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是以受范:并将范地赐给随会作为封地。
[10]武子文:即武子之子文子。《国语·晋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11]成晋、荆之盟:促成晋、荆之联盟。
[12]降兄弟之国:使兄弟国之间相互欢悦。彭铎注云:“降”通“隆”。高按:彭说非也。降:欢悦。《诗经·召南·草虫》:“我心则降。”
[13]是以受郇、栎:因此,周王受予以郇、栎之地。
[14]楚令尹建,即屈建。
[15]文子:即赵武。
[16]“曰”上疑脱“康王”二字。即“康王曰”。
[17]股肱五君:即光辅五君。彭铎注云:“股肱”疑“光辅”。高按:从之。五君:晋国的五位君主。
[18]以为诸侯主也:使晋国成为诸侯的盟主。
[原文]
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1]。陈袁氏、咸氏、舀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皆妫姓也。
[注释]
[1]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舜帝姓虞,又姓姚,居住在妫地。武王灭殷后,封妫满于陈地,这就是胡公。见《史记·陈世家》。
[原文]
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1]。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2],五世而亡。齐人谓陈田矣[3]。汉高祖徙诸田关中[4],而有第一至第八氏[5]。丞相田千秋、司直田仁,及杜阳田先、砀田先,皆陈后也。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6]。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7]。莽之行诈,实以田常之风[8]。敬仲之支[9],有皮氏、占氏、沮氏、与氏、献氏、子氏、鞅氏、梧氏、坊氏、高氏、芒氏、禽氏。
[注释]
[1]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春秋时,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奔到了齐国,齐桓公喜欢他,让他做了掌管百工的官。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史记·齐世家》。
[2]威王:齐威王。
[3]齐人谓陈田矣:齐国人称陈为田。
[4]汉高祖徙诸田关中:汉高祖刘邦把田姓各族迁徙到关中一带。《史记·货殖传》:“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5]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有了第一至第八各姓氏。《后汉书·第五伦传》:“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
[6]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汉书·车千秋传》:“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7]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后来王莽自称是田安的后代,又因其祖上田安曾被封为济北王,所以又改姓氏为王。《汉书·元后传》:“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8]实以田常之风:实有春秋时齐国田常争取民心的遗风。
[9]敬仲之支:田敬仲之支姓。
[原文]
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韓獻氏、季老男氏、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華氏、魚氏、而董氏、艾、歲氏、鳩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懷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网氏、近氏、止氏、朝氏、勃氏、右歸氏、三厂伉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鄭氏、目夷氏、鱗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邊氏、戎氏、買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馬氏,皆子姓也。闵公子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子木金父;木金父降为士,故曰灭于宋。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为华氏所偪,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为鄹大夫,故曰鄹叔纥,生孔子[1]。
[注释]
[1]闵公子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降为士,故曰灭于宋。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为华氏所偪,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为鄹大夫,故曰鄹叔纥,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干尼丘得孔子。”鄹:又作“陬”。春秋鲁地,孔子乡邑。
[原文]
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1],将毁王宫,王[2]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见太子,与之言,五称而三穷[3],逡巡而退[4],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5],君请事之。”平公遣师旷见太子晋。太子晋与语,师旷服德[6],深相结也[7]。乃问旷曰:“吾闻太师能知人年之长短。”师旷对曰:“女[8]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女慎无言,殃将及女。”其后三年而太子死。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9],故传称王子乔仙[10]。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11]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注释]
[1]谷、雒水斗:谷雒二水暴涨。
[2]王:周灵王。
[3]五称而三穷: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就答不出来。
[4]逡巡而退:不好意思地退却而回。逡巡:徘徊犹豫的样子。
[5]而誉弗能与言:因能力有限不足以与之谈论问题。
[6]服德:犹折服,佩服。
[7]深相结也:相互间结下深厚友谊。
[8]女:你。
[9]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世人都说太子晋能预知自己的死期。
[10]故传称王子乔仙:所以都称王子乔为神仙。
[11]因氏王氏:所以姓王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原文]
鲁之公族,有蟜氏、后氏、众氏、臧氏、施氏、孟氏、仲孙氏、服氏、公山氏、南宫氏、叔孙氏、叔仲氏、子我氏、子士氏、季氏、公鉏氏、公巫氏、公之氏、子干氏、华氏、子言氏、子驹氏、子雅氏、子阳氏、东门氏、公析氏、公石氏、叔氏、子家氏、荣氏、展氏、乙氏,皆鲁姬姓也。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子齐氏、司徒氏、公文氏、析龟氏、公叔氏、公南氏、公上氏、公孟氏、将军氏、子强氏、强梁氏、卷氏、会氏雅氏、孔氏、赵阳氏、田章氏、孤氏、王孙氏、史龟氏、羌氏、羌宪氏、邃氏,皆卫姬姓也。晋之公族郄氏,又班为吕,郄芮又从邑氏为冀[1],后有吕锜,号驹伯。郄犨食采于苦[2],号苦成叔;郄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各以为氏。郄氏之班,有州氏、祁氏。伯宗以直见杀[3],其子州犁奔楚,又以郄宛[4]直而和,故为子常所妒,受诛。其子嚭奔吴为太宰,惩祖祢之行仍正直遇祸也,乃为谄谀而亡吴。凡郄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靖侯之孙栾宾,及富氏、游氏、贾氏、狐氏、羊舌氏、季夙氏、籍氏,及襄公之孙孙黡,皆晋姬姓也。
[注释]
[1]郄芮又从邑氏为冀:郄芮又根据其封邑氏为冀姓。
[2]苦:封地名。
[3]伯宗以直见杀:晋大夫伯宗因直言上谏而被杀害。
[4]郄宛:州犁之子。
[原文]
晋穆侯[1]生桓叔,桓叔生韩万,傅晋大夫,十世而为韩武侯,五世为韩惠王,五世而亡国。襄王之孽孙[2]信,俗人谓之韩信都。高祖[3]以信为韩王孙,以信为韩王,后徙王代[4],为匈奴所攻,自降之[5]。汉遣柴将军击之,斩信于参合,信妻子亡入匈奴中。至景帝,信子颓当及孙赤来降,汉封颓当为弓高侯,赤为襄城侯。及韩嫣,武帝时为侍中,贵幸无比。案道侯韩说,前将军韩曾,皆显于汉。子孙各随时帝[6]分阳陵、茂陵、杜陵。及汉阳、金城诸韩,皆其后也。信子孙余留匈奴中者,亦常在权宠,为贵臣。及留侯张良,韩公族姬姓也。秦始皇灭韩,良弟死不葬[7],良散家赀千万,为韩报雠,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椎副车。秦索贼急,良乃变姓为张,匿于下邳,遇神人黄石公,遗之兵法。及沛公之起也,良往属焉。沛公使与韩信略定韩地,立横阳君城[8]为韩王,而拜良为韩信都。信都者,司徒也。俗前音不正[9],曰信都,或曰申徒,或胜屠,然其本共一司徒耳。后作传者不知“信都”何因,强妄生意,以为此乃代王为信都也。凡桓叔之后,有韩氏、言氏、婴氏、祸余氏、公族氏、张氏,此皆韩后姬姓也。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故《诗》云:“普彼韩城,燕师所完[10]。”其后韩西亦姓韩,为魏满所伐,迁居海中。
[注释]
[1]晋穆侯:即晋穆公:
[2]孽孙:即庶孙。
[3]高祖:汉高祖刘邦。
[4]后徙王代:后改称代王。
[5]自降之:自己投降了匈奴。
[6]各随时帝:各自随当时之皇帝。
[7]死不葬:死后得不到安葬。
[8]城:彭铎注云:“城”疑“成”。高按:此“城”疑衍。此句当为“立横阳君为韩王。”不当为“立横阳君成为韩王。”
[9]俗前音不正:民间读音不正确。彭铎注云:“前”疑“闲”。 高按:若为“闲”字,则为“俗闲”,文意不通。故存疑。
[10]普彼韩城,燕师所完:四周宽广是韩城,燕地大众修筑成。语出《诗经·大雅·韩奕》。“普”作“溥”。《集传》:“溥,大也。燕,召父之国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