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总统做出的这一决定源于麦克阿瑟的长期桀骜不驯,且对任何关于国家甚至国际间的大事都敢“口吐狼言”。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决策层最初出现龃龉并非因朝鲜问题,而是由美国的对台政策引起的。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政府已经丧失了民众的支持,美国对蒋的援助不仅会疏远中国大陆群众,还会在亚洲各国激起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绪。在白宫看来,若派遣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作战,其所需费用“还不如用来支持我们自己的军队更合算些”。因此,美国政府决定,与台湾的关系不能太密切。
但是,政府的决定却遭到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军界的反对。麦克阿瑟要求政府的政策能“更坚决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更积极地”反对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21日,麦克阿瑟访问台湾。返回东京后,他发表声明称,如果台湾受到中共的攻击,美国与台湾的“有效合作”马上就能完成部署。8月1日,蒋介石发表公报,称他和麦的会谈已经奠定了共同保卫台湾和“中美军事合作”的基础。对于麦克阿瑟的声明,且不去评价其对与错,单就麦克阿瑟的身份来说就是“越位”。
这两个声明、公报引起了华盛顿的不安,杜鲁门总统8月4日在以国防部长约翰逊名义发出的信件中用严厉的措辞对麦克阿瑟提出了警告,提醒他:“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全面战争爆发的行动,或是给别人提供发动全面战争的口实。”
但是,麦克阿瑟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8月28日,他在发给“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野营活动”的贺电中驳斥了美国保卫台湾会失去亚洲人的支持的说法,他说,讲这种话的人并不了解东方。
杜鲁门获悉该电文后非常恼怒,曾认真考虑过解除麦克阿瑟远东战区司令官的职务。但最终,他“经过认真斟酌,决定打消这个主意”。
然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一败涂地,又狂热地鼓吹扩大战争;他自行其是,无视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总统的权威,在世界舆论面前,屡屡陷美国政府于被动。这使得杜鲁门忍无可忍,最终采取了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行动。
一个声威显赫的传奇将军,就这样黯然地被解除了职务,留给人们的感慨和思索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便你声名远播,即便你功勋卓着,即便你业绩骄人,即便你如日中天,你也不必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而应谨言慎行、低调做人。盲目地自骄自负、不切实际地固执己见,就注定要以惨败而告终,此乃世事之必然、人生之警策。
正确对待自己过错
谁都难免会在前进的途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一个想要达到既定目标、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正确对待自己过错的态度应当是:知过能改。
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意识,喜欢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其实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真正地达到知过能改并不容易,其首要原因是虚荣心在作祟。一向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很少有失误发生,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一贯正确”的意识,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则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于对面子的维护,人们会找理由开脱,或者干脆将过错掩盖起来。
另外的原因是怕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实,如果是作为下级,敢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可能更会得到领导的赏识与信任;如果作为上级,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会使下属对自己更加敬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
知过能改是一种积极向上、积极进取、谦虚、好学的人生态度。只有当你真正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的时候,才可能身体力行地去闻听别人的善意劝解,才可能真正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致为了一点面子去嫉恨和打击指出过自己过错的人。另外,知过能改还是使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关键。
格里·克洛纳里斯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一个货物经纪人。他在给西尔公司做采购员时,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有一条对零售采购商至关重要的规则是不可以超支账户上的存款数额。如果你的账户上不再有钱,你就不能购进新的商品,直到你重新把账户填满——而这通常要等到下一个采购季节。
那次正常的采购完毕之后,一位日本商贩向格里展示了一款极其漂亮的新式手提包。可这时格里的账户已经告急。他知道他应该在早些时候就备下一笔应急款,好抓住这种叫人始料未及的机会。此时他知道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这笔交易,而这笔交易对西尔公司来说肯定有利可图;要么向公司主管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请求追加拨款。正当格里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的时候,公司主管碰巧顺路来访。格里当即对他说:“我遇到麻烦了,我犯了个大错误。”他接着解释了所发生的一切。
尽管主管不是个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人,但他深为格里的坦诚所感动,很快设法给格里拨来了所需款项。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顾客欢迎,卖得十分火暴。而格里也从超支账户存款一事汲取了教训。
工作中,当你不小心犯了某种错误时,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坦率地承认和检讨,并尽可能快地对事情进行补救。只要处理得当,这既能为挽救事态的恶性发展争取时间,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人的理解和尊敬。
反过来,认为自己承认了错误便是承认自己无能、很丢面子,从而隐瞒事实真像,这样做不但会贻误对错误的补救时机,而且还会引起上司或他人的反感、嫉恨和不满,甚至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前途。
在平时营造人缘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达成和谐、默契的沟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帮助,这非常有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与日后的建树。
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大家的事业是共同的,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又需要气氛上的和谐一致,情感上的默契相容。气氛上别扭紧张,情感上充满敌意,是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工作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性格,使之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可能处处能与他人合作。但是谁都懂得,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谁也不愿意成为群体中的破坏因素,被别人嫌弃而“孤军作战”。有修养的、集体感强的人都希望以自己的情绪、语言、得体的举止和善意的态度去感染、吸引或帮助别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与人为善、尊人逊己,是与同事友好相处的基础。要主动热情、放低姿态地与同事接近,表示一种愿意与人交往的愿望。如果没有这种表示,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希望独处,不敢来打扰你。切记不要显出孤芳自赏、自诩清高的态度,使人产生你高人一等的感觉,要知道不平等的态度永远不会赢得友谊。言谈举止也是非常重要的。谈话应选择同事感兴趣、听了愉快的话题,使人觉得你是个谈得来的朋友。只有让人从你的言谈中得到乐趣,同事才会愿意与你交谈。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善于发现同事的长处,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通情达理的,会使自己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事相处。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别人产生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时又能予以谅解,这才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它会使人处处感受到你友善待人的愿望。
其实,能否与同事友好相处,主要取决于自己。美国出版的《成功的座右铭》一书介绍,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显示一种正直的友善待人的态度,60%-90%的情况下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负责此项研究的亨利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既然有缘成为同事,就要友好相处,通力合作。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当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地助人一臂之力,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种下一份善果。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同样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来帮助你。
李谦与张远同时进入某机关,两个人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无论上司交给他俩什么任务,他俩都能非常完美地完成。为此,俩人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但是,在同事之中,他们俩却有着不同的人缘:大家都喜欢李谦,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助。而李谦也的确为大家做了许多事,因为他待人谦逊又有能力,与大家非常合得来;而张远则不同,虽然他也能办许多事,但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有什么事也不会找他帮忙,因为张远这个人个性高傲,在同事中有点端“架子”。
张远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别,但他并不想改变这种状态,他认为这样很好。无论同事们怎么对自己,上司总还是喜欢自己的,有上司撑腰,他觉得不应该在“琐事”上顾虑再三。况且这样也不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安排一切,而不会过多地受别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而论,张远有些看不起李谦。张远认为李谦那种谦让态度十分虚伪,是一种做作的表现。当然,张远并没有把自己这种感觉表露出来,他认为无论李谦怎么做,都是他自己的事,别人不应该干涉他。可见,张远也是具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但可惜他没有表现出来。
就在张远按照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时候,上司向他俩透露了一个信息:要在他们之中选一名主抓宣传的主管。而且这次领导有明确指示,一定要坚持群众选举,任何领导不得私自做主。面对这样一个好机会,张远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该能升职,因为他不但喜欢这份工作,而且文笔不错,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绝对不会辜负上司的厚望。但是,听说这次不是上司任命,而是由群众直接选举,他的心真的有些凉了。他明白单凭自己的“人缘”绝不是李谦的对手,况且李谦在宣传工作上也是不乏能力的。张远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但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即使他明白自己有一定的劣势,也要进行一番公平竞争。
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李谦几乎以全票得到了这个职位。其实要是张远去了,工作照样能做好,甚至可能会更好。一个本来平等的机会,却由于两者奕往原财及处世态度不同而导致了结果的巨大偏差。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人仔细思索。
机缘有时是人缘,与其寻找机缘,不如在平时营造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