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际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吧?"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说:"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四句话之间有太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其实,快乐与否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态度。从心理上的投射现象来看,人在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依照当时的心情和经验,并加上情感色彩,再把它看成某种形态。比如,人们观看天空的云彩时,一会儿像少女,一会儿像老人,一会又像亭台楼阁,这就是一种投射现象。
有的人处于贫困艰难之中仍不改其乐,但有的人身处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客观环境并不是决定欢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却是最重要的。有这样一首诗: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
人应该学做情绪的主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善于适应才能找到快乐。欢乐靠自己去创造,并不是凭借自己主观幻想,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识,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意人生。
一天,一个叫约翰逊的学者来拜访朋友,当他们坐在一个长凳上聊天时,一位清洁工扫着垃圾过来了,他把这个朋友脚下的一块香蕉皮扫掉了。朋友看了,很有礼貌地对那清洁工说了声"谢谢",但那清洁工却冷口冷面,不发一言。当那个清洁工走了以后,约翰逊说:"这家伙态度真差,是不是?"朋友说:"他对每个人都这样。"约翰逊问:"那你为什么还对他这么客气呢?"朋友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来影响我的行为、破坏我的心情呢?快乐的钥匙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的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人和事来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心中那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掌管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自己掌握快乐的钥匙,不仅不用奢求别人使自己快乐,而且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一位中年妇女抱怨道:"我的先生经常忙着工作不顾家,我过得很不快乐。"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太顽皮了,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儿子手中;一位职员说:"我的老板不赏识我,我越干越没信心了。"这把钥匙又塞在老板的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她把钥匙随便给了媳妇;一位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说:"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难调教了,真把我气炸了!"这位老师的快乐之钥又掌握在学生那里了……这些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们都做了相同的决定——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当我们的情绪因为别人而低落,心情因为别人而变坏时,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就只会抱怨或者是愤怒。我们把原因怪罪于别人,并且想证明这么一点:"我的心情很不好,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此事承担责任!"此时我们就把这一项重大的责任托付给周围的人——要求他们使自己快乐。我们似乎总是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心情,只能可怜地任人摆布。其实,这样的人也会使别人不愿意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圣经》里面说:"常常喜乐,凡事包容,凡事感恩"。其实这些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不要让你的情绪受外物或他人影响,保持快乐最重要。
大雪纷飞,一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看到大街上有好几个乞丐由于饥饿寒冷而可怜地蜷缩着,随时可能倒下去永远起不来,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他的祖父见状,连忙把他引到另一个窗口,让他欣赏自家的后花园,只见各种树上挂满了花,一片洁白的世界,让人心旷神怡,小男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小孙子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的确,这个世界上有富裕也有贫困,有阴暗也有光明,有快乐也有哀愁,我们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打开了哪扇窗,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
快乐在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只看你有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有没有一副理性的头脑,有没有一颗平常心。
一个锦衣美食、无所事事的人,如果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的生活一定空虚而无聊;相反,一个清贫的农夫,每日早出晚归,在风霜雨雪中穿梭劳作,或许有着连皇帝也享受不到的快乐。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寂寞的城市。中国人受儒释道影响,太习惯于隐忍和沉默,太习惯于步步为营,然而这种隐忍也导致了懦弱和精神困乏。要想探究一个人的内心奥秘,只需问他一句"你快乐吗"就足够了。视快乐为首要的精神享受,是天经地义的,寻求快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不分美丑、无视正义与邪恶,快乐同样需要一个客观标准,一个道德尺度。
然而生活什么时候给过人单纯的快乐呢?命运总会把人推到连绵不断的放弃与选择面前:事业的追求是快乐的,可为着一种体制的需要,你不得不走上另一个不适合的岗位:享受爱情是快乐的,可为着生存的需要,你又不得不为养儿育女奔波劳碌;活出个性是快乐的,可为着行事做人的标准,你又不得不循规蹈矩以求公众的认可;活着是快乐的,可为着一种自然的法制,你又不得不痛苦地面对死亡那么,人生就没有快乐可言了吗?当然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总会从烦恼重重的人生中享受到他们所需求的欢乐快乐在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只看你有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有没有一副理性的头脑,有没有一颗平常心。
人活着,只有快乐——快乐地去生活、去工作,才会有一个健康活泼的生命,有一个欢快跳跃的心灵;才会让生命充实丰盈、焕发光彩,让心灵撒满阳光、充满快乐。
好在世界永远多姿多彩,知道关照自己心灵的人还大有人在。在很多人看来,最渴求的快乐,是一个人独处时,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不理会世事的喧嚣。他能够享受这样的快乐,只是因为他想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的心灵在一起。而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忙碌中,在大大小小的应酬中,在杯盘交错、酒酣耳热中,完全忽略了心灵的需要。他们生活得很忙碌,他们的钱越挣越多,他们的事业也日益辉煌,但是,他们的心灵越来越粗糙,粗糙到失去感受美好和快乐的能力,甚至不再会被任何东西所感动。
关注自己心灵,需要一种心态——一种和浮躁相对应的宁静心态。完全戒除浮躁是不现实的,但时常从浮躁里沉下去,归于片刻的、真正的宁静,将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的网页上滚动着这样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其实世上的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块不起眼的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而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可能就是一块宝石。
当你相信一件事情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相信某一件事情可以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重要的是如何去挖掘和利用。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是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失去信心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可怕的。
因为当年周公谨的自信,才有了赤壁大捷;也因为当年罗斯福的自信,才有了连任四届的总统的奇迹。信心能创造奇迹,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有时它的力量让你难以想象。拥有自信的你时时刻刻会感觉到自己力量无比,对成功充满期待和憧憬,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美国有一个叫乔治·赫伯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小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许多年,学会一直在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成功。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要坚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能迷信权威。
没有自信,就没有快乐,快乐和自信永远是成功的起点。
成功是一种才华,但不是奢华。快乐不一定和成功关联,但成功者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
快乐是一种才华,是一种热爱自己的方式,快乐是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产生一种力量,一种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的力量。
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外界条件支配。快乐不需要理由,只要我们拥有快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