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史学名家梁园东
31213500000007

第7章 建国初在山西大学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召开,确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总方针,随后在学校中废除了训导制度、国民党党义等反动课程和宗教课程,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课,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

1950年6月至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会议指出高等教育应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掌握现代科技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准备和开始吸收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高等教育无论在其内容、制度、方法各方面,都必须很好地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0年7月24日至8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讨论解决政治思想教育中出现的过“左”情绪、教学方法上的教条主义偏向、教学内容上的讲授重点不明确和教学组织不健全等问题……

除此之外,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等一系列的教育工作会议依次召开,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着。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现有的专家不是太多而是不够”,“现在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0年8月,梁园东接受山西大学校长邓初民和副校长赵宗复的邀请,回到了太原,开始了他的又一段人生历程。

经过20多年的漂泊羁旅,49岁的梁园东踏上回乡之路时,心情定然是激动的,家乡对他的召唤抹去了近乡情怯的阴影,蒸腾出慨当以慷的豪情。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幸运,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新旧交替的日子里,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机遇。我们不知道,即将担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的梁园东,在北上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或一闪而过,或延宕绵长的景色时,在他脑海中怎样闪现着曾经经历过的人生中一幕一幕的风景,而这一幕幕的风景对于其时的他的心境,又有着怎样的氤氲与点染。在此之后的几年,是梁园东心情最舒畅、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他一心一意为实现多年的理想抱负,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文教事业的发展,而贡献全副力量。的确,50年代之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给无数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带来机遇和挑战,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的建设者怀着憧憬和希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在行政工作方面,他大力延聘教师,从全国各地招聘来不少有名望、有学问、有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较快地配备起师院各系的教师班子。

1951年夏天,他又接受了教育厅委托创办六个专修科的任务,一下增招了400名新生。另外,他除加聘了十来位教师外,还充分发挥各系教师的潜力,解决了教学方面的一系列困难。

梁园东身为院长,总有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他的办公室(包括师院)里却只有一个干部、一个工人,一切行政事务由他一人处理(没有副院长)。尽管如此,他还能挤出时间听教师们讲课,并不时给上课教师提出合理建议。

同时,他开始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写成一部通史——《中国社会政治史》。

1953年秋,师范学院独立建院,梁园东继续担任院长一职。作为管理者,他首先抓的是建立制度。他组织了几位有经验的教授,制订了《师范学院学则》,希望通过教学、行政、科研的制度化,使山西师范学院在若干年内进入高等教育的先进行列。

1954年以后,师院迁入新址;六个专修科并入有关各系;普遍建立起教学研究组;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扩大招生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那时只有一个副院长,还兼着教务长职务。所以梁园东事必躬亲,但他从不惮烦。

就在这一年,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社会政治史》第一、二、三分册。其内容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史实,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他在《序》中说:

本书拟从政治社会各种形态中,分析中国社会演变发展的实况。

……

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史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它所占的时间虽长,但它仍时时在发展中、变化中。如果我们能看见它活生生的演变实况,就绝不至有停滞之感,更不会有“循环”、“再现”等错误感觉。它的错综复杂的史迹,从它们彼此的联系、产生的法则和发展规律看,随时都证明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可见他的这部著作,是既重规律,又重史实的,是“论”与“史”相结合的。从书的内容所体现的写作特点看,它几乎是由论文联结而成,都是他长期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结晶,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而又有充分的史料为根据。当然不能说他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的论点却能给读者以启发,使研究工作向更深、更广的道路推进。这就是很好的贡献。可惜他的书没有写完,部分未刊的稿子也在“浩劫”中被毁掉了!

为了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梁园东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他是以“爱才”而闻名的,他对教学好的教师,要求他们科学研究也好。他在百忙中没有忘记抓“学报”。经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山西师院学报》第一期于1957年2月出版。其中,他发表的《关于诗经“噫嘻”篇的解释问题》一文,是与憩之《关于周颂“噫嘻”的解释》一文进行商榷的,实际也是与郭沫若进行商榷。他认为憩之对“噫嘻”的解释不准确,因而对“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的判断也不准确。在此文前后,他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中国史的问题》一文,被收入《新华》半月刊。又在《山西师院学报》第四期上发表了《处理中国上古史料的方法问题》,还向中国史学会投送《有关中国史分期的意见书》一文。可见,他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之余,是多么勤奋地进行着科学研究!

1956年秋,梁园东受九三学社中央的委托,负责筹备太原分社,并担任了主任委员。在他的带动下,太原各高等学校许多有教学科研成就的教授专家,纷纷参加九三学社。

他就是这样不知疲倦的工作着。

也许,我们可以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以一当十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来形容建国之初的一大批建设者。因为,于情于理,以爱国为己任的中华儿女都势必这么做,积贫积弱、满目疮痍、整装待发的国家,都要求人们为之呕心沥血,谱写新的篇章。梁园东先生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