大小宗教都有自己的神仙,都说自己那个神仙是万能的、神圣的,是不可冒犯的,一旦冒犯就会得到惩罚!而且这些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义和经典,说它是这个世界上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信徒不仅要熟读牢记,深信不疑,而且必须顶礼膜拜。还宣传自己的宗教是这世界上唯一的、正统的,其他教派都是邪教异端!这是不是也过于自私了一点。”

蒋超又说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但是精神有其反作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精神可以决定一切。这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者的分水岭!”

顾飞翔也说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这世界上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存在决定意识,这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认为自己的思想在某一个阶段,已经到了顶峰,是绝对的真理,实际是违背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张大鹏也参加了进来,说道:“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说某一个言论、理论,在某一个阶段是否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如果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那是真理,如果不符合,就不是真理,应该予以改变或者否定。”

大家说到这里,执行司令王侠仁就说道:“这样,第十四个小题目,‘哲学思想’的故事就说到这里,接下去讲第十五个小题目的故事,‘也来说说政治经济学’,请蒋超同志主讲。”

蒋超就说:“好的,我来主讲‘也来说说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来研究经济课题。政治经济学实际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发展,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理论学说。我们这个世界,自从出现了人类,就有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解决人类的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到了封建主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关系解体,代之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工业大生产,虽然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断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生产,产生极大的破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出了种种妙丹良方,但始终没有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和解决矛盾的办法。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哲学思维,互相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果适应,就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不适应,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它会冲破旧的、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使之继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生产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陈华龙就说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着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改变上层建筑,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成为社会、国家的主人,让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又继续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又议论开了,说过去在青训班里,主要是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社会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通过政治教员的授课,讲清楚了社会形态,依据生产关系所有制来划分的,有五分法,五种形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现在也有三分法,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如果把两种方法对应起来:

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原始、奴隶、封建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范畴,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

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大家还说到这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的限于停滞状态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不同的特点等。

必然性和选择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是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