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16

第16章 《潜夫论》卷三(4)

[3]乱殷有三仁:在殷纣末年那样的乱世尚且有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仁杰之士。语出《论语·微子》之“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4]小卫:指春秋时之卫国。《左传·成公三年》杜注:“春秋时以强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

[5]锢:禁锢,不允许担任官职。《后汉书·党锢列传》:“帝意稍解,乃皆赦归田里,禁锢终身。”

[原文]

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1]。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2]。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3],择能者而书之[4]。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5]。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最其行能,多不及中[6]。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然则灾异曷为讥[7]?此非其实之效。

[注释]

[1]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坚持奉行道义的人朋友很少,追求世俗的人伙伴很多。俦:同辈,伴侣。汉张衡《思玄赋》:“魂敞惘而无俦。”

[2]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整个社会结党营私,放弃朴实,竞相攀比,追逐浮华。

[3]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那些向国家荐举人才的人,不是依据被举者应具备的真才实学及品德绩能为标准,而是虚造无有根据的美德,尽说些空洞不实的华丽言辞。

[4]择能者而书之:专门挑拣和搜集一些被举者的能耐堆砌在举荐的荐文之中。

[5]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公卿刺史等每年向朝廷举荐的茂才孝廉将近二百名。《通典》引《后汉书·丁鸿传》注曰:“推核当时户口,一岁所贡,不过二百余人。”

[6]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最其行能,多不及中:然而,逐一审察他们的举荐之文,被举荐者个个都是德才兼备,可与孔门弟子颜渊、子夏、伯牛相媲美,但仔细核实他们的品行德能,多数还不如中等之人。状:即下文之“状文”,指推举人才的推荐材料, 汉时保举人皆有状。颜渊、卜、冉:孔子弟子。《淮南子·精神训》:“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汉书·周勃传》颜师古注:“最者,凡也。” “最其行能”即凡其德行才能。《汉书·李广传》:“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多不及中”:犹言才能大多不及中等之人。

[7]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然则灾异曷为讥:如果被举荐者都如状文所写的那样,那么朝廷每年所获得的大贤君子就有二百人了,然而上天为什么还要降灾以示警告和惩罚呢?异曷为讥:《汉书·董仲舒传》:“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原文]

夫说粱饭食肉,有好于面目,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1]。图西施、毛嫱,有悦于心,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2]。虚张高誉,强蔽疵瑕,以相诳耀,有快于耳,而不若忠选实行可任于官也[3]。周显拘时[4],故苏秦[5];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6],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7]。

[注释]

[1]夫说粱饭食肉,有好于面目,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空谈精米肉食,佳肴美味,虽然能使人感到心情愉悦,但终归不如已经吃到嘴里的粗饭野菜香。彭铎注云:“面”字疑衍。“藜”即“黎”。 高按:从之。

[2]图西施、毛嫱,有悦于心,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图画西施、毛嫱的绝伦美色,虽然能使人一饱眼富,但终归不如服侍在身边的丑妻陋妾。图:图画。西施、毛嫱:春秋末越国宫廷之美女。《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3]虚张高誉,强蔽疵瑕,以相诳耀,有快于耳,而不若忠选实行可任于官也:虚张有名无实的美好名声,勉强掩饰过错弊病,以此互相欺蒙炫耀,虽然能使耳朵听得痛快,但是不如诚心选拔举用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胜任官职的好。诳:欺骗,迷惑。《说文》:“诳,欺也。”

[4]周显拘时:周显王拘泥于左右的闲言碎语。周显,即周显王。彭铎注云:“时”下疑脱“议”字。高按:从之。

[5]故苏秦:即故疏苏秦。言周显王拒纳苏秦。苏秦,战国中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或曰苏秦乃鬼谷子之门生,主六国合纵抗秦。苏秦以此游说周显王,显王弗听。苏秦便奔之于燕,出任燕之相国。从此展开了对齐、赵、魏、韩、楚等国之游说活动,一度成为身佩六国相印之纵横家。后因身份暴露,被齐闵王车裂之。见《史记·苏秦列传》。彭铎注云:“故”下疑脱“疏 ”。高按:从之。

[6]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燕王哙因虚求尧舜禅让之虚誉,将王位让给野心狂妄的子之大夫。燕哙,燕国君主燕王哙。子之,燕王哙之相国。燕王哙是燕国的昏庸之君,他曾问大夫苏代:齐宣王何以不能成为春秋之霸?苏代答曰:齐虽富强,然宣王不信任臣下,君臣离心。苏代因与子之交密,诱惑燕王向子之让权。燕王哙轻信苏代之言,遂将国家大权交予子之。子之又乘机向燕王进尧舜禅让之言,燕王哙为获尧舜禅让之美名,遂再将王位让于子之。子之掌权,任人唯亲,并让燕王哙称臣朝拜。燕太子认为子之无礼,不承认子之为燕君,发兵讨伐,燕国陷于内乱。齐宣王见燕内乱,趁火打劫,举兵侵燕,燕之京都陷落,燕王哙与子之被乱兵所杀。见《史记·燕世家》。

[7]呕哇之过:爰旌目呕咕盗食之过错。古之时有名曰爰旌目者,饿于狐父山之道旁,山之盗者将糊状之食盛于茶壶,如喂婴一般使其食之。过数日,爰旌目终得救。然爰旌目醒之后,便叫道:汝莫非盗贼者?我乃守节之人,何食盗食!遂呕吐已食之盗食。世人语之此乃追求虚名耳。见《列子·说符》。呕哇:呕吐也。

[原文]

夫圣人纯,贤者驳[1],周公不求备,四友不相兼[2]况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辅佐,光武所将相,不遂伪举,不责兼行[3],亡秦之所弃,王莽之所捐[4],二祖任用以诛暴乱,成致治安[5]。太平之世,而云无士,数开横选,而不得真[6],甚可愤也!

[注释]

[1]圣人纯,贤者驳:圣人是纯正清洁的,贤人则难免含有杂质,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汉书·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纯,白黑杂合谓之驳。” 《论衡·明雩》:“世称圣人纯而贤者驳。”

[2]周公不求备,四友不相兼:周公用人不求全责备,四友之德能也不相互兼备。四友:指文王时之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及太颠。其才能各有所长,互不兼备取代。《博物志》:“文王四友: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

[3]高祖所辅佐,光武所将相,不遂伪举,不责兼行:高祖使用扶助他开国的干才,光武帝委任文武将相,他们不搞空虚无实的选举,也不强求德才都完美无缺。高祖:汉高祖刘邦。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刘邦、刘秀选才用人,注重实绩,不图虚名,观其大端,不责小过,宽怀大度,不积私怨,以建帝王之业。见《史记·高祖本纪》《后汉书·光武帝纪》。

[4]捐:弃。《说文》:“捐,弃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5]治安:颜师古注《汉书·文帝纪》之“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言:“治安,言治理而且安宁也。”

[6]真:指正直之士。《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马融语:“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若人,臣以为诬矣。宜特选详誉,审得其真。”

[原文]

夫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和也当如回应,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和也[1]。是故求马问马,求驴问驴,求鹰问鹰,求駹问駹。由此教令,则赏罚必也[2]。 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且攻玉以石[3],治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4]。物有所宜,不废其材,况于人乎?

[注释]

〔1〕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和也当如回应,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和也:明君的诏令一旦发出,忠臣就要立刻奉行,其赞同配合的速度就像发出声音就有回音一样,长短大小,清亮洪厚,节奏快慢,相互和谐。

[2]是故求马问马,求驴问驴,求鹰问鹰,求駹问駹。由此教令,则赏罚必也:因此,君王需要马,尽忠的臣子就寻马;君王需要驴,尽忠的臣子就寻驴;君王需要鹰,尽忠的臣子就寻鹰。以此类推,君王若能如此严教明令臣子,那赏罚的措施就一定能够雷厉风行。

[3]攻玉以石:加工美玉用石头。语出《诗经·小雅·鹤鸣》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喻贤人。

[4]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聪明的人对待物料,舍弃其短而取其所长,以获得成功。明君用人也应该如此。

[原文]

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1]。忧君哀民,独睹乱原[2],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3]。明君兼善而两纳之[4],恶行[5]之器也,为金玉宝政之材刚铁用。无此二宝[6],苟务作异以求名[7],诈静以惑众[8],则败俗伤风。今世慕虚者,此谓“坚白”[9]。坚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

[注释]

[1]化之本也:教化之本也。

[2]乱原:祸乱之根原。《盐铁论·申韩》:“塞乱源而天下治。”

[3]治之材也:治国理民的人才。“材”与“才”通。

[4]兼善而两纳之:犹兼收并用也。

[5]恶行:彭铎注云:“恶行”以下疑有脱文。高按:“恶行之器也,为金玉宝政之材刚铁用”文句不通,无以作注。

[6]二宝:指上文之“化之本也”与“治之材也”。

[7]苟务作异以求名:只想标新立异,图求虚名。

[8]诈静以惑众:假作安静以迷惑百姓。

[9]坚白:战国公孙龙子之学说。《史记·平原君传》:“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见《史记·平原君列传》《庄子·秋水》。

[原文]

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1],据实而言,其有小疵[2],勿强衣饰,以壮虚声[3]。一能之士,各贡所长,出处默语[4],勿强相兼[5],则萧、曹、周、韩之论[6],何足得矣?吴、邓、梁、窦之徒[7],而致也[8]。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则庶官无旷[9],兴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

[注释]

[1]清素:疑情素。《史记·蔡泽传》:“披腹心,示情素。”

[2]小疵:小毛病。《周易·系辞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汉书·平帝纪》:“不以小疵妨大材。”

[3]虚声:虚美之声。

[4]出处默语:或出仕或归隐,或长于言辞或沉默不语。语出《周易·系辞上》之“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5]勿强相兼:犹言才各有专长,不可求全责备。

[6]萧、曹、周、韩之论:萧、曹、周、韩,指萧何、曹参、周勃、韩信。他们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萧何,汉初丞相,被封赞侯。曾为沛县小吏,随刘邦起义,举韩信等奇才。刘邦东征项羽,何坐守关中,储粮屯兵,以资军需。汉朝建立后,何在实施法律、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诸王势力等方面功不可没。曹参,汉初大臣,曾为沛县狱吏。刘邦故友,助刘邦打天下,勇猛善战。汉朝建,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而为相。宽怀大度,为人忠厚,不为名利,谓之贤相。见《史记·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淮阴侯列传》。“论”疑“伦”。

[7]吴、邓、梁、窦之徒:指吴汉、邓禹、梁统、窦融。此四君辅佐刘秀建立东汉,中兴汉室,为匡世经国之臣。吴汉,初以贩马为生,先随王郎起义,后奔刘秀,拜大将军,官至大司马,受封广平侯。邓禹,刘秀故友,后奔秀起事。刘秀称帝后,禹为大司徒,封赞侯,后改高密侯。梁统,酒泉、武威太守,性刚毅,好律法,为政严猛,甚得光武帝刘秀器重,拜大中大夫,封高山侯。窦融,世宦河西,王莽时为波水将军。后聚酒泉、敦煌、张掖、武威、凉州五君,割据河西。刘秀称帝,归服汉室,封安丰侯,官至大司空。见《后汉书·吴汉列传》《邓禹列传》《梁统列传》《窦融列传》。

[8]也: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作“十”。

[9]则庶官无旷:就可以做到百官无废职。语出《尚书·皋陶谟》之“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原文]

且燕[1]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国之英俊,兴诛暴乱,成致治强[2]。今汉土之广博,天子尊明,而曾无一良臣,此诚不愍[3]兆黎之愁苦,不急贤人之佐治尔。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4]” 忠良之吏[5]诚易得也,顾圣王欲之不尔。

[注释]

[1]燕:战国时之燕国。

[2]昭王尚能招集他国之英俊,兴诛暴乱,成致治强:昭王却能屈尊求贤,甚得他国英俊,兴诛暴乱,使燕得以强盛。《史记·燕世家》:“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 燕昭王乃燕王哙之庶子,其从赵国归国继位后,屈尊求贤,招贤纳士,以重金买得千里马尸骨,并筑黄金台,悬千金于其上,以示其求贤之诚。魏之乐毅,齐之邹衍,赵之剧辛及苏秦等英才良将纷纷而至。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一举破齐,连克齐七十二城,雪洗燕受齐之辱。见《史记·燕召公世家》。

[3]愍:痛。《说文》:“愍,痛也。”引申为哀怜。

[4]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不想啊,哪有遥远不可及的呢?语出《论语·乡党》。

[5]忠良之吏:忠信贤良之臣。《左传·成十七年》:“能与忠良,吉孰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