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腹部右上方。我们的心脏,能够有力和有规律地跳动、不断地由血管输出新鲜的血液;我们吃的食物,能够完全被消化和吸收;我们的大小脑,能够保持正常的功能,以及我们的肌肉,结实和富有弹性——这一切都依靠着肝脏。
1.肝位于人体的膈下,腹腔右上方,右胁之内,为藏血之脏。具有疏通发泄全身气血津液,促其畅达、宣泄的作用,即肝主疏泄。其表现之一是调畅气机。如失调,可致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火上炎等病理现象。
2.肝的疏泄功能表现之二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失疏泄则脾气不升而眩晕,清气陷下而飨泄,且使胃气上逆而嗳气呕逆;浊气不降而脘腹胀痛、便秘等。
3.肝的疏泄功能表现之三是调畅情志。劳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不乐,忍忧善虑;若肝升太过,则肝气、肝火易升,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情绪易于激动。
4.肝具有贮藏血液和防止出血的功能,称为肝主藏血。如肝藏血减弱,可致肝血虚或不能制阳而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还可引起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症状。
5.肝在志为怒。突然大怒,或经常发怒极易伤肝,即怒伤肝。怒使血随气升而致呕吐、晕厥,也可影响脾的升清而致飨泄。
6.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泪有濡养滋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若情志悲哀,肝经风热则迎风流泪或眼泪流出;若肝肾不足则两目干涩。
肝可分为膈面和脏面。
1.膈面
接膈的下面与膈穹窿相适应,呈向上的隆凸。膈面可分为上、前、右、后等四部,其间并无明显界限。上部与肝的前面分界不明显,此部借膈与右侧膈胸膜、右肺底、心包和心脏及左侧膈胸膜和左肺底的小部分相邻,故肝脓肿或囊肿可经膈破溃到右侧胸膜腔及右膈。前部分呈三角形,与膈和右侧第6一10肋相对,并在胸骨下角的下方附近,贴附到胸骨剑突及腹前壁,左侧与第7、8肋相对。右部借膈与右侧第7一11肋相对,后部在膈的后上方略呈三角形,大致位于肝冠状韧带后侧,此部包括裸区、尾状叶及左叶等。
2.脏面
与腹腔器官相邻,表现凹凸不平,此面略呈H形的沟,其中部呈横位的沟称肝门,有肝管、淋巴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的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由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肝蒂。肝门两端有矢状位的两个纵沟,左侧纵沟窄而深,其前部有肝圆韧带。此韧带由胎儿时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向前离开此沟后,即被包裹在镰状韧带的游离缘中,连至脐。左侧纵沟的后部容纳静脉韧带,它是胎儿时期静脉导管的遗迹,故又称静脉韧带。右侧纵沟阔而浅,其前部有一个胆囊窝,后半部为一宽阔的沟有下腔静脉经过,故名腔静脉沟,在腔静脉沟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的短干注入下腔静脉。此外在沟内还有若干肝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临床称此沟为第二肝门(有人认为腔静脉沟上端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而腔静脉窝下部的肝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称第三肝门)。肝的脏面借H形的横沟分为四叶,左纵沟左侧为左叶,右纵沟右侧为右叶、左、右纵沟之间在肝门前方的部分为方叶;肝门后方为尾状叶。
肝的前(下)缘锐利,其左侧有一切迹称肝圆韧带切迹(或脐切迹),肝圆韧带在此通过。右侧胆囊窝处亦形成胆囊切迹,胆囊底常在此露出。后缘圆钝,朝向脊柱。右缘圆钝,即肝右叶的右下缘,其最低点约在右侧腋中线第10肋处。左缘薄锐,左后端处肝实质逐渐消失,移行为纤维索。
(插入“肝脏”)
(插入“肝脏结构图”)
肝的分叶与分段
单纯根据肝外形的沟裂,将肝分为左叶、右叶、尾状叶、方叶,此与肝内管道的分布并不完全相等。而根据腐蚀标本,依据肝内管道系统的分布并结合肝的外形可以看到叶与叶之间或段与段之间存在明显的裂隙。据此肝有三个叶间裂,三个段间裂。叶间裂包括肝中裂、左叶间裂、右叶间裂。段间裂有左外叶段间裂、右后叶段间裂和尾状叶段间裂。由这些裂将肝分为右半肝、左半肝,五个叶、六个段。现代肝脏外科即依据这些分叶及分段方式,施行半肝、肝叶或肝段切除术。
所谓左、右半肝是门静脉左及右支分别流注部分,它位于肝中裂的左、右两侧。肝中裂为经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切迹中部连线的平面,肝中静脉位于此裂中。右半肝又被右叶间裂分为右前、右后叶。右叶间裂为下腔静脉右缘至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前缘的外、中1/3交点处连线的平面,肝右静脉位于此裂中。左半肝被肝的脏面左纵沟分为左内、左外叶。因左纵沟内有门静脉左支(矢状方向),一般为临床上实际应用的界限,以左纵沟左侧约1cm处的平面为准。
左外叶和右后叶各自有一横的段间裂,将它们分为上段、下段,肝左静脉位于左外段间裂内。
尾状叶由一纵向的段间裂分为左、右两段,分别属于左半肝、右半肝。
肝的日常保健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最大的腺体,其结构复杂,功能也极为广泛,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营养物质,大部分都由门静脉运往肝脏,送进肝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才能变成人体所需要的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与激素等的代谢,肝脏也全都参与,自始至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肝脏还承担了胆汁生成和排泄,以及解毒和排除废物的任务。此外,肝脏在人体的免疫、凝血、热能的供给及水、电解质的调节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肝脏被人们称为“物质代谢中枢”、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和“清洁器”。当肝脏有严重疾患时,肝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则身体的多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人们为了自身健康,要特别注意呵护好自己的肝脏,特别是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或疏忽大意,可能使肝脏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为确保肝脏正常工作,平时要特别注意维护保养好肝脏。
1.不要过量饮酒
酒精主要含有乙醇,有刺激、伤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可使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大量饮酒,可以损伤饮酒者大量的肝细胞,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如果长期饮酒,还可以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于酒精性肝硬化。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每日饮白酒3两以上,1年就可发生酒精性脂肪肝,连喝16年,就可演变为肝硬化。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均衡
不少女性工作繁忙,饮食上没有规律,这样会破坏肝脏的代谢和胆汁的分泌功能,同样会发生营养失衡性脂肪肝。而一些盲目追求形体美的女性,长时间的饥饿,致使神经性厌食、肠道病变,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使肝内脂肪蓄积而造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因此,女性应该格外注意饮食有常,营养均衡,切忌暴饮暴食。平常用餐可以多吃各种蔬菜、豆制品、水果等,每天喝一杯牛奶,进食一个鸡蛋,二两精瘦肉(如牛肉、猪肉、鱼肉等),三种蔬菜,两种水果,这样对于保肝养肝大有好处。
3.注意饮食卫生,杜绝食道传染病发生
不洁饮食,尤其是熟肉制品、生猛海鲜,容易含有各种肝炎病毒,一旦食入,有可能导致急性肝炎发生。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拒绝不洁食物,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食物。
4.慎用各种药物和保健营养品
不论是中药或是西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用药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消炎药(红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抗结核药(异烟肼、雷米封等)、降糖药(优降糖等)、抗风湿药物、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等的使用都必须格外谨慎。
5.劳逸结合,心情舒畅,淡薄名利
人们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很大,又疏于锻炼,加上心理压力,情绪往往容易失控,表现出喜怒无常。中医认为七情异常,必定伤及五脏六腑,尤其是暴怒伤肝,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必定会导致肝血瘀阻,久而久之,也会出现肝功紊乱。因此,人们需要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
怎样预防脂肪肝
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六个:
1.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
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2.营养过剩
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
3.营养不良
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临床上也常发现有的人很瘦但也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样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如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使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4.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多2倍。
5.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积聚。
6.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
其中以高TG(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妊娠、遗传或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
要预防脂肪肝,就要杜绝导致脂肪肝的这些诱因。
胆囊
胆囊与胆汁的功用
胆囊的形状很像一个青梨,它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囊就像是一个储存囊﹐可以储存与调节胆汁的分泌。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空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食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
胆汁味苦,肝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内的胆汁因为经过浓缩而呈深绿色。胆汁中极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约占97%),在水中溶有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的颜色就是由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所决定的。此外,胆汁中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等,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
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
与胃、肝或者小肠等等器官不同的是,胆囊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如果因为某种疾病需要切除胆囊,对人体整体功能影响不大,一来是胆汁可以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二来机体功能可通过代偿作用来适应。
尽管如此,并不表示我们对这个器官的健康问题可以听之任之,胆囊病变也许会给我们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
常见的胆囊病变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胆囊炎与胆石症是腹部外科常见病。在急腹症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而居第三位。胆囊炎与胆石症关系密切,炎症可促使结石形成,而结石梗阻又可发生炎症,二者往往合并存在。
女性患胆结石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倍,而且,从发病率上看有年轻化的趋势,在20岁以上的人便逐渐增高,女性45岁左右达到高峰。胆结石和个人体质有关,肥胖、吃太油、饮食不正常也是重要的危险因子。现代人的生活忙碌,三餐不正常,加上饮食型态日益西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份的东西越吃越多,才会使胆结石的罹患机率节节上升。所以要预防胆结石,最重要的是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并且应该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与摄取过量的脂肪。
胆结石的预防
很多没有症状的胆结石病人会说“我不疼不痒,治它干吗?”即使有症状的患者往往也是“痛时病急乱投医”,痛后“好了伤疤忘了痛”。然而胆结石就像一颗隐藏在人体中的炸弹,如果不及早清除干净,等到有症状时,不仅痛苦,手术也会带来更多危险。何况,胆内结石常常可以堵塞胆管,除引起胆绞痛、黄疸、穿孔、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烦躁不安、胆道出血、休克昏迷外;还会引发胰腺炎、肝硬化、肝脓肿、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症等。更严重的可能诱发胆囊癌,虽然比例不高,但是胆结石是胆囊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
据统计,90%以上的胆结石病人伴有急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侧或中上腹不适、隐痛、餐后饱胀至夜间疼痛加重、消化不良。当结石堵塞了胆囊管或胆总管后还会引起急性胆绞痛,剧烈时难以忍受,并牵扯至右背痛,伴有高热、寒战、黄疸、恶心、呕吐,甚至血压下降、烦躁不安、休克、昏迷乃至威胁到生命。
小小胆结石确实是不能轻视的,现在,有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罹患的年龄也有下降的趋势。三餐不正常﹑不定时﹑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的人﹐胆汁容易变得浓稠﹐容易结晶﹐也就容易有胆结石。所以预防胆结石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保证该吃饭的时候就要吃饭﹐让三餐正常。已被诊断确定有胆结石的人,更应当严格执行。因为罹患胆结石就代表您有结石的体质,不注意就很容易复发。
胆结石症状严重时,必须遵照医师与营养师的指示,严格限制油脂的摄取,平常也不宜摄取太多油脂。但是高比例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例如素食者完全以黄豆油﹑玉米油﹑葵花油等油作为烹调用油),反而会增加胆结石的机率。因为高比例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会降低胆汁中一种叫去氧鹅胆酸的浓度,这种物质可以使结晶的胆固醇再度溶解,也会增加维生素E的消耗。要避免这类问题。对于素食者建议多用橄榄油等单元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的油脂﹐一般人只要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