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黄升墓出土有女子使用的纨扇,长圆形,出土时还能看见扇面上残存的红色花朵与叶片色彩,木柄是轮制加工后髹漆的。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写到当时流行的“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可见扇子美之一斑。画上的扇、黄升使用的扇,都恰可印证着这一条记载。
五代陶谷《清异录》则记后蜀的国主孟昶,夏月以水调龙脑末涂白扇上,摇动起来,馨香喜人。一夕,与花蕊夫人登楼望月,误堕其扇,为人所得。外有效者,名雪香扇。这和后世的檀香扇相比也不逊色。
宋代黄简《玉楼春》词句:“龟纹晓扇堆云母,日上彩阑新过雨。”这是以云母涂装的龟纹扇子,扇面上满布着云母雪粉,一扇起来就浮光闪烁。
明清时纨扇继续流行,花样百出,清代孔尚任写《桃花扇》,叙述明末的秦淮歌姬李香君与文士侯方域的故事,正是以纨扇为引子。《桃花扇·眠香》写道:“不消诗笺,小生带有宫扇一柄,就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罢。”后来湘君抗暴,血溅扇上,画成一枝桃花。
在清代佚名《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中“桐荫品茶”一幅,绘出仕女手持一柄湘竹柄的纨扇,用冰裂梅花轻纱做扇面,韵致高洁。
折扇,也叫作折叠扇,是女郎常用的,它的起源地目前有争议,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源于中国本土。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菱花形戗金漆奁绘有《仕女游园图》,图中两位仕女各手执蕉叶形扇、折扇。说明它当时就已经为人们所喜爱。《红楼梦》里宝钗扑蝴蝶,用的也是折扇。
明代折扇被列为贡品,但有士人、仕女使用的不同。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载:“明人皆尚金扇,即上方赐予亦皆金面。康熙间,尚金陵仰氏扇,伊氏素纸扇,继又尚青阳扇、武陵夹纱扇、曹扇、靴扇、溧阳歌扇。近日又尚丰润画扇,《野获编》称聚头扇。吴制外惟川扇至佳。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至于正龙、侧龙、百龙、百鸟之属,尤宫掖所尚。溢出人间,尤贵重可宝。予近从陆耳山舍人处见其先世文裕公拜赐金扇,亦百龙之式。虽驳落已甚,而璀璨可观,当是川制。”明代《三才图会》中有各种形状的团扇、折扇图。明代仕女喜欢贴金折扇似多一些,如上海黄浦区孙氏墓出土有贴金折扇。
团扇有用名竹、文木、洋漆(烤漆)、象牙、玳瑁等制作的。象牙扇是将象牙抽丝制成,北京故宫保存有多件。
玳瑁扇子,是以玳瑁软甲雕成。留存的有明末秦淮才女董小宛(名董白,号青莲女史)使用的实物。小宛能诗文,善书画。据说她曾流寓徽州,留下一柄玳瑁桃花扇,长24厘米,宽15.5厘米,象牙扇柄,雕刻牡丹花纹,扇上雕双钱纹以及浮凸而出的盛开的桃花,红、黄、褐、白数色相间,背面有题款《乙丑夏月青莲女史记》(乙丑年,1648年),字体是娟秀的小楷。桃花纹正隐喻着扇子主人的花之魂魄。
清代王廷鼎《杖扇新录》中记一种茧扇,富于天然美。据说浙东人在蚕吐丝时,取光漆圆盘置十数蚕,以物盖之,蚕在盘中往来吐丝交织,出其茧,粘作团扇,光洁匀密,非纫非织,谓之茧扇。
各地还出产麦草扇、槟榔扇、羽毛扇、葵扇(就是芭蕉扇)等。广东新会以蒲葵制作葵扇,距今已有1600多年,其中的工艺扇扇面有绘图作书或烙画。四川自贡的龚扇,用细如绢丝的竹丝编成。颜色嫩黄,薄透如蝉翼光,织出锦缎般的图案。肇庆的牛骨扇,以牛骨剖刮刻出花纹制作。近代,杭州、苏州还有芬芳宜人的檀香扇,扇骨采用薄片檀香木透雕出花纹,气味芬芳,妇女最为喜爱,盛夏时用来拂暑可以清心醒脑。
清末创建于绍兴柯桥的王星记扇庄,创始人王星斋,继承了祖传手艺,其妻陈英也为纸扇洒金巧匠。扇庄的墨纸扇,为王星记传统产品,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洒金洒银,古朴典丽,坚韧耐用。
清代捧花生的《画舫余谭》,记载了女子巧思对制扇工艺的影响:“数年前,龙眠君偶于蕉扇上戏绣折枝花朵,又故累花椒,作蝴蝶禽鱼之类,持赠闺伴,外间仿而为之,遂以大行,继且他省亦来购办,利市三倍,不胫而走,龙眠之利溥哉。迩来诸姬,又尚白团扇,亦绡亦罗,或绣或画,扬芳风于腕底,堕明月于怀中,只益娇怜,不虞捐弃矣。”
至今,纨扇、折扇仍是闺扇的主角。扇面可以作书画,也可以用刺绣、剪纸、贴彩绢、通草画、贴花朵花瓣、花椒的方法作装饰。团扇的扇面、扇框、扇柄,折扇的扇面、扇骨,到系着的丝穗与扇坠,无不精心巧制。
闺中人使用的伞,则是涂上熟桐油的棉纸做伞面的雨伞,加以彩画,至今四川泸州、广西宾阳、台湾美浓等地仍有制作。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上轿下轿时,喜娘以红油纸伞遮着新娘,以示避邪,并有开枝散叶、早生贵子之意。《白蛇传》中西湖边上赠伞的故事更是流传已久。民间也有花伞舞。近代杭州出产的西湖竹骨绸伞,色彩艳丽,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等图案,也很受欢迎。
灯烛,闺中所用也有巧制。蜡烛,有制成各种花样的花烛,烛台也各有形状。历代灯具,如《西京杂记》说赵飞燕姐妹用七枝灯。大约是类于周代、汉代常见的多枝而出、上有灯盘的铜灯。唐代张 的《游仙窟》有说:“鱼灯四面照,蜡烛两边明。”或是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的秦始皇陵地宫内“以人鱼膏为烛”的典故,这里的灯具当是参差布置,使室内明亮。河南安阳隋墓出土有青瓷五连烛台,覆莲花瓣座,方板座底,束腰为竹节状。灯柱柱顶向上伸出斗拱形支柱,托起十字形横条,十字中心,横条四顶端,各立一个莲花纹灯盏,可以同时插五支蜡烛。还有青瓷十五支烛台,灯座为高足盘形,盘心立竹节状柱子,底部装饰莲花瓣,柱两端伸出七对烛座,加上柱顶一座,可同时点燃十五支蜡烛。还出土有一些唐代三彩陶灯,画得色彩瑰丽。或近于书中所写。唐代豪门婚礼中使用的花烛,也当是这一类烛台。
宋代佚名《李师师外传》有“藕丝灯、暖雪灯、芳苡灯、火凤衔珠灯各十盏”,是皇帝御赐;《水浒传》里写到李师师寓所里挂的“一碗鸳鸯灯”。
明代崇祯帝的田贵妃,是位才女,曾改制了灯具。《崇祯宫词》注记载,宫里的灯炬是用金稦制的,四面都是金板,镂空出星辰日月图案以透灯光,虽是华贵却较为暗淡。她命匠人将灯板镂开口子蒙上轻纱,使灯光通明了。灯板内也打磨光滑,能够反射灯光。
古代有用葛纱、绢纱、纸等做的灯笼,也有明角灯,即羊角灯。将羊角制成半透明的薄片做罩子。料丝灯,以玛瑙7紫石英等煮浆制灯。看上去像细密如头发丝组成的玻璃片。琉璃灯,即玻璃灯,清代已经逐渐普及开来。《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写到黛玉将一盏玻璃绣球灯给宝玉照明:“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囗’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了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透过一盏灯传递了茫茫雨夜里不尽的暖意。
《后红楼梦》等书写到“五色玻璃灯”。清末民初,玻璃灯逐渐普及了。有了电灯后,还可以把电灯泡放在玻璃宫灯里,更切实用。
还有《花月痕》里写到“九瓣莲花灯”。《老残游记》写到的夜明珠灯,“那夜明珠的旁边有个小铜鼻子一拔,那珠子便像一扇门似的张开来了。原来是个珠壳,里面是很深的油池,当中用棉花线卷的个灯心,外面用千层纸做的个灯囗,上面有个小烟囱,从壁子上出去,上头有许多的黑烟,同洋灯的道理一样,却不及洋灯精致,所以不免有黑烟上去,看过也就笑了。再看那珠壳,原来是用大螺蚌壳磨出来的,所以也不及洋灯光亮。”这灯虽不精致,但外形似珠,也是好的。
明代《三才图会》中有各种形状的灯图。
闺中巧手制作元宵、中秋观玩的纱灯,是极多的,而且多是装饰在内院中,由自己和孩子们欣赏而已。为什么这样,大约还是受封建礼教的局限。宋代《轩渠录》(吕居仁撰)载的故事就很说明问题。司马光居住在洛阳时,一年元宵节,夫人要上街看灯。道学先生司马光说自己家里也有灯,女人何必上街去看,其实说是女人何必上街抛头露脸。夫人说:“也想兼看游玩的人。”司马光很不高兴地回答:“难道我是鬼吗!”因此,就算是全民尽皆出动的元宵观灯节,也不是每个女子都能纵情逛街看灯的。
明代诗人瞿保佑《看灯词》,描写闺秀们在元宵花灯上装饰精美的流苏结、灯带,也只能悬挂在画阁深处:“宝盖高悬画阁深,生红绣带细描金。就中好个流苏结,万转千回共一心。”而在宋代李嵩《观灯图》中,我们就可以见到花园里的一个灯棚子,上面悬着多盏彩灯,灯球串串,垂下条条灯带,带上皆是精美的花纹,这灯和灯带当都是出自女郎们的巧手。
清代程瑞囗《都门元夕踏灯词》有云:“酒社灯屏半料丝,九微悬出一枝枝。侬家剪彩宫灯样,醉问檀郎知不知囗”元宵节之夜,到处是灯屏、料丝灯等,如同《汉武帝内传》里写的九微灯那样一支支悬挂。女郎也剪彩帛制成彩色宫灯挂在家里,不知道爱人知不知道是我亲手做的囗
清代广州外销画中就画着精致的花灯,可见其工艺一斑。
曹雪芹《红楼梦》写元春在元宵夜省亲,自有许多彩灯、灯匾等点燃。逍遥子《后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到闺中制作的梅花灯,是在灯笼外缠绕着许多细致的金粉彩画花枝:“黛玉忽然地叫着她们将纸条儿卷着铁丝,寻出极轻的绸子,配了盘儿内的花颜色,一会子就扎起一盏梅花灯来,也细枝细梗地扶从了些枝叶,又将金粉笔勾出花茎,真个好看,就下了帐子在锦帐中间挂了,点将起来。这貂帐绣衾之间点起这盏绿萼梅花的灯儿,实在可爱,连床前小香几上的一瓶红绿梅也分外好看。”
书下边有写到扎各式花灯,借着黛玉的口说:“你们统没有到过南边,不知道常州的扎彩灯有趣呢。”怎么有趣法,原来是机关巧妙的,人物故事可以活动,还能发声,里边是装了发条:“一段段的人物故事,都用头发丝铜丝儿做出各样活动的机关,这是黛玉从小在南边,忆着南边的意思;一座是五真远祖图,全用西洋法,五官都自活动,装点出这些列仙出身得道的光景;一座是淮南王拔宅飞升,云中鸡鸣犬吠,那些云霞人物活动不用说得,连鸡犬也叫出鸡犬的声音来。”还有各种人物、风景、鸟蝶虎豹灯等,“大观园的树林上都挂起各色各样的灯,连池子里也用木板漂着鱼灯、鸳鸯灯、鹭鸶灯,也有小灯船唱着采莲歌,合着洋琴鼓板放些小焰火。”又写到有孔明灯之类,制成白鹤形状飘飞起来,半空中还能演奏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