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的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31345700000047

第47章 分享比独占更快乐——戒掉孩子“独占”的不良习惯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都不愿与其他人分享他的东西。例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别人分享他的玩具;有些孩子总是把大的、好的抢到自己的手里;有些孩子在吃饭时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菜移到自己的前面,别人吃一点都不高兴。这样的行为,可以叫做“独占”行为。

其实幼小的孩子由于自我认识不清,不易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分开,常把别人的东西当作是自己的,这是自然的。父母不能因此而指责孩子,而应该做积极的引导。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孩子仍然占别人的东西为己有,那就不是自我认识不清了,而是个人“自私”、“独占”意识的表现,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独生的孩子更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但爱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些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不仅如此,还把孩子当成贵宾一样,用要用最好的,吃要吃最好最大的。一事当前,先替孩子打算,家中的物品先由孩子挑选,大人长者皆在其后,众多家人意见中,以孩子意见为准,孩子说一不二,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家庭霸主,主宰家庭的一切。这些孩子在家里是这样,自然也习惯地把它带到外面。

当孩子的“独占”行为成为牢固的习惯后,孩子就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置于其他人之上,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利益是不重要的。如果别人也和他一样,那么事情就复杂了。由此可见,自我中心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我中心产生的消极作用主要以自私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自我中心的孩子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排斥“异己”、拒绝开放、忽视理性力量、回避真诚、吝啬付出、难以与他人合作、缺乏公心(为他人、为集体考虑)。因此,父母需巧妙地用计策来击碎其自私的外壳,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份懂得分享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很重要。为此,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不让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4)对孩子进行分享训练

对孩子进行分享训练要从婴儿期开始。当孩子拿着镜子,家长拿着匙,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然后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反复地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7)绝不矫枉过正

家长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勉强孩子什么东西都与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绝分享而惩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