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礼仪节知识
31334500000006

第6章 社交礼仪(3)

难怪乎有人说:“礼貌用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声音的讲究

在你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说话者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也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同样一句话,说得和缓或急促,柔声细语或高门大嗓,语调平和或颐指气使,面带笑容或严肃冷峻……效果大相径庭,因此,一定要根据对象、场合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发音准确

说话也是一种艺术,要想把话说得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首先就必须发音正确、清晰易懂,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清晰易懂的发音,可依赖平时的练习、多注意别人的谈话、多朗读书报、交谈时克服紧张情绪、讲话不急不躁等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语速不要太快

说话的语速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说话太快会给人压迫感和紧张感,而且容易给人不自信、不稳重的错觉。有些人以为自己说话快些,可以节省时间。其实说话的目的,在于使对方领悟你的意思,如果语速太快反倒会适得其反。此外,不管是讲话的人还是倾听的人,都必须运用思想。说话太慢,也会使人着急,既浪费时间,也会使听的人不耐烦,甚至失去谈下去的兴趣。

因此,在谈话中,只有使自己谈话的速度适中,这样和大家交流起来,既让人听懂,又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

◆说话时要注意语调

你是用什么语调讲话的?是高高在上?有气无力?还是咄咄逼人?畏畏缩缩? 很多时候,我们在交往中白费力气地对说话的内容冥思苦想,孰不知,我们的语调已经把一切都搞砸了。

拿起听筒,听到一个“喂”字,无须再多说什么,从这一个字里,我们已经知道男朋友是不是还对我们拥有火一般的激情,母亲是不是没有睡好觉,好友是不是已经顺利通过了考试。不是说“嗓音是身体的音乐,语调是灵魂的音乐”吗?

当我们悲伤的时候,语调是苍白低沉、心不在焉的;经过一夜狂欢,我们的语调变得有气无力、底气不足,而一个星期的海边度假又可以让我们的语调重新恢复活力和弹性。

有人的语调像电钻、像小号,不容别人插话和反驳;有人的语调吞吞吐吐、拖泥带水。能把听者的耐心耗尽;有人的语调虚情假意、装模作样,让人听了浑身不自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调有问题,或者他们认为语调和嗓音一样,都是天生的。

不知是否受过专业训练,很多接线小姐的语调似乎总有那么一点不对劲。她不是懒洋洋地从牙缝里吐着含混不清的词语,就是像带着假面具,语调里全是职业性的热情,没有一点发自肺腑的真诚。殊不知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如果希望我们的语调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真诚的语气都是首位的。

用不着成为帕瓦罗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副优美的嗓音,只要我们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语调。医生用平缓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调可以平息病人的焦虑;教授用严格的、清晰的语调可以控制整个课堂的气氛;热线电话的主持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用一种语调说话:缓慢,低柔,娓娓道来,其关切的语调可以渗透到对方的心里。如果想用甜美的语调打动对方,那就在说话的时候一直保持微笑,因为笑容也可以“听”得到。

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中叶,在欧洲的课堂里一直在教授孩子们怎样独立演讲,怎样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引起听众的反感。当今的社会似乎已经变成了“图像”的社会,视觉成为最具冲击力的第一感觉,正因为这样,“表达能力”成了一个人能否尽快脱颖而出、出人头地的关键所在。掌握“受欢迎的语调”无疑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

不良习惯的克服

一个人文雅的谈吐,固然在于辞令的修饰,但最基本的一条却是词能达意,通顺易懂,说出的话让人觉得顺耳、动听,更要让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让人听得费劲、不舒服的话很容易影响谈话情绪,还会使人怀疑你的实际才能,甚至反感和恼怒。因此,在选择词句时应以朴实自然为好,多使用一些明白晓畅的口语白话。这样,既合乎人们的习惯,易于被理解、接受,还不会给人以卖弄做作之感。

另外,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插入少许外文或方言土语,其效果优劣恐难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趣味,假如趣味相投,便不足为怪,否则恐难受欢迎。一般说来,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同交谈时,以不用为佳,因为多数人不习惯这种“中外合璧”的谈话方式。当然,偶尔一两个单词或方言土语用得恰当的话,也可以为谈话增一分色彩,但要注意,引用的话要以对方能心领神会为宜,否则会在无形中造成隔阂。如果的确有必要说,那就要用得恰当,并且要注意正确地发音。

如果张冠李戴、不伦不类或语调蹩脚,则难免会贻笑大方。

同样,在社交场合,大家都应尽量讲普通话,避免使用方言。但也要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语言庞杂,方言的形成自有地域的因素,相互间的语言障碍一时还很难完全消除。所以对于他人的乡音,要有一种雅量。遇到不太明了的言语,多问一声也无妨,切忌讥讽或揶揄。

还有一些人,在和熟人谈话时较为正常和自然,偏偏在遇到陌生人或新朋友时,为了给人一种特别的印象而堆砌词藻,显得矫揉造作,结果却事与愿违。

在我们平常与人说话或听人说话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说句老实话”之类的词语,如果你在日常说话中不断地使用这动词语,那就是口头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请记住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出现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么在以后与人说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当你发现他人使用口头禅时,你会感到这些词语是多么令人难受,多么单调乏味。所以,这些口头禅最好是弃之不用。

还要检查一下,你是否在说话过程中不停地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理额、扬眉、歪嘴、拉耳朵、搔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些都是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习惯。当你说话时,听众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他们会看着你的这些可笑的动作,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说话。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曾有一位公司老总,当他面对众人讲话时,总是让自己的秘书与观众站在一起,如果他的手势太多,秘书就会将一支铅笔夹在耳朵上以示提醒。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到如此,但在你说话时,完全可以自我提示,一旦意识到自己出现这些多余的动作时,应该及时改正。

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交谈顾名思义就是双方在“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情况下进行。比如:对方以提问的方式与你交谈,你要及时地作出反映,表达你是否赞成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使交谈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

当然你不同意对方的某个观点时,你可以委婉地说:“我对这个问题倒也十分感兴趣,只不过我不这么认为”,“对不起,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想法不太一致”等。

假如认为对方的某个观点和说法根本是错的,你可以这样说:“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这个问题不是这样的”,或者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的好像与你讲的不完全一样”……语言虽然十分婉转,但这足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思。

遇到别人真的犯了错误,又不肯接受劝告和批评时,不要急于说服对方,往后退一步想想,把时间延长些,隔一两天或一两个星期再谈,或许是明智之举。

当然,如果这个人是你的长辈或上司,而且固执易怒,你不愿意以不同意见刺伤他(她)时,你也可以用无言的微笑回复他(她),这样既表达了你的意见,又不会使他(她)感到难堪。

讨论并非争论。如果看法和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心平气和或是私下去和别人交流。切忌用强硬的语气去让对方同意和接受你的观点。否则,大家都固执,这样不仅没有进展,反而伤害感情。记住,如果不是讨论性的交谈,一般不要与人争辩。

如果对方反驳你的意见,大可不必急躁、恼怒,从容说出自己的道理便是。企图与别人争胜是非常拙劣的做法,有时越是想做到这点,越是想逞口舌之利,就越不能使对方信服。

另外,当谈话进行到一种尴尬的境地——冷场的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找些有趣味并能令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来缓和局面。这就要看我们平时的积累与谈话的技巧了,无疑,找不到话题或是话题切入太过生硬都会令局面更加尴尬。

如何避免对方昏昏欲睡

在谈话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话题或是语气等,保证谈话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或是适可而止,不致影响谈话的效果。

在谈话中,如果对方呈现出昏昏欲睡的表情,说明你的话题没有引起对方的兴趣,或是对方已经感到疲倦了,这时你就应该及时地转变话题,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是礼貌地中断你们之间的交谈。

谈话的距离人与人之间都有着特定的距离,就好比太阳系中行星与恒星之间相安无事地运转,但只有地球和太阳有着最和谐的距离,从而才有充满生机的美丽世界。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使用时把握谈话的距离是极其重要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试验,得出一个结论:谈话的距离较近,能够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消除紧张情绪。最合适的距离就是一方伸出手可以够到另一方,即50厘米左右。

如果你想在社交中尽快打开局面,适应环境,那么,每次与人打招呼或谈话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地把距离拉得近一些。即使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跟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也要放开胆量,走到他面前去说话。

当然要注意,拉近距离并不等同于亲密无问。当你与对方谈话时,如果距离过近,首先会让对方感到有空间上的压力,其次也有可能发生偶然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你说话时的唾沫星子有可能意外地溅到对方的脸上而引起不快。特别是你与对方初次打交道时,不能冒昧莽撞,不然会引起对方反感,以为你没有规矩或用心不正,反而弄巧成拙。

谈话中倾听的艺术及技巧

我们总是认为人际场上能说会道的人是善于交际的人,其实,善于倾听的人才是真正会交际的人。

会说话的人,有锋芒毕露的时候,也常有言过其实之嫌。话说多了,有时会被称为夸夸其谈、油嘴滑舌,甚至可能导致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静心倾听就远没有这些弊病,倒有兼听则明的好处。注意听,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好学,是专心稳重、诚实可靠;认真听,能减少自己不成熟的评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善于倾听的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的述说,才有《聊斋志异》的问世;唐太宗因为兼听而威明主;齐桓公因为细听而善任管仲;刘备因为恭听而鼎足天下。

有不少研究以及实例表明,人际关系失败的原因,很多时候不在于你说错了什么,或是应该说什么,而是因为你听得太少,或者不注意倾听所致。比如,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抢口强说,讲出些不得要领或不着边际的话;别人的话还没有听清,你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方兴致勃勃地与你说话,你却心不在焉、目光游移,手上还在不断拨弄这个那个,有谁愿意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交谈呢?有谁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倾听别人的谈话,我认为这是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

可见,说是一门艺术,而听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恭敬、一种尊重、一份理解、一份虔诚,是对友人最宝贵的馈赠。我们不必抱怨自己不善言辞,只要我们认真倾听,我们就会赢得友谊、赢得尊重。

学会倾听无疑是掌握了一门有效沟通的艺术,那怎样才能学会倾听呢?

◆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专心地听对方谈话,态度谦虚,始终用目光注视对方。不要做无关动作:看表、修指甲、打哈欠……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否则,他还有什么兴趣把交谈继续下去呢?

◆要善于通过体态语言、语言或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反馈,做一个积极的“听话者”。例如:赞成对方说话时,可以轻轻点点头;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时,展露一下你的笑容;用“嗯”、“噢”等表示自己确实在听和鼓励对方说下去,等等。

◆适时地提出问题。凭着你所提出的问题,让对方知道,你是在认真地听他说话。而且通过提问,可使谈话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讲话者最讨厌的就是别人打断他的讲话。因为这样,在打断他的思路的同时,又会使他感觉到你不尊重他(其实,你也许并无不尊重他的意思)。事实上,我们常常听到讲话者这样的抱怨:“你让我把话说完,好不好?”

◆适时地引入新话题。人们喜欢对方从头到尾安静地听他说话,而且更喜欢被引出新的话题,以便能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价值。你可以试着在别人说话时,适时地加一句:“你能不能再谈谈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呢?”

◆专注于对方所讲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想把话题转到别的事情上去,达到你和他对话的预期目的,也还是要等待对方讲完以后,再岔开他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