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合理饮食。大脑是身体中最贪吃的器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要求。因此,你吃的东西会影响你的想法。如果你想变得更加聪明,做到“合理饮食、膳食均衡”是最为重要的。
6.音乐效应。音乐之所以能提高大脑的能力,是因为音乐可以让聆听者感觉舒适、放松,而且有适度的兴奋。比如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改善人的数学和空间推理能力。但所听的必须是你熟悉的、感觉悦耳的音乐,而且音乐的音量要压过其他噪声。心理学家还建议,要尽量避免在潜在噪声源(如电冰箱)附近进行脑力劳动。其他类似的刺激也可以达到与音乐同样的效果,比如,听人讲故事同样能提高大脑的能力。
7.阅读是全脑活动。阅读时带动视觉皮质,手要翻书眼睛要动,书本上的字转成音、音储存到前脑变成意,阅读提升智能。每读一个字就会激发相关的字,因此也可以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
8.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虽然是大脑的一种生理状态,但也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的能力。第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方法是让大脑更清醒,比如保持良好睡眠,吃糖分低的食物,参加体育锻炼等。第二种方法是尽量减少让人分心的事情。研究发现,分心后重新集中注意力平均需要15分钟的时间。因此,工作时只要被电话打断几次,可能半天时间就浪费了。
对于怎么样开发自己的大脑潜能,方法有很多,具体选择哪一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专家在这里建议是使用脑状态调节仪并配合其他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第三节画好你的“心灵地图”——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被形象地比喻成“心灵地图”。心智模式深受习惯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它通过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信念、动机目的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方式。
个人的心智模式在无形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首先,心智模式通过我们的信念系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信念系统包括我们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假设和信念。某部队的一个尖刀班准备偷袭黑人团的一个高地,当尖刀班摸到前沿的时候,看见弹坑里、工事里横七竖八地散落着30多个睡袋,只露出个脑袋的敌人正在大睡。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班长一挥手,士兵们扑上去,可是,这些尖刀班的士兵都惊呆了:睡袋中露出的脑袋个个是黑乎乎的!尖刀班士兵没有见过黑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颜色的人。“鬼!有鬼!”不知谁喊了一声。士兵们掉头往回跑。尖刀班的士兵之所以把黑人当成鬼,除了黑夜这个客观原因外,主观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士兵没见过黑人,也没有关于黑人的概念,二是因为这些士兵相信有鬼。前者是知识经验问题,后者是信念问题。
其次,心智模式通过我们的意愿系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注意和感知。意愿系统包括我们的动机和目的: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目的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和结果。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动机和目的引导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关注的对象及相关信息上,同时忽视那些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对象,从而对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做出选择性的认知。某校方老师教初三数学,同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这年夏初,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方老师每天早晨6点以前赶到学校,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先随妈妈到校,等妈妈安排好班级工作后,再由妈妈送到幼儿园。晚上7点钟,妈妈将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拔掉所有电器插头,再将玩具堆放在女儿面前,然后反锁上家门到学校去辅导同学们晚自习。有一天,方老师要进行模拟考试。一大早,她的女儿说自己“特别冷”,方老师摸摸她的额头,感觉有一点发烧,但她没有在意。晚上她把女儿接回家,女儿又说“特别困”,方老师便让女儿睡觉,自己匆匆赶到学校去上晚自习。第二天,孩子说“没力气起床”,要求不上幼儿园了,在家玩一天,方老师也就把她放在了家里。第三天,孩子说“眼睛看不见东西”,这时,妈妈的模拟考试也刚好结束了,便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病。结果,医生说,孩子因为高烧,角膜已经软化穿孔,彻底失明了……方老师正是因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学校的工作上,才忽视了女儿身体的病情,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在第八章释“正心修身”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最后,心智模式通过我们的思维系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预判。所谓思维系统是在知识信念基础上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归因和推理。例如,对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同的专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金融系统的监管不严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美国金融界人士的贪婪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全球经济失衡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由于对金融危机的归因不同,因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金融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做出了不同的预测。
我们说人的心智模式深刻地影响着思考,那么,什么是思考呢?思考是有目的的心理活动,我们对这种心理活动实行一定的控制。如何控制心理活动是关键。就像只有手把方向盘控制汽车的行驶时,坐在汽车驾驶员座位上才是驾驶一样,只有在我们的控制下产生的心理活动才是思考。思考和旅行一样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我们可以出差,也可以驾车愉快地穿越乡间,但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同样地,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用不同的速度开车。我们可以在黑暗中或亮地里行进,可慢可快,正确或错误地转向,抵达预定的或意外的目的地,也可以彻底迷失在途中。但只要控制自己的头脑,我们就是在思考。这并不意味着思考必须总是有意识的。有许多例子证明了无意识心理可以参与有目的的心理活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我们不再研究一个问题,而是从思考这个问题转向其他心理活动时,反而往往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所洞见。正因为有了这些重要因素,我们就可以试着给出一个关于思考的更加正式的定义:思考是有助于阐述或解决问题、制定决策、满足或了解欲望的一切心理活动,是探求答案,获取意义。
思考过程包含很多心理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有仔细观察、记忆、怀疑、想象、探究、解释、评价和判断等。在解决问题或制定决策时,这些活动中的若干活动常常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指出一个观点或困境,然后通过质疑、解释和分析加以处理,最后得出结论或作出决定。
很多人尝试着解释思考的性质。最普遍的观点之一认为思考完全是言语性的,但这个观点现在已经受到大量质疑。根据该观点,在思考时我们在头脑中安排词句或者默默地自言自语。但如果是这样,爱因斯坦就不会被人视为思考者,他的思考里包含的更多是图像而非词句。当代的权威认为思维在我们头脑中的形式通常是言语性的,但也不尽然。正如我们可以用数学符号或图片而非词句表达某个想法,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理解这个想法。
成功地解决问题和分析争议,需要对事实的认知,即熟悉这个问题或争议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原则和概念。不过对事实的认知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解决方案是全新、未知的东西,是专门为特定问题或争议制定的。因此,仅仅拥有对事实的认知,并不能保证问题能够成功解决。事实上,你可能是公认的“活百科全书”,可行动起来却很失败。为了成功地解决问题,你既要有对事实的认知,又要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品质,优秀思考者会想到他面对或即将面对的各类情况,在那些情况下,他会想到需要解决问题、分析争议和制定决策,诸如选择大学专业、决定结婚对象、住在哪儿等。其实,我们每天都会有类似这样艰难的新的思考挑战:如何应对难以相处的人?当父母不能再照顾他们自己时该怎么办?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如何辨别广告中夸张和虚假的成分?如何精明地管理投资?而要解决人生中必须面对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
人的心智模式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人的心理活动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产生阶段和判断阶段。在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时候两个阶段互为补充。善于思考要求掌握适用于各阶段的所有方法和在两个阶段来回转移的技巧。下面让我们更加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两个阶段看看优秀的思考者是如何有效地把握各个阶段的。
产生阶段是与创造性思考的关系最密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心里产生对问题或争议的多种概念、多种处理途径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或反应。与拙劣的思考者相比,优秀的思考者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他们更善于运用能让他们产生想法的各种创造技巧。特别是在选择某个角度之前,优秀的思考者往往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考虑多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在作出判断前产生多种想法。另外,他们更愿意理性地冒险,敢作敢为,考虑不同寻常的想法以及运用想象力。相比而言,拙劣的思考者往往从有限的单一狭窄的角度看待问题,采用他们想到的第一个研究途径,对每个想法立刻作出判断,并满足于区区几个想法。另外,他们在思考时过于谨小慎微,不知不觉就让自己的想法变成普遍、熟悉和可以预想到的那类想法。
判断阶段是与批判性思考的关系最密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心里探讨并评价已产生的想法,作出判断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以改进。优秀的思考者会谨慎地对待这个阶段。他们验证自己最初的印象,依据证据而非自己的感觉得出结论。他们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和倾向性,会仔细检查自己思考的逻辑性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找出缺点和新问题,预测负面反映,而且通常会改进其想法。相比而言,拙劣的思考者过快且不加批判地作出判断,忽视必要的证据,任由其感觉得出结论。拙劣的思考者无视自己的局限性和倾向性,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忽视其思考中可能的缺陷。
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思考者是天生的而非人为形成的。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本质上来说是错误的。与其他人相比,一些人拥有更多思考的天分,而一些人学习得更快,因此在经年累月之后,这些人就能发展出比其他人更强的思考能力。然而,有效思考主要是习惯的问题。研究证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善于思考。我们在讨论产生阶段和判断阶段时提及的特质任何人都能掌握。研究还证明,创造性是可以习得的。最重要的是有研究证明,要成为优秀的思考者,无须拥有高智商。事实上,创造性人群中有不少于70%的人在智力测试中的得分低于135分。
要想正确地思考,就要反思自己现有的心智模式,努力创建新的思考方式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否则,心智模式无从改变,正确的思考也无从发挥作用。事实上,个体的心智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也就存在滞后性的危险。当外界环境和事物发生重大变化时,原来成功的心智模式也会失效。幸运的是,心智模式也存在可塑性。因而个人要保持持续的成功,就要不断反省、完善和创新自己的心智模式。
第一,建立正确的信念
首先,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信念。信念正确与否,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观点,也不取决于他人或权威的看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我们要不断地把自己的信念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保持信念的正确性。其次,对照中反思信念。把我们的信念与他人的信念(特别是与我们不同观点的人)加以对照,发现异同点,从而提供反思的机会。最后,在实践中更新信念。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过去正确的信念需要不断地在新的世界中建议检验和发展,从而保持信念与客观世界的同步性,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保持纯正的动机
动机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动机偏差必然带来认知的偏差。动机不纯就好像在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会妨碍和扭曲我们对事物和他人的认知。扭曲的动机就像一面扭曲的哈哈镜,会让我们对事物和他人产生扭曲的认识。而一个人如果保持纯正的动机,就会排除私心杂念,克服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容易偏离认识事物的正确道路。
第三,维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处在一种情绪状态时,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该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称为心境一致性效应。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四书之一《大学》第八章在阐释“正心修身”时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愤怒、恐惧、喜好、忧虑等偏激情绪造成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偏差。良好的心态可以避免过分偏激的情绪,减少情绪造成的认知偏差。
第四,修炼完善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