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31688900000004

第4章 秦公帝王陵(1)

第1节、雍城陵区

秦公帝土陵按照秦都城的迁徙,可以分为5个陵区,除了在甘肃礼县的秦公陵区外,还有陕西的平阳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咸阳陵区。平阳陵区是2013年才发现的一个陵区,已发现一个“中”字形大墓。咸阳陵区包括以前讹传的周陵、秦东陵和秦始皇陵。

雍城秦公陵区位于雍城南郊的三畤原上,东西绵亘15000多米,葬德公罕山公等20多位国君。古代这里称“北园”,起初是秦国贵族们盘马引弓、纵情游猎的苑囿场所,后来北园成为秦同同君们百年之后理想的安息之地。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完整的一个诸侯陵区。

目前已经发现22座“巾”字形大墓,无疑是当时秦最高统治者的陵墓。从秦德公居雍城开始直到秦献公迁都至栎阳以前,秦的先公都埋葬在这里。迄今共发现了14座陵园,探出大墓43座,探明了10座陵同有规整的隍壕,3座陵园的隍壕已发现线索,还试掘了几座陵园的隍壕设施。

经钻探得知,每座秦公陵园由不同数目的人墓组成,人墓平面作“中”字、“甲”字、“凸”字、“目”字、“刀”字及圆坑六种。“中”字形人慕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墓葬,其中最人的是秦公一号墓。“中”字形墓慕室均呈长方形,东西各有墓道一条,东道较西道长而坡度平缓。“中”字形大墓还有无耳窒、单耳窒及双耳窒之分,耳窒均开在东墓道,若仅有单耳窒,则开在东墓道南壁。曰前已经发掘的只有秦公一号大墓。

说起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还有一段趣事呢。据史书记载,先秦墓葬“不树不封”,地而没有封土,也没有任何标志,而且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要找到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能找到秦公墓葬,意义非同寻常。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韩伟队长和风翔县文化馆文物专十曹明檀同志开始了在风翔寻找秦公大墓的工作。据《史记》载:“秦宁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也。”据此,考古队员来到凤翔县城以西10公里的灵山上,可是经过一个冬天的寻找都没有发现任何大墓的线索。

1976年春天,凤翔县南指挥村农民靳思治有一天突然来到考古队报告说:在他们村东南,有一块土地特别硬,而且庄稼长势不好。有些考古队员开玩笑说,他小名叫“别信”,大家别信他的话。虽然开着玩笑,但责任和职业的敏感促使考占队员来到了南指挥村。

果然如“别信”所说,有一块地的庄稼长势明显不如别处,土壕的断壁上暴露出明显的五花夯土。经过钻探果然有了意外的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有两个斜坡墓道和一个长方形墓室的“中”字形大墓,墓室底部还钻出了青膏泥、木炭、椁木、朱砂等,这无疑是一处秦公大墓。由于这座墓是在雍城发现的第一座秦公人墓,所以称“秦公一号人墓”。

秦公一号大墓发现后,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钻探和调查,先后在南指挥村及其以东、以南、以两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发现了14座秦公陵园,整个陵区周围发现了十几公里的护陵壕沟,每座陵园内有1~3座“中”字形大墓,个别陵园内还有一端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葬。除14号陵园内的一座“中”字形大墓为南北方向、没有发现陪葬车马坑外,其余大墓都是东西方向,坐西面东,每座大墓的右前方都有陪葬车马坑。在已发现的49座大墓中,平面呈“丰”宁形大墓1座,“中”宁形的墓葬21座,“甲”字形的墓葬5座。

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发掘进行了10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们了解秦先公的墓葬建筑结构,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的一把钥匙。

秦公一号大墓和其他秦公墓一样,坐西朝东,东西各有一条墓道与长方形墓室相连,平面呈“中”字形。两条墓道均呈斜坡状,但东墓道平缓,而西墓道却比较陡峭。加上东西墓道的长度,人墓伞长300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

墓室东西长59米,南北宽39米,深24米。

这是目前全罔已经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整个墓葬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已知各诸侯国国君的墓葬,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王大墓还要大10倍,比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20倍。

另外,在墓室上部和东墓道相接处,有一排柱洞,还发现有建筑物倒塌的迹象,这可能就是享堂一类的建筑物。先秦的陵墓,一股墓上不积封土而建有享堂,以供奉其牌位。

秦公一号大墓中发现了大量的人殉,充分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盛行的殉葬制度。当考古工作者快要发掘到椁室时,在主椁窒的四周发现了166具排列有序的人殉棺,棺盖上还有用朱砂书写的文字及编号。人殉中有男有女,有的随葬生产工具,有的随葬颜料、铜镜、佩饰等,等级十分明显,他们都是在冥都中侍奉墓主人的匝妾,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从殉葬的位置、葬具的优劣以及随葬品的情况来看,可以分成箱殉和匣殉两类。72具箱殉不仅紧紧地分布在曲尺形椁室的周围,而且他们的葬具也比较考究,是用枋木垒成的长方形木箱。由此看来,这些人可能是墓丰人生前的近臣、妻妾和工匠。这种箱殉的形式目前还是第一次发现。而94具匣殉则分布在箱殉之外,靠近墓室四壁,其葬具的质量也不及箱殉,是用薄板做成的棺材。人殉的尸骨都蜷曲得特别厉害,这是秦人殉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被称为“屈肢葬”。系先用绳子把人捆成蜷曲状,然后再装入棺木之中。另外,在大墓的填土中,还先后发现了20具有男有女的屈肢葬厂体,很可能就是用来祭祀的人牲。秦公一号大墓的殉人多达186个,实在令人惊讶。

人殉制度在秦国延续的时问很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在公元前677年葬秦武公时,就大量以活人殉葬,“从死者六十六人”。穆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在从死的人当中,还有子车氏三兄弟,即奄息、仲行、铖虎,他们都是秦穆公的良臣,位居大夫,也逃脱不了殉葬的厄运。当时,秦国的百姓为子车氏三兄弟唱了一曲凄凉的《黄鸟》挽歌,意思是面临深深的墓穴,忍不住心头惴惴战栗!那茫茫苍天啊,为何要夺取国家的良匝?若能赎回他们的生命,我们愿以一百人来换他们。从殉人的数量来看,秦公一号大墓有过之而兀不及。秦国直到献公时,才取消了这一残酷制度。

当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到18米多深的时候,椁室暴露在人们眼前。然而,20多个盗洞也直通椁室顶部,于是给人们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对于付出了10个春秋之艰辛劳动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既兴奋又担忧。人墓椁室的平面呈曲尺形,分为主、副两部分,主、副椁室各有柏木棺具一套,主椁窒位于墓室中部,副椁窒在主椁窒西南。主椁外观如同一座长方形水屋,是用截面边长为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每根枋木重达300多公斤。这些枋木虽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如今仍能使用,出土时就像新的一样。椁室四壁及椁底都是双层,椁盖则铺设三层枋木。主椁中部有一道南向的木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室。副椁的四擘和底、盖都是用单层枋木垒成,并有通向主椁窒的小门。主椁南北两壁带有由伸出的柏木心榫组成的长方形框式结构,就是史书上所说的“黄肠题凑”。黄是指柏木的颜色,肠是指柏木的水心,题是指用柏木心所做的榫头,凑是指柏木心榫头在椁的四周形成的长方形框式结构。

秦公一号大墓所发现的这具“黄肠题凑”葬具,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时代最甲、级别最高、保存完好的“黄肠题凑”。据史书记载,占时只有天时才能用柏木椁,并使用“题凑”。

秦国国君作为诸侯却违背占代礼制,使用天子规格的葬具,说明当时周天子已逐渐失去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各国诸侯争相儹越天子之礼。

过去认为“黄肠题凑”只有到汉代才有,而秦公一弓大墓“黄肠题凑”的发现则改写了历史。

在墓室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高172米、直径为04米的木柱,古代称之为碑,是为放棺材进入椁室而设置的。据《周礼》记载:诸侯丧仪“四綍二碑”。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碑”的实例。汉代有用石碑的,1964年从北京石景山区上庄村东头出土的“汉幽州书佐秦君墓双碑”是最早的石碑。后世有人在碑上刻写上墓主人的名字和祭文,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墓志和墓碑。

人们把木碑当作辘轳,将绳子绕在木碑之间的横木上,大约有500人用肩拉着绳了慢慢走,敲鼓为号,很有节奏地把棺材放入椁室,然后加封椁顶。《礼记·礼器》巾记载,天子用七天入椁,七个月埋葬;诸侯五天入椁,五个月埋葬。过去人们对此无法理解,秦公大墓的发掘则解开了这个谜。大墓的丰体工程是在国君生前完成的,死后5大入椁,然后按顺序开始挖坑、构建椁室、制作殉人的葬具等。5个月时间要完成很多木材的加工制作工作,挖掘人量的十方,并填封墓窒,其劳动量是相当大的。这样看米,诸侯用5个月埋葬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

秦公一号大墓在历史上经过200多次盗扰,但是仍出土了3500多件珍贵文物,有金泡、金兽饰、啄木鸟等会器;有玉璋、玉璜、玉靴底等玉器;还发现了30多块乐器石磐,有铭文200多字。

另外,还有铜、铁、漆木器及纺织品等。玉器巾的玉靴底,是周天子率军出征时,授予留守国土的诸侯的权力象征物。

大墓中还发现了一批铁器。铁器的发现,说明秦罔和南方的楚罔一样,也是最早铸造铁器的地区,反映出秦国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比较高的。尽管中国在商周时代已经使用铁器,但那是天然陨钬制作的,铜铁合制兵器如钬刃铜刃、铁矛铜戈之类,数量极少。《诗·秦风》中的“驷驖孔阜”的驖即铁,一直不被专家承认,现在被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文物证实了。巾国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在春秋晚期秦楚两地开始,改写了历史。

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人是谁呢?考古工作者根据一块石磬上篆刻的“灭子喜,龚桓是嗣”的文字推测,一弓大墓的墓丰人可能是秦景公(前577~前537年),景公在共(龚)公、桓公之后继同君之位。慕中出上的各种随葬物品也都具有春秋晚期的特征,与推断的墓主人及其所处的时代大致吻合。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为我们了解、认识和评价秦国历史及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秦国的兴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雍城陵区的“中”字形大墓旁,都有大型的车,5坑陪葬。

现已探明最大的车马坑长116米,宽25米,占地面移相当于7个篮球场。陵区最大的车马坑可容纳208辆车,833匹马。21座车马坑共可容纳1100多辆车、4400多匹马,这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古代车马博物馆。

第2节、秦东陵

秦东陵陵区坐落在西安市临潼区韩峪乡东部骊山两麓,南起洪庆沟,北全武家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

何以称为东陵呢?这是与位于甘肃礼县的秦公陵和位于关中两部的秦雍城的秦公诸陵相对应的,因此也可以把雍城的秦公陵园称为“西陵”。东陵的最早义献记载见于《汉书·萧何曹参传》:“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从召平始也。”从而说明先有东陵,后有东陵侯,秦亡后,东陵侯开始在长安城以东种瓜,现西安东灞桥区与临潼区斜口乡交界处有邵平店村,即昔同召平种瓜处。秦东陵所在地就在邵平店之南。直到宋代的咸宁县,仍有“东陵乡”。

秦东陵所在地为秦时芷阳县所在地,故史书多记载“葬芷阳”。

秦东陵到底都葬有哪些秦土?从文献记载米看,芷阳是一个大的墓葬区,埋葬着秦悼武土以后到秦始皇之前的昭襄土、孝文土、序襄王、宣太后等秦时著名的人物。

考古工作者已对秦东陵进行了详细的勘探,目前在此发现了4个陵园。

一号陵园依山坡而建,其范围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无名沟,西界洞北村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82万平方米。发现了两个“亚”宁形的大墓。这两个“亚”宁形大墓,墓顶上有封土堆,现存高2~4米,表面呈鱼脊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南北并列,相距40米。经钻探得知,其中的一座墓室略呈正方形,南北58米,东西57米,四个斜坡形墓道,东墓道和北墓道的右壁各有一耳室;另一座的墓室亦近方形,东西58米,南北56米,四个斜坡墓道,东墓道和北墓道右壁也各有一个耳室。

在一号陵园还有两处陪葬墓区和四处地面夯十建筑台基,陵区南北侧各有一天然壕沟,东面有一人工壕沟,相互连接。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的东北方向15公里处,即韩峪乡范家村北、骊山西麓阪原之上。

陵园东白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冢村北无名沟,北达武家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有“巾”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大墓3座、陪葬坑1座、陪葬墓区两处和地面建筑遗址一处。“中”宁形墓通长81米,墓窒居东西墓道之中,东西长275米,南北宽23米。地面留有残冢,高10米,冢底周长120米。

三号陵同位于一号陵园西北约15公里,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一“中”字形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