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民间故事集
31101400000003

第3章 神话故事(3)

每年五月,人们都要抬金花娘娘的金身转一趟娘家。住在井儿街的金花庙。到了这一天,兰州城里的人们都要去迎接。有不生娃娃的女人,摘一个金花娘娘轿子上的荷包,讨个儿女。有病的人们都从轿子底下钻一下,讨个吉利。说也怪,在金花娘娘回到娘家的日子里,天总要下雨。兰州的人们留传着这们一句话:“金花娘娘进了西关,不下也要滴上几点。”兰州的娃娃们在下雨的时节,也总是拍着手喊金花娘娘,大雨三场,小雨四场。”

水帘洞位于武山县洛门镇渭河以北十公里外的鲁班峡谷中,是渭河流域“丝绸之路”上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着名石窟群之一。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东传,处在渭河北岸的鲁班峡以其险峻的山势,幽雅的环境使人们注目,同时,更是佛教徒们修窟造像的理想之地。这里原有佛教寺院及遗迹多处,有七寺(金瓦寺、观台寺、千佛洞寺、拉梢寺、显圣池寺、峰团寺、砖瓦寺)和五台〖莲花台、清净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因兵燹人毁,代久失修,现大部分无存,只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处古迹保存得较为完整。

水帘洞石窟位于莲花山下。它开凿在山腰一个宽大险峻的自然洞穴之中。洞窟宽约50米,高30米。洞窟周围建有亭台楼阁,僧房禅殿,如菩萨殿、五公楼、四圣宫、渡仙桥、邱祖殿、三圣宫、子孙殿、老君阁、六角亭、五圣宫等。古代建筑与近代建筑融为一体,布局融洽,环境幽雅,绿树成阴,峡谷四处花气芬芳,真可谓人间仙境。因山巅常有清泉渗流,尤其雨过天晴,流水似珠帘垂洞前,故得名“水帘洞”。

水帘洞不仅有着极高的石窟艺术价值,同时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早在隋文帝时期,北山李家沟有一个俊秀的姑娘,名叫李真秀。她父母双亡,自幼聪慧勤劳,不分白天黑夜,一有空闲就不停地捻麻线。16岁时,哥嫂将其许人。结婚这天,花轿抬到门上,姑娘突然拖着麻线逃跑3哥哥拿着拨火棍,嫂嫂拿着洗锅的苕刷急忙追赶,姑娘拖着麻线一直跑到水帘洞前,麻线拉完了,就毅然将自己的肠子抽出来,续在麻线上,登上水帘洞石坎坐化去世了。当哥嫂赶到时,已是雨过天晴,虹光四射,哥嫂见其灵异,怀疑是神。哥哥说:“你若是神,我将火棍插在地上,叫它生根、发芽。”嫂嫂说:“你要是神,我将苕刷插在墙上,叫它长出叶子。”神奇的现象出现了,火棍和菩刷顿时生根、发芽,长出了叶子成了树。特别是那棵苕刷树长在庙前半墙,悬空而伸,盘根错节,半枯半绿,形态像蟠龙,至今叶茂枝繁。有诗云:“龙盘风舞争千载,名传古今独一枝。”从此,人们开始信奉这位爱捻麻线的姑娘了,并尊称为“麻线娘娘”,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有人说,麻线娘娘为大势至菩萨降生,恐惹红尘,因而逃婚,故又将麻线娘娘称为大势至菩萨。

近年来还有一说,说姑娘是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才拖着麻线逃走的,并被编排成历史剧来反映这段悲怆的爱情神话。

王永锋

无量祖师在崆峒绝顶静修数年之后,一不能腾云驾雾,二不能飞升仙界,心中郁郁不乐。一天他忽然想到久离父母,不如及早下山,何必在这里独自烦恼。主意已定,他便急速下山。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万丈悬崖,无量正在徘徊寻径,忽见一个老婆婆跪在崖边磨着什么。无量走上前问老婆婆,你在这里磨的什么呀?”那老婆婆头也不抬,一个劲地在石上磨呀磨呀。无量本想走开,但好奇心使他不得不再问:“老婆婆,你在磨什么呀?”

老婆婆停下手里地活,看一眼无量。说:“我找了一根铁棒,要磨成绣花针给我孙女缝衣。”

无量一听很奇怪:“那样大的铁棒,怎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笑说:“只要功夫深,铁棒定能磨成针。”说完她便使劲磨起铁棒来,她那银丝样的白发,在阳光下一闪一闪……

无量呆呆地望着老婆婆专心致志的样子,深受感动,想起自己修道不能坚持到底,很觉惭愧,便暗下决心,立即又返回绝顶静修。

那磨针的老婆婆是谁呢?原来那是观音菩萨’为使无量心性坚定,她有意幻化磨针,指点无量。

原来在老婆婆磨针的地方,修建了寺观,这就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磨针观。

无量自见于那个磨针的老婆婆之后,回到绝顶,确实专心精研典籍,穷究大道,不几年果然有了特殊长进,他再也不感到烦恼了。一天,无量散发跣足,正在静坐求法,突然一个妖冶的少女来到绝顶。只见她双目流盼,眼角传语小嘴含情,酒窝绽笑。她在神座前敬香之后,并不立即离去,而是含情默默地望着无量。无量见这少女望着自己,只好扭过头去,不理睐她。少女微微一笑,走出门去。但过了一会儿,她又在无量的房门前张望,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整个上午,她都在无量面前反复卖弄风情。无量初时不加理睬,到了后来只好正色警告她速离此地。谁知一警告,少女以为有了搭话的机会,更加嘻嘻哈哈,向无量身边靠了过来。岂知无量是个有道德的男儿,怎能容那少女如此放肆!他顺手抽出身边宝剑在桌上一拍,喝令那女子滚下山去。

那少女见无量勃然变色,又见他抽宝剑,以为要来杀她,便大叫一声“妈呀”向着正北逃去。绝顶的正北,乃是峭壁悬岩,少女由于慌不择路,跑到崖边,收足不稳,一头栽下石崖。

无量见少女栽下石崖,心中大惊。他顾不得束发、穿鞋,立即散发赤足赶到悬崖边。向下看,苍苍茫茫’深不见底,只要人掉下去,定会粉身碎骨。无量呆呆站在悬崖边,泪水涌流。他悔恨不该拿剑吓少女,出了人命,自己罪责难逃。借债者还债,欠命者偿命,如今只有一死抵偿,才能赎罪。”他定了定神,从少女失足的地方一跃扑了下去。松涛轰鸣,玄鹤轻唳,一切都不必留恋,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无量终于失去了知觉,他把自己有罪的身躯毫不可惜地丢弃了。悬崖上的荆棘划破了他的腹部,肠肚流了出来,但他的肠子立即变成了灵蛇钻人草丛,他的肚子变成了灵龟,爬向半山的绝岩……他的灵魂却被神佛接引,上了仙界。

那个栽下悬崖的姑娘是谁呢?原来那正是观音菩萨,她为了试探无量心性是否坚贞,变成一个年轻姑娘故意进行挑逗。

无量经受住了考验,受到后世人的敬仰。为纪念无量的品性,人们把无量跳下的崖叫舍身崖。

张三丰云游崆峒山

传说,张三丰自幼父母双亡,与哥嫂一家度日。张三丰十分勤劳,他每天就很早下下地干活,中午饭由他小侄女送到地头吃,吃完饭后又接着干活,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人们都很称赞三丰是个有出息的的庄稼人。

有一丰吃过侄女送来的一罐稀饭’他把罐子在膝盖上一顶,两手扳着罐口,像帆布袋一样,轻轻把罐子翻了过来,使罐子里边朝外,外边朝里。他拿着翻过的罐子,有滋有味地把粘在罐壁上的米粒添了个干净。

小侄女在一旁看见了,十分惊奇,拍着手叫喊:“叔叔成神仙了,把罐子都能翻过来呀!”她抢去三丰翻过的罐子,蹦蹦跳跳跑回家去。一路上,她逢人就讲,所以,不一会儿,全村人都知道三丰成了仙,连瓦罐都能翻转里外。从此三丰的名声越来越大,三乡五邻的人都说着三丰成仙的故事。

常言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三丰的名气引起了几个地头蛇的不满,他们联名上告三丰兴妖惑众,图谋不轨。眼看家乡不能待了,三丰便寄身山林,出家当了道士。

张三丰出了家,不愿在一地安住,他云游四海,饱览祖国名山大川。后来,他终于云游到平凉崆峒山。崆峒山奇峰卓立,云缠雾绕。珍禽鸣于上,佳木护其中,泾水流其下。山上洞巧玲珑,奇石万状,真是个名不虚传的绝妙所在。更兼有黄帝、广成栖真遗迹,历来神仙相会之所,丹崖流泉,洞天福地。三丰一见倾心,不愿离去。

三丰到崆峒山时,已成为得道的长者。他穿一领破道袍,对谁都很谦恭,整日乐乐呵呵,从无愁容。一有闲时间他就修桥补路,忙个不停。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发笑,或者口中念念有词,别人还以为他神经不正常,所以背地里都叫他疯子。后来人们渐渐知道他姓张,所以索性叫他疯子张爷。

一天,疯子张爷忽然不停地念叨着两句话:“只重名,不重人,疯子避诏雷声峰。”

他的话只引来道友和会长的讥笑,他也嘻嘻哈哈笑着,独自走出山门。

当天中午,只闻山下鼓乐齐鸣。不一会儿,平凉府的官员汗流决背上了隍城,后边一乘小桥,抬来了宋太宗的钦差大臣。

钦差一到隍城,立即宣旨,要寻找一位年高道深的张姓道人。崆峒山的道众僧俗全被传到隍城,他们一个个跪倒在地,盖头如捣蒜,一看就知道都是些猥琐胆小,见利忘义的势力之徒,鱼有什么高深的道德。钦差十足恼火,要道众僧徒仔细回忆,找出有道德的张姓道人。并说此人本名三丰,但经常隐姓埋名,人多不识。

有个胆量稍大,人也聪明的张姓道士,他认为当官的找小民,准没有好果子吃。于是鼓足勇气,把疯子张爷供了出来。他觉得,与其让聪明人肇祸,还不如让那个疯子去送死。他一供出疯子张爷,别的人也都跟着帮腔。还有人证实疯子张爷早晨说过两句莫名其妙的话只重名,不重人,疯子避诏雷声峰。”

钦差听罢众人颠三倒四的叙述,立即面露惊喜之色,连连说:“是他,一定是他!”

雷声峰在什么地方呢?跪了一地的回首道士,全都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没办法,钦差只好带着人到各个山头寻找。

几天过去了,钦差大臣正为找不着张三丰而着急。忽然隍城旁边的一座山峰被白云罩定,众人正自奇怪,只见白云中闪出一颗红火球,接着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雷声。钦差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带着圣旨向发出雷声的山峰走去。

雷声峰孤绝险峻,更兼雷声轰鸣,使人如覆刀背。当钦差赶到峰头时,疯子张爷已不知去向,只见石崖上写着这样一首诗:

一叶扁舟出离尘,二来江上独称尊;

三向蓬莱寻伴侣,四海滩头立姓名。

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边垂锦纶;

七弦琴断无人待,八仙闻我也来迎。

九州自有安身处,十载皇宣不面君。

烧丹炼药归山去,哪得闲情捧圣文!

钦差一见石崖上的诗,十足惋惜,只好回朝复命人们知道疯子张爷是得道的仙人,感叹有眼不识真仙。他们在隍城给三丰塑了像,并把三丰的诗刻在石碑上,留存到今,三丰避昭的山峰,也被人们叫做雷声峰。

陇西城隍爷

陇西县城隍庙过去也只是个县庙,与巩昌府署同在一城。

一天,有位十八九岁的穷书生,信步溜达,踱进城隍庙中,发现殿内墙壁上题有不少诗文,便逐字读来,直到日光西移。庙里的住持以为殿内无人,把殿门给掩上了,书生还是借着供台上一丝烛光,沉浸在那些文字之中。忽然,殿门被推开,从外面伸进一只脑袋向殿内张望,发现殿内无人,便贼溜溜窜了进来。书生见进来人,便悄悄躲在幔帐后面。只见此人从怀里掏出一只烧鸡,几只果梨,往供桌上一供,就着残烛,点燃三支香插上,“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合十作起祷告。一边喃喃地说着,一边连连在地上磕头,书生好生奇怪。

书生回去,凭记忆把在庙里背的几篇诗文抄了出来,抄到最后看的那篇赋时,却有几句记不清了,便在第三日清早,又到城隍庙里看了个清楚。待看完正要出殿时,隔着窗棂看到外面有人抬个食箩进来,领头的正是两日前黄昏见过的那人,只是全身上下换了一身新衣,看得出那些新衣都是现买的,穿着并不合身,不由萌生好奇心’便躲到幔帐后面去,想探个究竟。

只见那人进得殿来,先吆喊着叫人把一件新红花绸袍子给泥像披上,就一本正经地在案上摆了献饭,把抬饭人和庙祝一齐搡出殿外,说要一个人给城隍爷还愿。他又明烛,又焚香,还化了厚厚几大沓黄钱。书生在幔帐后面敛鼻息气,待听清那人感谢前次给城隍爷献鸡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弄到几千两白花花的银子,又许愿给城隍爷订献饭、做新袍时,才明白此人肯定不是个正路人。待此人走出大殿,书生便远远跟着他,直看到那人进了春僖楼妓院。书生转回到城隍庙内,向庙祝打问此人来历。原来此人叫毛雄,是陇西城内的一个惯偷。

书生顿觉警醒,忙辞了庙祝,去寻在县衙做书办的师兄果然师兄垂头丧气地告诉他,前天晚上府台大人连襟的绸缎庄进货的几千两银子被人盗走。因案发在陇西县治之内,府台大人便传下话来,限陇西县令四日之内破案,否则,将以勾结通盗、挤兑府治论罪。县令亦把三班衙役连同文案、刑案、书吏一同骂了个狗血喷头,限三日之内拿个贼来,若拿不到时,便每人交出一千两银子。书生听后,便讲了他接连两次在县隍庙遇着毛雄的经过。

师兄当下拉着师弟直奔县衙,也不等通报,闯进后堂。县太爷传齐三班衙役,直奔春禧楼,当场抓捕毛雄。毛雄供出了现任陇西县城隆因年老体衰,专爱吃鸡作补,又最爱着红挂绿。三年来,他每次作案都要先到县隍庙里去许愿,然后再作案,从没失过手。书生因县太爷留着对口供,此刻站在屏风背后越听越气,不等得案子问完,先跑回自己寓所,当下磨墨展纸,写了一篇状告县城隍的状纸。写罢,诵读两遍,趁着酒兴未过,就跑到巩昌府城隍庙主神案前焚化了,然后再慢慢踱回寓所人睡。梦中,他恍恍惚惚来到县隍庙去看诗,刚一进殿,就听见有好多人喊叫着冲进庙来,厉声喝道:“你身为一县城隍,理应守神圣之职,尽抑恶扬善之责,不意你却贪一鸡一袍之供献,竟沧为匪盗之类者庇护,今有陇西县书生到巩昌府城隍庙老爷面前告下你了,故府隍爷令吾前来缉拿于你,且不得多言,快快下来受缚!”

接着,一阵窸窸窣窣响动,城隍泥像“哗啦”一声摔了下来,跌了个四零八落,只有那颗头颅上的两只眼睛像活人一样死死地盯住书生不放。

书生赶紧闭上双目,耳听得一阵铁链镣铐之声过后,众人又吆喝着去了。书生只觉得身上一阵发凉,蒙眺中,又看见从外面进来一人,魁伟身材,武官装束,白净面皮,三须飘髯,说话时声若洪钟。那人道:“吾乃冀城姜维也,今被敕封为巩昌府城隍。前日刚刚巡视巩昌府十三县归来,就收到你状告陇西县城隍的状纸。吾即刻前往陇西县署调査,知你状中所言皆有来历,汝能有此胆识,堪当一县重任。今原陇西县城隍巳被革职查办,吾已向玉皇驾前保奏,就请你出任陇西县城隍。望汝不自食言,就以至仁至信至忠至诚之精神恪尽职守,以保佑一方生灵,莫负吾保举之心意矣!”言毕,也不等书生答应,径自去了。

书生惊起,原是一梦。忙点灯起来,展纸磨墨,将这几天的离奇故事一一写于纸上,然后打起行包,当下出城,望东边大道扬长而去。这件事情传开后,满城人都知道县城隍因包庇匪盗被罢官,又听说是三国名将姜维任了新城隍,大家就捐资给府、县两座城隍庙都塑了新神像,而且按照众人的意愿安排了一武一文两位城隍的打扮。从此,陇西县城隍便不同于其他各地,是一位白面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