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交友术
31492300000022

第22章 5与朋友交流的技巧(3)

日本“管理之父”松下幸之助,提出并实践着著名的“水库理论。”他认为,经营企业和管理水库一样,决不能把全部的水放完,而要适度利用,边放边蓄,才能保证水库有足够的水,以满足需要。比如,水库有100吨水,不能按100吨水制定使用计划,而只能按70吨的量安排。当70吨水排出水库时,就要保证及时足量蓄人另30吨水以备急用。这样,你会永无缺水之忧,企业也一样,只用按2/3的资金安排产品开发的管理,另外1/3像水库存水一样存蓄着,一旦2/3的投入出现亏空或意外,那就及时补交另外1/3“救急”,从而保证企业之船,永久不会沉没或搁浅。“留一手”对于造成松下企业今日之辉煌不无关系。

同样,“留一手”也是为保证与朋友的友情之船扬帆而备存水,备而防患,备为添力。

舞台演出的“角儿”都有预备的替补,也就是说,一个正式确定的角色,在排练和正式演出时,都有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替补在等候。这同样不是对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不信任,或随时准备“换人”,而是一种有效的保证机制。当A角发生意外,或生病,或擦伤,或闹情绪时,B角或C角就可替代,从而保证演出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成功。替补演员,就是“留一手”,既能避免“救场如救火”,也能给A角施加一定的压力,不努力就会被替换,同样也给B角和C角以希望,只要努力,随时都有施展的机会。

“留一手”对大家都有好处。

在一些严肃的选举中,同样设有“候补”,即选举委员若干名,候补委员若干名,目的不纯粹在于随时替补空缺,而在于保证完善一种机制。谁若把“候补”理解为等待填空,或可有可无,那就相当于把“留一手”当做没有必要一样可笑了。

对朋友“留一手”是对朋友负责和爱护,如果被朋友误解为有意“藏着”、“不信任”,那就事与愿违了。

有甲乙丙三位朋友合伙办公司,按约定各出10万,作为启动资金。乙和丙两位已倾其所有了。甲尚有“私房钱”5万存款。甲有自己的想法,做生意不只想着赚钱,赔了怎么办?因此,他“留一手”是为了公司救急。果然,他们的公司在赚了一些钱之后,开始亏损了。面对困境,乙和丙两位焦急万分,束手无策。这时,甲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给公司救急,乙和丙在感激的同时,对甲竟瞒着他们“留一手”产生了疑问和不满。在他们看来,自己已把身家性命都与公司共命运了,而甲竟“留一手”,并未全身心地投身公司,他们并由此认定甲还有“留一手”,甲深感朋友误解自己了,又无法解释清楚。他们之间的诚信关系,因“留一手”而蒙上了浓厚的阴影,不久,他们的公司解体了。

由此可见,“留一手”非常必要,“留一手”出手,一定要看准对象和时机,否则,“留一手”就没有意义了。

77.不要总向朋友伸手

朋友要上学,应当尽力资助;朋友要买房,应当添砖加瓦;朋友患重病,应当努力让其早日解除痛苦;朋友遭横灾,应当伸出热情之手,帮扶他度过难关……这就是救急,指的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急事,让朋友无暇顾及,使朋友束手无策,这时候,作为朋友像救灾那样,紧急救助一次,乃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朋友的情份如何,在这个关键时刻,也最能表现出来。但救急只是一时的应变之术,而非生活的长远之策。

有些人,把朋友在特殊情况下特殊的救急行为视为长期应尽的义务。他们把不断向朋友伸出索取之手变成习惯,似乎朋友天生就是为他服务的。这些人和这种现象,与假乞丐和变质的扶贫太相似了,不妨加以比较,好更清楚地看透其本质。

在城市的闹市一角,不难发现,时有假乞丐隐隐约约的身影闪现。他们依然伸着诗人艾青笔下那双永不收回的手,固执地盯着你,不拿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谁若不满足他们的要求,谁似乎就没有爱心!细看他们并非老弱病残,一个个身强力壮,正当盛年,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为何要靠伸手过日子呢?原来,他们贫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他们利用人的同情心和善良愿望,行欺骗之实,实在算得上可恶了。

这和时下那些靠扶贫过日子的贫困地方一样,认为贫穷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财富,他们不思发展之路,不谋致富之策,而把全部心思用在如何争取扶贫款上!有的贫穷地区专门设有这类庞大的机构,派人常住京城、甚至海外,四处活动,伸手要钱,并把能否伸手要到钱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谁若不择手段要到了钱,谁就是大功臣,既给连续升级,又能拿高额“回扣”,真是一举多得的呀!

如果已养成了伸手的习惯,那这种习惯一天不改,一天就不能真正脱贫。

朋友也一样。

那些只知向朋友伸手的朋友,和那些假乞丐及这类变相扶贫现象何其相似!

有句俗语说得对极了:“救急不救穷。”救穷,尽管主观愿望是无可更改的,但客观上起到了延续穷的反面作用。这就像医生治疗败血症一样,若不从根本上增强其造血功能,那无论多少次输血,都只能应付一时,难以得到长期的健康。同时,救穷更助长了这类朋友的依赖,他们认为贫穷有理,理在我们有同情、扶助弱者的传统,因此,在心安理得中无度地索取。若一次满足了,并不知足,若十次满足了,也没有一点难为情;若十次中有一次未满足,那就翻脸、谩骂、甚至大闹,似乎伸手的不是他们,而是援助他们的朋友,真乃咄咄怪事!

由此可见,输血式的救穷只能培养懒惰的依赖,不仅救不了穷,反而在延续穷。

穷朋友依然穷不说,连朋友也不像朋友了。

78.有钱难买友情

有一种人认为,有钱就会有朋友。从表面上看,富有的朋友似乎很多。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既有前呼后拥的权贵,又有大腹便便的商贾,既有声名赫赫的名流,又有乡音未改的乡亲,既有两鬓苍苍的老翁,又有楚楚动人的美女,他们不远千里,甚至远涉重洋而来,在富人面前毕躬毕敬,甚至奴颜卑膝;他们对富人花言巧语,甚至谄媚逢迎;他们都自称为富人的朋友;他们向富人献上媚眼,甚至肉体,目的不是为富人而来,而是冲着富人的财富奔忙。把富人的财富一部分,或者全部弄到自己手中,就是这种朋友的最终心愿。

这种朋友之所以自愿地、千方百计地、不舍昼夜地、不屈不挠地要做富人的朋友,并不愿、也没有能力为富人增加哪怕点滴的财富,而是不择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要让富人的财富减少!能减少多少就尽量减少多少,最好全部转到自己手中,让自己也立刻变成富人。

但想像中的富人,离现实还很远。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依然像苍蝇逐臭一样叮着富人,不从他身上吸出足够的血养肥自己,这种朋友还是依然要做人的朋友的。

他们是一些能够忍辱的人,为了得到富人的财富,甚至唾面白干不以为辱,甚至伸长舌头去舔富人的屁股不以为脏,甚至被富人玩弄了再玩弄而不以为耻,只要能弄到富人的财富,他们什么都愿干,什么都能干。

但假若有一天,富人在一夜间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或一个锒铛入狱的死囚犯,那首先不愿再做富人朋友的是他们。他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着昨天的富人,连再看一眼,都觉得脏了自己的目光,有的开始振振有词地声讨富人的为富不仁,有的声泪俱下在控告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有的连篇累牍地在列举富人的滔天罪行,有的反戈一击提供了无数鲜为人知的威力无比的轰击富人的烈性炮弹,有的还磨刀霍霍策划着像屠宰猪羊一样去宰杀已毫无反抗能力的富人……这些昔日与富人信誓旦旦的朋友,在一夜之间,摇身变成了与富人不共戴天的仇敌?

财富,还是财富的转移,导演了这一幕幕活剧闹剧丑剧,而非真正的朋友那份无价的感情。

因此,富人在还是富人的时候,一定要慎交朋友,决不能把这种只为了得到自己财富的人当做朋友,而把真正的注重感情的诚信的朋友拒之门外,不然的话,富人能做富人的日子就不会多了,甚至连活着也成了奢望。

富人的不少朋友只为得到财富,而非感情,富人想长久做富人,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79.钱能透视朋友的灵魂

借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朋友之间,恐怕最难说出口的就是这两个字了。作为借方,向朋友伸手,首先就由平等的伙伴变成了有债权和债务的债主和债户。虽然朋友不会因此而看轻自己,那也至少说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如朋友。这在以平等为经营朋友的黄金法则看来,自己已经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

向朋友借钱,是对朋友关系最直接最真实的考验。作为借方,是对朋友的一种期望;作为被借方,是对朋友期望的回报。按照经营朋友的黄金法则,有求必应,乃回报法则的基本要求。朋友之所以张口借钱,是自信会借到。如果根本借不到,那是绝对不会提出来的。提出来了,就把一个难题摆在了朋友之间,必须及时作出应对。要么满足需要,如数借给,双方都满意;要么委婉地拒绝,解释不能借给的原因。

俗话说:“人亲财不亲,财帛要分明”,“亲兄弟,明算账”,无论朋友关系多么密切,钱财最好是一清二楚,不要有什么纠葛,否则,处理不好,会出现人财两空的后果。

有一些人受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束缚太深,错误地认为朋友之间若谈钱、算账,就显得不够密切,就会损害友情。因此,哪怕自己的手头再紧,也不好意思向朋友要债。有的甚至转借钱给朋友用,以维系友情。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朋友若能体量到你的难处,就应当及时地归还借你的钱,更不应接受你转借来的钱;朋友想都不想你的难处,对久借你的钱毫无偿还的意思,还心安理德地再借新的,这样的朋友还值得做出那么大的牺牲吗?更何况,普通老百姓有限的收入,不是糊口之资,就是制衣之本,岂可久久外借?朋友若真有点朋友的真情的话,自应想到你的难处,不仅不会增加你的负担,而且会想方设法为你排忧解难。

但好多年的朋友,往往会因为一次借钱而失去了。出现这样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局,痛苦已与钱没有直接关系。

把朋友之间的交情换算成钱,无论多与少,都是对这种交情的损害,因为它原本是无价的。

因此,轻易不要向朋友借钱,这是不失去朋友的最佳保证。不然的话,不借钱给朋友,会立即失去朋友;借钱给朋友,失去了朋友,还要失去钱。得到的,只有失去朋友的痛苦和失落。

这是无数朋友的经验之谈。

借钱不给,立刻变脸,断交的事儿屡见不鲜;借钱给了,久拖不还,催债未果酿成纠葛的事儿,也时有所闻。朋友之间的交情似乎全被钱“借”走了。

“少借多还,再借不难。”朋友之间借钱的“度”再重要不过了。如何把握借方和被借方都能接受的这个“度”,是朋友之间能否借钱的关键所在。

这个“度”就是被借方所乐意接受的数额,但不一定是借方所需要的。也许这个数额只是借方需要借的一部分,也许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只能如此而已。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遭借方拒绝,那钱借不到,连友情也失去了。

被借方无非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的经济实力确实达不到,无法满足借方的要求;一种是经济上没有问题,交情不够,不愿如数借给;还有一种,那就是对借方的信誉和人品有看法,怕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因此,把借钱数额控制在一定的“度”内,既可保留尚不愿完全破裂的友情,又不至于造成双方的损失,当然,控制在既定“度”内的友情,恐怕也维持不了多长。

祁先生要买房了,已选好了楼盘,但苦于钱不够,只好向朋友借了。他与陈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肯定会帮这个忙。于是,祁先生很自信地向陈先生借钱,可万万没有想到,陈先生拒绝了,陈先生再三表示歉意,并说明自己的钱前几天刚买了股票,祁先生不信,他怨陈先生“不够朋友。”而陈先生无论怎样解释,祁先生都不再相信。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过了很久,双方都后悔,表示要恢复友情,但已貌合神离,不能和从前相比了。友情若受“伤”了,痊愈起来很慢。

因此,有的人,为了保持朋友之间的友情,借钱给向自己借钱的朋友,不能说用心不良苦。

雷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朋友能向自己伸手,是看得起自己,是对自己信誉和经济实力的肯定。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朋友空手回去。于是,在自己有钱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借钱,然后,再转借给向自己借钱的朋友,在朋友满意而归的时候,雷先生就开始承担起了为朋友借债的风险和负担。他为此而付出了很多,却赢得了一大批朋友的信赖。他觉得这样做值得。

雷先生的做法,在朋友圈中传为佳话,他因此而倍受朋友尊敬。

但雷先生这样的人未必能得到好报。他为朋友而负债,有的朋友不仅不感激,反而嘲笑他穷,徒有虚名,他图什么呢?

与雷先生一样,夏小姐的后半生都是为朋友还账。作为银行职员的夏小姐,本不应铸成这样的大错,但她对自己的男朋友太相信了,以致于在男朋友提出设法贷款办公司时,夏小姐就敢冒违犯信贷法规的危险,把100万元交给了他。谁知她的男朋友一拿到钱就无踪影了,等到100万花得只剩下2万元的时候,他又来找夏小姐贷款。这一次,夏小姐还未失去理智,她未一错再错。但已经晚了,100万贷款全是靠夏小姐的存款、房子和车抵押贷来的,贷款人是夏小姐,而不是她的男朋友。因违法骗取贷款,又无力偿还,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夏小姐辕铛入狱了。她为男朋友要过漫漫的铁窗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