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从而放弃了这个划时代的发现。两年之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
一个人自卑的特点是感觉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这正是成大事者最蔑视的!那么如何在成大事的过程中,拒绝自卑心理的纠缠呢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心态。轻微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超越,它可以很容易地升华为人的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转化为一种进取的动力。
但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多数自卑者都碌碌无为。自卑心理重者更是如此。
自卑心理较重的人,大致有以下三条出路:
一是消极认命,让自卑的感觉化为现实: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相信自己没有能力。持这种消极态度的人,容易放弃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听任命运的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辩护。
二是自暴自弃,侵犯他人,危害社会。这种人看不到一点光明前途,便铤而走险,以错误的方式去补偿自己的自卑心理。这种与他人为敌的反社会行为最终必以更大的失败而收场,许多罪犯都是因为自卑心理很重而选错道路的。
三是发奋图强,超越自卑。承认自卑的感觉,绝不让这种感觉成为控制自己的事实。与其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化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拼搏一生,争取成功。一旦有几个小成功的记录,自卑就可以逐渐被超越,自信就会建立起来。持这种态度的人,不管原来多么自卑,必将赢得成功,赢得一个光明的前途。
第三条路是最佳选择。这是一条从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这条路人人都可以走,只要你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你就能走上一条成功大道。
世界上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做成大事,走的就是这条超越自卑的路。事实上,自卑的超越需要动力的升华。对由挫折、自卑到成功卓越的人士来说,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
从自卑中超越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出身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丧父,左眼斜视,右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了极重的自卑;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的贫困而自卑;美国英雄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失母,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就下田劳动,林肯曾深深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自卑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正因为战胜了自卑,他们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格林尼亚出生于一个百万富翁之家,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养成了游手好闲、摆阔逞强、盛气凌人的放荡公子恶习。仗着自己长相英俊,挥金如土,任意地玩弄女人,直到遭到一次重大打击。一次午宴上,他对一位从巴黎来的美貌女伯爵一见倾心,像见了其他漂亮女人一样追上前去。此时,他只听到一句冷冰冰的话:"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女伯爵的冷漠和讥讽,第一次使他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突然间,他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那样被人厌弃,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卑感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他满含耻辱地离开了家庭,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奋求学,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并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他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得普·巴尔教授的器重。在名师的指点和他自己长期的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1912年度诺贝尔奖。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知法。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一种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领悟法。也称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作业法。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方法是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为了划时代的"乐圣"。
古人云:"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