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23

第23章 金蝉脱壳

原文

存①其形,完其势;友不嶷②,敌不动。巽而止,蛊。

注释

①存:保存。

②疑:疑虑。

释义

我军要一直保持现存的兵力战斗状态,而且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外形上不断修整完备;如此一来,我军的盟友就不会产生疑惑,对手一方就不敢轻举妄动,我军则乘敌人没有怀疑之际脱离所处的险境,如此做就是一种顺人理应人情的事。

典故

东汉末年,袁绍调集十余万精兵打算南下袭击曹操。此时,刘备以徐州为中心,乘袁、曹两军对峙的时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兵力慢慢强盛,地盘也慢慢扩大。刘备的崛起,引起曹操的恐慌。曹操一方面假造曹军要北上决战的假象,另一方面又在官渡虚设曹军大本营,迷惑袁绍。这一切部署完毕,曹操就亲自带领主力大军分五路东征刘备。刘备连忙修书向袁绍求救,而袁绍却加以推托。致使耽误了战机,等到再想发兵南下时,曹操已去击败刘备,带主力回到官渡。这时袁绍才明白中了曹操的"金蝉脱壳"之计,十分后悔。曹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在官渡迎战袁绍,导致袁军最后惨败。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之计。这时,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他暗中部署撤退,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蹄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裴注)。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史》卷十五《檀道济传》、《广名将传》卷七)。认真分析形势,准确做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跑,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军不敢动,友军不怀疑。檀道济在被敌人围困时,竟然能带着武装士兵,自己穿着显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让檀道济安然脱离围困。檀道济此计,险中有奇,使敌人被假象迷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