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吸纳了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关公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以其独有的特色充实和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关公文化是以民间大众为土壤、为主导的,是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创造的精神现象和物质存在的总和。关公文化的命题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来的,但它作为客观的历史存在却源远流长,由萌生到发展,再到鼎盛,经历十多个朝代,跨越了近1800年的历史。
关公文化是伴随关公崇拜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不断积累、逐渐充实而形成的。毫无疑问,关公崇拜本身是关公文化的骨架,但关公文化却有着更为丰富的血肉,也就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并有着自己的灵魂。
关公文化是由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
精神方面
(1)关公的忠义、仁勇、诚信精神。这是关公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千百年来关公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并不断丰富、充实的内在基因。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勇、和”。“忠”是忠诚、忠良、忠恕;“义”是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等;“仁”是指爱人、仁爱;“勇”是勇敢、坚强、刚毅。“信”与“诚”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就是真诚、真心、诚实、守信。关公具备了所有这些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隋唐以来,关公的这些品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被抬升到了与日月同辉的高度。在当今社会,关公的精神品质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在各行业、各领域中借助关公精神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
(2)人们对关公的信仰和崇拜。这种信仰和崇拜作为普遍的社会精神现象,对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进而衍生出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带有精神色彩的宗教仪规以及明文规定的礼典礼制等。
(3)咏颂关公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戏曲、曲艺、诗词、歌赋、楹联、雕塑、绘画等。这些既是促进关公文化流布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又是关公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4)记载关公文化的历史文献,包括正史、方志、传记、文集、官方谕旨、奏折、祭文等。
物质方面
(1)反映关公生活、征战的历史遗迹。
(2)为纪念关公而修建的关庙、关祠。
(3)附属于关庙建筑中的各种遗物,如碑刻、壁画、彩塑、砖木石雕、琉璃制品、铸造品、供器,以及传说关公使用过的刀、印、磨刀石等遗物。
关公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生命力强等特点。
第一,关公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关公文化是由对关公及关公精神的崇尚敬仰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除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以外,在中国文化史上能受到如此普遍而广泛崇拜的再无第三人。关公文化没有儒家式的深奥的理论教条,虽然有一些明确的祀典礼仪,却没有释道两家繁琐的清规戒律。
第二,关公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渗透到各个领域,包罗万象。
第三,关公文化影响十分广泛,从皇亲国戚到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庶民百姓、僧侣道士、文人墨客、商贾巨富、行伍军人、民间会社,无不对关公顶礼膜拜。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村,从内地到港澳台,从东南亚到各大洲,无不建庙奉祀,形成了“关公庙貌遍寰宇,五洲无处不焚香”的景象。
第四,关公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1000多年来,随着无数的沧桑和变迁,关公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绵延不绝,代代相因。关公文化生命力的根在于关公精神,关公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关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公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呈现一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是对关公文化的家底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如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关帝文献汇编》,汇集了有关关公文化的各方面资料,成为关公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中国社科院萧为、乐闻整理的《关羽目录初编》,是目前最全面的关公研究文论目录。运城市河东博物馆原馆长吴钧同志搜集了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公家庙及运城市所辖十三个县(市、区)所有的关公碑刻资料,为关公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二是围绕关公生平、关公业绩、关公军事上的得失、关公崇拜、关公精神品质、文学艺术与关公文化、宗教与关公文化、晋商与关公文化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胡小伟的《三教圆融与关公崇拜》,王学泰的《关羽崇拜的形成》,梁志俊(运城)的《人、神、圣关公》,孟海生的《关公评传》,柴继光、柴虹(运城)的《武圣关羽》,朱浤源(台湾)的《关公在政治思想上的地位》,赵波、侯学金、裴根长(运城)的《关公文化大透视》,蔡相辉(台湾)的《台湾的关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等。三是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1997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先后在台湾宜兰县、福建东山县、湖北荆州、河北涿州、山西运城等地举办了海峡两岸关公文化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二,关公题材的美术作品和影视创作蓬勃发展。一是雕塑和绘画作品不断问世。如运城火车站站前广场塑造的“关公提刀勒马回首望故里”的大型铜像,是迄今山西最大的关公铜铸像;解州关帝庙汉城中的“关帝圣像”,高59米,是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关公塑像;河北涿州及楼桑村、河南许昌灞陵桥、湖北荆州关帝庙、武汉长江北岸龟山、洪湖县曹操坡、当阳关陵、沈阳、北京及港澳台等地,都塑造有关公像,或铜、或石、或木,气势恢宏。解州关帝庙由赵广泉重绘的关公故事连环壁画,堪称关公壁画的精品。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公形象被搬上了荧屏。如电视剧《三国演义》、《关公》、《关公出世》、《武圣关公》;电视专题片《武圣关羽》、《关公热话》等。
第三,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山西解州关帝庙经过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和旅游施设建设,已成为山西省一大旅游品牌。以2005年为例,国内游客有5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500万元;国外游客有25000人次,收入达620万美元。通过旅游,不仅弘扬了关公文化,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河南、河北、湖北等关公活动过的地方和港澳台地区,也都打出关公文化旅游的品牌,这些地方的关庙也都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景点。
第四,举办关公文化节庆与交流活动。1990年,原山西省运城地区开始创办新型的“山西运城解州关公庙会”,提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口号。首届关公庙会获得了很大成功,不仅经贸洽谈、物质交易、科技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广泛弘扬了关公文化,提高了关公故里的知名度。第二届关公庙会移至运城市河东广场举行,规模更大,日、美、英、丹麦、新西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位来宾,以及省外的700多位客人参加了开幕式。1996年,关公庙会改为“关公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届届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国三大关庙之一的河南洛阳关林,自1994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2001年10月14日,“中国当阳首届武圣关公文化旅游节”在湖北当阳市关陵拉开序幕。2006年6月,桂林市举办的“恭城关公文化节”在广西恭城县武庙开幕。这些节庆活动,弘扬了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992年6月,运城市筹集资金270余万元,建成占地900平方米的折合式“关公城”,城内设有88尊形态各异、造型别致的三国风云人物塑像,以及“桃园结义”、“灞桥挑袍”、“夜读《春秋》”、“千里送嫂”、“过关斩将”等20余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大型群雕,还陈列有屏风、壁挂、雕塑等60余种关公系列工艺品。四周城墙及城楼上配置有十多个大小型结合的“关公战蚩尤锣鼓”、“威风锣鼓”、“群狮欢舞”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关公城”的文化艺术展览气势恢宏,首次亮相就引起极大轰动。应南方一些城市的邀请,这个展览还到广州、深圳、珠海、海口等地巡回展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运城河东博物馆沿着当年关公驻守、转战的路线,赴河北、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等80余处景点搜集回一批关于关公的文物资料,包括照片资料2000余件。又从北京、荆州、西安、洛阳及本省太原等地购回图书资料100余种,复印文献资料150余万字,于1992年10月隆重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以关公命名的大型专题陈列“关公文化展”。这个展览集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从生平事迹、纪念胜地、文化艺术等方面比较真实、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千百年来关公文化的独特风采和丰富内涵。该展览展出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