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公高与周同姓,封于毕,因为氏。周公之薨也,高继职焉[1]。其后子孙失守,为庶世[2]。及毕万佐晋献公,十六年使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魏封万[3],今之河北县是也。魏颗又氏令狐。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文侯孙罃为魏惠王,五世而亡。毕阳之孙豫让,事智伯,智伯国士待之,豫让亦以见知之恩报智伯,天下纪其义[4]。魏氏、令狐氏、不雨氏、叶大夫氏、伯夏氏、魏强氏、豫氏,皆毕氏,本姬姓也。
[注释]
[1]周公之薨也,高继职焉:周公死后,毕公高继承了他的职位。《尚书·康王之诰》:“毕公率东方诸侯。”此毕公即毕公高也。
[2]庶世:即庶人。
[3]以灭耿灭魏封万:伐灭了霍国、耿国和魏国。此句疑有脱文,疑“以灭霍灭耿灭魏封万”。《史记·魏世家》:“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
[4]天下纪其义:天下人以他讲义信为榜样。
[原文]
周厉王之子友封于郑。郑恭叔[1]之后,为公文氏〔2〕。轩氏、驷氏、丰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3]。及伯有氏、马师氏、褚师氏,皆郑姬姓也。
[注释]
[1]郑恭叔:即《左传·隐公元年》之“共叔段”,杜注:“段出奔共,故曰共叔。”
[2]为公文氏:以公父为姓氏。彭铎注云:“文”疑“父”。高按:“父”字合宜。《左传·庄公十六年》有“公父定叔”句。杜注:“共叔段之孙。”
[3]各以字为姓:各自以自己的字号为姓氏。
[原文]
太伯君吴,端垂衣裳,以治周礼[1]。仲雍嗣立,断发文身,倮以为饰[2]。武王克殷,分封其后于吴,令大赐北吴[3]。季札居延州来,故氏延陵季子。阖闾之弟夫概王奔楚堂溪,因以为氏。此皆姬姓也。
[注释]
[1]太伯君吴,端垂衣裳,以治周礼:太伯在做吴国君主时,常穿玄端的礼服,佩戴秀丽的帽冠,严格遵守周礼。《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大”通“太”。
[2]仲雍嗣立,断发文身,倮以为饰:太伯死后,仲雍继位,断发文身,对裸体进行修饰。《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倮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
[3]令大赐北吴:命令重赏北吴。《汉书·地理志》:“太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谓北吴,后世谓之虞。”
[原文]
郑大夫有冯简子。后韩有冯亭,为上党守,嫁祸于赵,以致长平之变。秦有将军冯劫,与李斯俱诛。汉兴,有冯唐,与文帝论将帅。后有冯奉世,上党人也,位至将军,女为元帝昭仪,因家于京师。其孙衍,字敬通,笃学重义,诸儒号之曰“德行雍雍冯敬通”,著书数十篇,孝章皇帝爱重其文。晋大夫郇息事献公[1],后世将中军,故氏中行,食采于智[2]。智果谏智伯而不见听,乃别族于太史为辅氏[3]。晋大夫孙伯黡实司典籍,故姓籍氏[4]。辛有二子董之,故氏董氏。
[注释]
[1]晋大夫郇息事献公:晋国大夫有名曰郇息的在献公身边做事。
[2]食采于智:生活于智地。“食采”亦“采食”。
[3]乃别族于太史为辅氏:于是从中行姓中脱离了出来,而改姓为辅氏。
[4]晋大夫孙伯黡实司典籍,故姓籍氏:晋国的大夫孙伯黡掌管国家的典籍,因此姓籍氏。
[原文]
《诗》颂宣王,始有“张仲孝友”[1],至春秋时,宋有张白蔑矣[2]。惟晋张侯、张老,实为大家[3]。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4],遂逃功赏[5],耕于厶月山。后魏有张仪、张丑。至汉,张姓滋多。常山王张耳,梁人。丞相张苍,阳武人也。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张汤,增定律令,以防奸恶,有利于民,又好荐贤达士,故受福佑。子安世为车骑将军,封富平侯,敦仁俭约,矜遂[6]权而好阴德,是以子孙昌炽,世有贤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乱,享国不绝,家凡四公,世著忠孝行义。前有丞相张禹,御史大夫张忠;后有太尉张酺,汝南人,太傅张禹,赵国人。司邑闾里[7],无不有张者。河东解邑有张城,有西张城,岂晋张之祖所出邪?偃姓舒庸、舒鸠、舒龙、舒共、止龙、郦、淫、参、会、六、院、菲木、高国,庆姓樊、尹、骆,曼姓邓、优,归姓胡、有、何,葴姓滑、齐,掎姓栖、疏,御姓署、番、汤,嵬姓饶、攘、剎,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大吉之姓[8]。
[注释]
[1]《诗》颂宣王,始有“张仲孝友”:《诗经》中颂扬周宣王的功德,开始有了张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辞。此指《诗经·小雅·六月》。该诗描写犭严狁入侵,形势危急,周宣王命尹吉甫率师出征,驱逐犭严狁,胜利而归,接受赏赐。全诗六章四十八句。张仲孝友:《郑笺》:“张仲,吉甫之友,其性孝友。”
[2]宋有张白蔑矣:春秋时宋国有个名叫张匄的人。彭铎注云:“白”疑“匄”。 “蔑”字疑衍。高按:合宜。《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张匄不胜其怒,遂与子皮、臼任、郑翩杀多僚,劫司马以叛,而召亡人”。
[3]实为大家:是真正的大家族。
[4]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张孟谈辅佐赵襄子灭了智伯。相:辅也。
[5]遂逃功赏:于是逃离京师躲避赏功。功赏犹赏功耳。
[6]遂:彭铎注云:“遂”疑“远”。高按:“远”字合宜。即“远权而好阴德”。远权即远离权势。
[7]司邑闾里:司隶校尉所管辖的郡县里巷。
[8]此皆大吉之姓:此皆太古之姓。“大吉”当为“太古”。
[原文]
齐有鲍叔,世为卿大夫。晋有鲍癸。汉有鲍宣,累世忠直,汉名臣。汉郦生为使者,弟商为将军,今高阳诸郦为著姓[1]。昔仲山甫亦姓樊,谥穆仲,封于南阳。南阳者,在今河内[2]。后有樊倾子。曼姓封于邓,后因氏焉。南阳邓县上蔡北有古邓城,新蔡北有古邓城。春秋时,楚文王灭邓。至汉有邓通、邓广[3]。后汉新野邓禹,以佐命元功[4]封高密侯。孙太后□性慈仁严明[5],约敕诸家莫得权,京师清净,若无贵戚;勤思忧民,昼夜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饥匮,而能复之,整平丰穰。太后崩后,群奸相参,竞加谮润,破坏邓氏,天下痛之。鲁昭公母家姓归氏。汉有隗嚣季孟。短〔6〕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及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陶氏、繁氏、骑氏、饥氏、樊氏、荼氏,皆殷氏旧姓也。汉兴,相国萧何封酇侯,本沛人,今长陵萧其后也。前将军萧望之,东海、杜陵萧其后也。御史大夫有繁延寿,南郡襄阳人也,杜陵、新丰繁其后也。
[注释]
[1]著姓:著名的大姓。
[2]河内:即河内郡。
[3]彭铎注云:“广”下疑脱“汉”字。此当为“邓广汉”。高按:从之。
[4]佐命元功:辅佐创业有功。
[5]孙太后□性慈仁严明:彭铎注云:空格内疑补“天”。高按:从之,即“孙太后天性慈仁严明”。
[6]短:彭铎注云:“短”疑“姮”。姮姓。高按:从之。
[原文]
周氏、邵氏、毕氏、荣氏、单氏、尹氏、镏氏、富氏、巩氏、苌氏,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周、召者,周公、召公之庶子,食二公之采,以为王吏,故世有周公、召公不绝也[1]。尹者,本官名也,若宋有太师,楚有令尹、左尹矣。尹吉甫相宣王者[2]大功绩,《诗》云,“尹氏太师,维周之底”[3]也。单穆公、襄公、顷公、靖公,世有明德,次圣之才[4],故叔向美之以后必繁昌[5]。
[注释]
[1]世有周公、召公不绝:周公、召公的称号不绝于世。
[2]者:彭铎注云:“者”疑“著”。高按:“著”字合宜。著:显露,显出。《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3]尹氏太师,维周之底:尹氏身为太师,如同国家柱石。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彭铎注云:“底”作“氐”。高按:“氐”字合宜。氐:根柢,根本。《毛传》:“氐,本也。”
[4]次圣之才:犹亚圣之才也。
[5]故叔向美之以后必繁昌:所以叔向赞美他们的后代必定能繁荣昌盛。彭铎注云:“繁”即“蕃”。高按:“繁”通“蕃”。
[原文]
苦成,城名也,在盐池东北。后人书之或为“枯”;齐人闻其音,则书之曰“库成”;炖煌[1]见其字,呼之曰“车成”;其在汉阳者,不喜“枯”、“苦”之字,则更书之曰“古成氏”。堂溪,溪谷名也,在汝南西平。禹字子启者,启开之字也[2]。前人书堂溪误作“启”,后人变之,则又作“开”。古漆雕开、公冶长,前人书“雕”从易,渻[3]作“周”,书“冶”复误作“蛊”,后人又传作“古”,或复分为古氏、成氏、堂氏、开氏、公氏、冶氏、漆氏、周氏,此数氏者,皆本同末异。凡姓之离合变分,固多此类,可以一况,难胜载也[4]。
[注释]
[1]炖煌:即敦煌。
[2]禹字子启者,启开之字也:禹的儿子名启,是启开的启。
[3]渻:即“省”。《说文》:“渻,少减也。”
[4]可以一况,难胜载也:只可举此一例作比喻,很难一一详载啊。况:比喻。《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以往况今,甚可悲伤。”
[原文]
《易》曰:“君子以类族辩物[1]”,“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2],“学以聚之,问以辩之[3]。”故,略观世记,采经书,依国土,及有明文[4],以赞[5]贤圣之后,班[6]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序此假意[7]二篇,以贻[8]后贤今之焉也[8]。
[注释]
[1]君子以类族辩物:君子凭借事物所属之族类辨别事物。语出《周易·同人》象辞。
[2]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多多地记住前代圣贤的言行,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语出《周易·大蓄》象辞。
〔3〕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努力学习就能完善道德修养,询问求教就能分辨是非。语出《周易·乾文言》。
〔4〕略观世记,采经书,依国土,及有明文:综观历史,博采经典,并根据地理及有关文字资料。
[5]赞:明也。《汉书·叙传》:“总百氏,赞篇章。”颜师古注:“赞,明也。”
[6]班:别。分别,分辩。
[7]假意:即大意。假:大。《诗经·大雅·思齐》:“烈假不瑕。”《毛传》:“假,大也。”
[8]贻:遗留。《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伪孔传》:“贻: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