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员工,在工作中免不了会碰到诸多的困难和麻烦,比如制度流程、资源配备、资金需求、市场分析等,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外在因素和困难,它们完全有可能成为阻碍你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影响你的能力发挥和工作积极性,降低你的绩效水平。这时,寻求领导帮助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只要你选对时机,注意态度,勇敢地向领导说出自己的困难,请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你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完成并超越绩效目标。这样,还愁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吗?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你求助的领导必须是你的直接领导,不然后果自负。
时机对了,事就成了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学问深了,就会受益匪浅;学问不深,就要处处碰壁,做不成好人,更做不成大事!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话不在好,时机对就行!
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是每一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如果你说得不是时候,即便你的话再好,再动听,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那么你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实在是很不划算。因此,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一切条件,考虑自己说话的内容。
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人在那里口若悬河地讲话,可是对方却是紧锁眉头,根本就对这个人说的话题不感兴趣,即便对方一直在夸奖他,到最后,无奈之下,也会找个借口偷偷地溜掉。这就是一个时机问题了,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就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如果你要让对方变得愿意听你讲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得学会怎样选择适当的时机并且把握这个时机,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一样,即便他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如果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那个决定性瞬间,偏早或偏迟,棒就落空了,比赛也就输了。
因此,时机对一个想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时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对方的心情,当时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另外在交谈双方中,由于各人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尽一致,各人观点的分歧、碰撞、交锋在所难免。因此,在这种时候说好话,就得根据对方的阅历和对事物的认识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一个阅历不高、对事物认识比较浅显的人,对他说好话就必须降到他那个相应的水平,不能说大话,不能说空话,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拿他开涮;相反,如果是一个高阅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的人,就必须用一些高层次的好话来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这样也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适当的时机才能这么做,不能在对方心情不好,甚至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去说,否则就是适得其反。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因此,在和对方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对方的这种欲望,不能一味地跟对方说好话,适当地留一点空间给对方慢慢地品味你的好话,就像吃一道美味佳肴一样,必须要留足够的时间来品。如果你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最终好话也就变成空话了。
好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是要看时机。时机对了,那就是力量;时机不对,那就成了阻碍!
言多必失,沉默很正常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话:“雄辩是银,倾听是金。”中国人则流传着“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
这些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在个别交往中,尽可能少说而多听。但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多说话,以显示他们的博古通今。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但是,社会经历丰富的人都知道,大多数事情,不说比说更有效。
可见,学会沉默,用心倾听能够获得对方的好感,这是成功交际的秘诀。作家刘墉的《有话好好说》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老王想买一处房子。那房子他见过,他的同事老孙就住在那里。老伴还在老孙媳妇的陪同下去和开发商议过价。老王想以更低的价格投下,于是决定亲自出马。看房那天,老王拔牙,嘴里塞了棉花,没有说一句话。结果,不到20分钟,老王以40万的低价买到了房子,比同事老孙的便宜5万,比老伴询问到的价格少两万。
我们来看老王是怎么做的。当售楼小姐向老王是否第一次光临这一社区?他没说话,只伸出两根手指。当小姐继续追问上一次是什么时候,老王则没搭腔,只耸耸肩、笑笑。
进入电梯,小姐告诉老王,现在只剩下三个保留户,50平、80平和100平,老王依然保持沉默,用一根手指代替了回答。
小姐带着老王,一间一间参观。到最后,小姐说剩下的是样品屋,也是全区视野最好的一户,本来不想卖的。可是建筑业不景气,只好割爱了。看老王没说话,小姐又忙着告诉他,是减价割爱。老王还是没吭气,小姐再次开口,询问他是否知道以前的价钱,老王点点头。
房子的格局跟老孙的一模一样,所以到了屋里,不用小姐带,老王已经很清楚阳台在哪儿,热水器在哪儿,后门在哪儿。他还特别到阳台上看了一眼,绕着那大大圆圆的冷气主机转了一圈,摇摇头,又指指自己耳朵。他是想告诉小姐,我对这房子很了解,连它的缺点都一清二楚。
参观完毕。老王被带到销售中心的办公室。翻了翻彩色的大楼简介,老王又指指手表。小姐赶紧告诉他们的经理,老王对社区已经很熟了。老王点点头,指了指价目表,摇了摇手指,掏出笔写了几个字:“给我一个价钱。”
结果,售楼经理与小姐一商量,开出了最低价:40万,老王从头到尾,没说半个字,却比那些自以为聪明、充内行的人,获得更好的“待遇”,并且拿到了最低价,为什么?答案就是“沉默是金”。
老王的沉默显示了他的“深藏不露”,在那深藏不露之中,他又透露了一些令对方困惑的消息。他让对方知道了他的身份,知道他是第二次去,知道他对屋子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他清楚行情,甚至让对方知道“他清楚那房子的缺点”。
相对地,售楼处却对老王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售楼处在“明处”,老王在“暗处”,因为担心价格不合理吓跑顾客,所以他们才一下开出最低价。
与人交流,不是话说得越多,影响力就越大。有时候,沉默反而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雄辩是银,沉默是全。”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倾听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沉默与精心的措辞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能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因此,在我们研究“要怎么说话”之前,应该先了解“要怎么不说话”。
当然,沉默也并不代表没有声音。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适时沉默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保持适当的缄默,让自己身在暗处,令人难以琢磨,反而更能占据主动。特别是在商业谈判中尤其如此。
一个纺织业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纺织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80万元的价格出售。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他始终静静地听着对方。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卖主依然一言不发。买主最终沉不住气了:“我们可以付您120万元,这个价格实在不能再多了。”最终,买卖以130万元的价格成交了。
在生活中,作为消费者更多的是在购买商品时,喜欢讨价还价,为了得到最低价,不惜把商品贬得一文不值。其实,这样做并非上策,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你的话太过分,有的商家会很生气,甚至可能一气之下,不卖给你了。如果你对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商家面前,不妨保持适当的沉默,让商家开出商品的最低价,这时反而能够收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一般女性都会觉得自己说比听别人说来得过瘾,因为我们都有表现自我、显示自我价值与存在的强烈欲望。一般来说,如果你碰到有人表现出非常喜欢听你谈话的样子,给你的欲望提供了满足的机会,就会因你的愿望得到满足而对他产生好感。同样,别人也会因你的倾听而对你产生好感。
要知道,倾听是一种美,是一种不易觉察的奉献精神。你要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听众,你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倾听,学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女人都很可爱,但这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漂亮,也不是因为她们十分诙谐健谈,而是在于她们倾听别人的神态是那样的专注,这无疑让人感觉到她们就是这世界上最风趣的人了。
由此可见,倾听是一种艺术,专心倾注于对你说话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没有比这么做更礼貌的了。
凡事要为自己留余地
谦虚是一种人生哲学。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对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在做事方面,对于别人的请求,你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或“我试试看”等话语。对于上级交办的事,你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与人交往时,如果出现意见分歧,你不要口出狂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人不要太早下结论,如“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已经不适合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你无法承受的。与其和自己较劲,不如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多用一些不确定的词句,给自己留条退路。
用不确定的词句一般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假如你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杀你的成绩;假如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会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考虑得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钱财任意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不答应。
长孙皇后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担心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不听,让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吏部尚书,皇后派人做哥哥的工作,让他上书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
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确实做到了“为自己留余地”。
此外,把话说得太满,并不能与自信画上等号。谦虚是一种人生哲学。从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懂得谦卑,不会把话说得太满。
总之,说话留有余地,不把话说得太满,太绝,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