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队伍中要有陪伴新郎的人。辽县(今左权县)一带是从新郎的亲友中找两个年长者作为“冰人”,再从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相近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只要双方女眷中谙熟礼仪者相陪。太谷县称呼陪伴新郎的人是“伴客”,陪伴新娘的人是“送客”,除了“送客”,女方多去的人便算是“吃客”了。
新娘出嫁时要哭,谓“哭嫁”。“媳妇哭,娘家富”,认为越哭得厉害越好,当然不能号啕大哭。据说此俗来自“抢婚”、“强婚”。迎亲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顶住,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既要嬉戏迎亲者以求喜庆,又要显示女方门庭的尊严。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方家门口时,要赶一头羊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撞门羊自然也归女方所有了。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的新郎要“偷”岳父家中的东西如筷子、酒盅、糖罐等日常用品,当地人称是“得富贵”。晋东南沁县等地,新娘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这时迎亲的队伍加上女方的送亲队伍,以更为盛大的排场起程了。
民间认为“土生万物,地产黄金”,女儿出嫁有不带娘家土的讲究,怕带走故土会少了娘家种庄稼的好运。因而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新郎背着或抱着上轿,或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或铺红毯、红布上轿,总之是脚不点地、不带土,有着农耕文明土地崇拜的观念。女儿上轿后,母亲要含泪绕轿三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和美;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交通工具大多为抬轿,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则坐驴,太行山长治、屯留等地则有骑马的,雁北平鲁则又“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又根据村落位置采取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路遇别家喜事,两新娘彼此要赠手帕。
新郎的装束是长袍马褂,新娘则是凤冠霞帔。娶亲队伍回到村,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让新娘花轿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接受了“下轿钱”后,由一有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等的女性“全福人”相搀踩着红布进门。与“不带娘家土”相对应,婆婆随后用笤帚“扫轿土”,即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放在新房炕角席下。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麦麸、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祝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撒喜果”,相传流行于汉代,早先称“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鸦、青牛三煞神以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县称为“打五鬼”,浮山县称为“摔新人”。
新娘下轿前,平鲁一带先由婆婆为新娘傅粉,名为“添脂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蒙红盖头,又称“遮头红”,手捧内盛谷米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晋南闻喜一带,新郎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在新娘额头点胭脂,名为“搽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与男方的“捏姑”(女伴客)左右扶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或花布进院。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脂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新娘怀抱桃枝、历书、铜镜、箭等物,由“扶女嫂”扶下轿。随即以红绫一匹让两个新人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而行,谓“牵红”。新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人在司仪的主持下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在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而新娘却不拜。
拜堂后入洞房,有的人家在门前或门槛上放一马鞍、有的人家摆火盆等,要让新娘跨过去。洞房里有盛放着五谷的斗,有照妖避邪的铜镜,灯烛悬挂于高墙通宵不灭谓之“长明(命)灯”的。平鲁一带新人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方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于壁上以镇邪魔。新娘的嫂嫂要为新娘换鞋,即“换新鞋就新范”,意味新娘从此行事要按男方规矩,受婆家约束。洞房花烛夜兴“闹新房”,理由是“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折腾。新婚之夜,平鲁的婆婆要把红枣、栗子等干果藏入被褥里,让新人摸取,以“早立子”。沁县一带,两个新人在半夜要加一顿夜宵,坐在门槛上喝煮有枣、花生、麻籽的“儿女汤”,一边喝一边念诵:“左手拌圪垯,儿女一铺滩……”
婚后第二天要“回门”,即两个新人要回女方娘家,女方娘家的亲朋好友和邻里要庆贺。有的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拜公婆和家族中的长辈,也要与家族中的平辈人、晚辈人相见,俗称“分大小”、“见大小”,确认新娘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临猗一带还“拜巷”,浮山一带则称“串村子”,要新娘与街坊邻居相识。岚县有“吃过街饭”的讲究,即新婚当日拜堂之后由男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各家象征性吃一点饭,各家要在街巷口迎候新人光临。
民间虽无蜜月之称,但繁文缛礼的活动足以达一月。旧时在太原、大同等地还有一种“住对月”的习俗,即新婚满一个月,新娘子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此后,红火热闹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帷幕。
3.生辰礼仪
生辰礼仪包括普通生日和寿诞等礼仪活动。
生日或本命年,人们都有“扎红”的讲究,如系红腰带或穿红背心、红肚兜等以此祛邪避害、祈求吉利。每逢生辰,各地都有举家庆贺,甚至大宴亲朋好友的习俗。民间一般称50岁以下的生辰庆祝活动为“做生日”,仪式相对简略一些。晋南襄汾一带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人满30岁,亲友要送面塑石榴祝贺;满40岁,亲友则要送面塑桃祝贺。50岁以上的生日庆典则被称为“做寿”,其仪式相对隆重一些,亲友要来祝贺,送寿桃、寿面、寿联、寿幛、寿屏等,称为“拜寿”。被庆寿者为寿星。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要为寿星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寿星身着新衣端坐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和叩拜,还要吃“长寿面”。晋中地区有一种说法“穷三十,富四十,不要脸的过五十”,是说过生日庆典的对象应是孩子和老人,“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壮年搞此类庆典活动必然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不为人尊重。
60岁寿诞后,一些地方还有给老人做好“寿材”和“寿衣”,即棺材和老衣。一般讲究在有闰月的年份做,而且最好是在闰月里做,所谓“闰年闰月一百岁”。晋东南有些地方在给老人做寿材时,讲究木匠先用锛斧把原木劈削一片,以木屑飞出的远近占卜老人的寿命长短。木匠当然先要练好此招,以博得雇主的欢欣。寿材做好以后,除应得工钱外,各地都有额外给木匠“花红礼施”的讲究,同时还要邀请亲友、邻里举行上寿活动。晋北一些地区在为寿材立帮安底称为“合龙口”的那天,要求儿孙烧香祭献、鸣放鞭炮,同时把一段红布系在棺帮上,让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从棺木框内钻过去,以此祝福老人长寿百岁。
民间认为活着时能穿什么档次的衣服,死后才配享什么档次衣服。有的地方甚至在“知天命”的50岁就开始要家人缝制“寿衣”了。寿衣做成后,每逢节令或喜庆日子,还要让本人穿戴起来。忌讳以动物皮毛做寿衣,否则,轮回转生会变成该种动物。
4.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包括初终、入殓、吊祭、出殡和葬后等礼仪活动。
人为世间过客,“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民间认为,人死如灯灭如花落,肉体是灵魂的暂寄之所,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肉体可灭灵魂长在,人死后灵魂不仅仍能和在世者保持联系,而且还要投胎转世。因此,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支配下,丧葬礼仪被认为是生死相托、阴阳搭界、幽明交流的一种活动,庄严、隆重而带有神秘色彩。“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见《诸葛亮集》),于是,人们称为耄耋老人办丧事是“白喜事”,因为逝者是驾鹤仙去神游另一世界了。
人在生命体征完全消失而身体尚未僵硬前,生者要为逝者换上预先做好的寿衣。寿衣的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要给逝者的身上、手里、袖里等塞着纸钱、食物等,以保证逝者在赴往冥界途中顺利。为逝者穿着打扮,这是“小殓”;让逝者入棺(入木、落材)、盖棺属于“大殓”。小殓后,要把逝者从炕上挪移到一块木板上,安放逝者应是“男正女侧”,即男性仰卧、女性侧卧,这叫“停丧”或“停尸”。安放后,要用白布或红布覆盖逝者脸面,有的地方则讲究用麻纸覆盖称是“打善面纸”。停尸期间,要在院内搭灵棚、设灵堂,要有人在一旁守护,严防猫、狗等跳越其上,并要防雨雪雷电,意恐“惊尸”、“诈尸”。大殓则选在当日或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没有经过小殓、大殓礼仪的逝者则称是“挺尸”。噩耗的发布,晚辈要身穿孝衣、手持哭丧棒(缠白纸或白布的树枝木棍),赴亲友家报丧;逝者的家门口要贴白纸黑字的讣告(又称“门状”),写明逝者的生卒年月日与殡葬安排等事项。随后,开始各种的吊祭活动。按照“逝者为大”的规矩,不论辈分大小,吊祭者都要上香行拜。出殡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晋南临猗一带还有“暖窑”的习俗,即家人要带着香烛、纸钱和酒食到墓穴中去祭奠。何时出殡埋葬,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选择第三日、第五日、第七日、第九日等,时日皆为单数。讲究逝者“入土为安”,一般通行“土葬”,即墓穴葬。清代,宁武管涔山区有“崖葬”(也称岩葬),即出殡后将棺木放置山崖绝壁的石洞中。从人死当日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称“做七”、“过七”,一直到第七个“七”。也有百日祭的,甚至还有服孝三年才算礼仪完成的。此后,便是例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祭奠,在悠长的岁月里保持着同逝者的感情联系,以寄托哀思。
总之,白喜要和红喜一样办得隆重,对待逝者要温柔细致。隆重到竭尽全力尽孝悌,甚至为了逝者安息不惜倾家荡产、卖身为奴,以致万荣县出现了董永的故事;细致到体贴入微,为逝者考虑到冷暖安危,准备各种应急措施,因为逝者孤独地游走于冥途可能要遭遇比阳世更多的险恶,如势单力薄、道路不靖、自我迷失、头脑不清,如遭遇饥狗饿狼、怨家仇人、贿赂交易、贪鬼恶魔,活着的亲人有责任去解救逝者于倒悬,逝者才能在冥冥中保佑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