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我们背对着山洞口静坐,对于在我们背后绵延展开的壮丽世界,我们充满想象,却一无所知。”我们就如这些盲目的静坐者,职场生涯就是我们背后深邃幽暗的隧道。我们在洞口忐忑不安,不知该怎样迈开第一步。职场如战场,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掉进职业发展的陷阱。在职场上,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不过,渴望成功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很少,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职场的玄机。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进军职场,必先悟透职场玄机;要想在职场中有所作为,更要悟透职场玄机。只有悟透职场玄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而决胜职场。
身体最重要,认知“朝九晚‘无’”的加班文化
“朝九晚五,成了朝九晚‘无’。华灯初上,别人下班了,我们的工作日却才过去了一半!”在上海浦东一家外资企业上班的黄某近日向媒体投诉说。
在上海一家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小伍对记者说:“我们除了要加班,还要频繁出差。‘忙季’,成天飞来飞去,到一个地方熬上几夜,又马不停蹄赶去另一个地方。”
“白领入门的第一课,就是学加班。”去年10月进入上海一家外资公关公司实习的小舒说,她在最近的8个月里,有近4/5的工作日在加班,平均每天工作约12个小时。“刚出差回来,一下火车就得赶回公司加班。连熬几个通宵是平常事。”
加班不是“新人的专利”。做了8年广告策划的林小姐说:“我们早把加班当成家常便饭了。叫苦也是徒劳,就算跳槽,有哪个公司是不需要加班的呢?借用一句广告语,如今的加班,还需要理由吗?”
最近,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对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经常加班”,27%“偶尔加班”。从每次加班的时间来看,两小时以上的多达78%,而超时加班能获得补贴的员工只占17%。
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目前中国有42%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40%的员工对工作表示倦怠。
调查还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出现焦虑、失眠、记忆力衰退等症状。他们虽然拿着较为丰厚的报酬,但是却因“加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身体健康被严重透支。
自愿OR无奈
智联招聘网曾在全国范围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上班族由于频繁加班而身体每况愈下,但面对企业的晋升和淘汰机制,他们常常“自愿加班”。
调查发现,六成员工之所以“自愿加班”,主要是出于“三怕”:
一是怕丢了来之不易的饭碗。即将投身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小欣说:“如今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找到这份让许多人艳羡的工作,我已经拼掉了半条命,工作后如果连加班都不乐意,万一被开除怎么办?”张某是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置业顾问,公司实施末位淘汰制,为了不被淘汰,他已经很久没过双休日了。
二是怕在与同事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智联招聘网调查表明,在“自愿加班”的员工中,有近半数是出于竞争而被迫“加班”,或是想通过加班博得老板的赏识。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的刘小姐说,自己下班后经常需陪客户参观工厂,否则到手的业务就可能被别人抢走。在长乐路某知名咨询公司上班的施先生说:“其实同事谁也不想主动加班,但在老板面前表现一下,也许能得到更多机会。”
三是怕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一家跨国公司的销售经理毛先生说,他所在的公司,个个都是“人中之精”,一个比一个优秀,要想不落后,必须把加班当作工作的一部分,“习惯了就好”。在上海恒隆广场上班的秦小姐对此完全认同,“想要升迁,怎么能不加班呢?”
“拼命加班”为何成常态?“拼命加班”为何见怪不怪?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有“严苛”的企业制度高悬,身边有“先进”的工作榜样,大家为了保住难得的职位,不得不忍耐超时加班之苦,加之来自家庭、社会舆论的对于过度工作的褒扬,共同作用之下,促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带来的结果是,过度加班的氛围在社会渐渐弥漫,演变成一种共通的“加班文化”。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对记者说,员工逃避一切加班、忽视必要的工作职责固然是错误的,但变成“上班拼命,下班睡觉”的工作机器,更会与丰富、有益的社会生活隔绝。常识表明,休息是不可或缺的,连续加班会影响生产效率,不仅损害身体,还会导致员工步入思维和文化的真空。身体是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也不可能有精力去做好工作。因此,应该在全力工作的同时,适时提醒自己,好好地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这样,也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毕竟,身体垮了,做好工作也成空谈了。
过多的时间并不能改善工作的品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过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此书虽只有几十页,却是毛泽东推荐的案头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结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自然也上行下效,为自己再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官僚体系。
“帕金森定律”为我们提示了一个不称职的主管的真正危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会竭力排斥能人而招来庸人,终使企业走向人才匮乏,“知本”衰竭的绝境。
例如当主管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C、D,自己掌握全面。C和D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当C工作既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二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七个人干,A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当然,七个人会给彼此制造出许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个人共同起草圈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平衡,绝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们产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设法解决;升级调任、会议出差、恋爱插足、工资住房、培养接班人,哪一项不需要认真研究,工作愈来愈忙,甚至七个人也不够了。
帕金森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要花的时间成正比。”你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你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力。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报告一位学生平均成绩无法维持在C的个案:这个孩子原来只修最少学分的,她的父母亲很惊讶地听到心理学家竟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而不是少修一些。结果出乎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意料,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不降反升。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打起精神。我们作为员工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做一个称职的员工。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得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专心致志地工作,这是所有职场中使用的潜规则。
上司是最重要的客户,与上司巧妙周旋
在公司里,上司不单是你升迁至关重要的人物,而且是你日常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人们通常以为自己是在为公司打工,实际上,你不过是在为上司工作,我们常说“客户至上”,你的上司就是你最重要的客户。难道他不是付钱给你购买你服务惟一的人吗?
以往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与上司保持着距离,总是期望上司具有公正而准确的判断力、体察每一个下属的能力与需求。我们把接近讨好上司的行为贬为“擦鞋”或者“拍马屁”。但我们为什么不戏弄最成功的销售人员是“擦”顾客的“鞋”或“拍”顾客的“马屁”呢?
想清楚了道理,转过这个弯,你自然知道怎样与上司打交道,对那些“拍马屁”成功的同事,你也不会太过心里不平衡。当然,“擦鞋”或“拍马屁”是需要“艺术”的。
你还需要弄明白的是,不要把上司当作一个职位,而是要把他当人,上司不就是一个人嘛,他需要应有的尊重,适当与上司保持距离是为了让他扮演上司这个角色,但他也需要朋友,需要与正常人一样交往,他正确的判断与决策,需要下属及时的反馈。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看“擦鞋”,不过是及时地把公司出现的问题反馈给上司,使上司随时掌握公司动态,建立上司的信心。当然这个“度”是很考水平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擦鞋”的人总是得到上司的青睐。
在企业中,老板的个性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文化:是顾客导向?体恤员工?正直开朗?或是阴暗晦涩?它与老板的个性直接有关,因此掌握职场潜规则,最重要的是认识你的老板。假如老板是个喜欢听是非的人,那么他的办公室肯定是个是非之地,假如他能够公平公开地处理事情,那么办公室的竞争就会朝着健康而有利于公司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位有能力的员工,当遇到能力平庸或意见相左的上司时,有些人会想取而代之。问题是,要把你提上去必须是他的上司,而他的上司正是任命挑选他的人,如果他的上司不信任他就不会用他,就算他的上司不用他,也不一定会轮到你,何况他与上司沟通的机会比你多得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相信你上司的能力,把你的上司扶上去,巧妙地与他周旋,使他成为自己最大的“客户”,然后你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千里马多伯乐少。在职场中能遇上与你品行相投的上司不容易,遇到了就一定要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