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号陵园位于马斜村,属骊山西麓的阪原地带,与一号陵园隔河遥相对应,约距25公里。
陵区的规模,东起马斜村,两至染房村,南抵井深村,北到小峪河南岸,总面积80万平方米。
陵园内有“亚”字形墓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一处。四周有隍壕,北而的为造陵时专门开挖的,东、西、南则利用天然壕沟。“亚”字形大墓地表兀封土,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81米,墓室近于正方形,东西56米,南北55米。东墓道长1525米,西墓道长685米,南墓道长78米,北墓道长54米。四条墓道均在其右侧边有一耳室。从该墓四个墓道都带有耳窒这一点看,其时代可能略晚。
从墓葬的形制及钻探出土的文物来看,这几座墓确实是秦王的墓葬。
不但规模大,而且每一个陵园都有保护陵园的壕沟,其壕沟既有利用天然地势的,也有人工开挖的。
第3节、长安秦大墓
前几年,考古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园内发现一个秦时大墓,考古人员认为是夏太后的墓葬。
夏太后名姬,是孝文土即始皇祖父妃子之一,也就是秦始皇的奶奶。秦庄襄王继位后,尊称孝文王后、也就是他的养母为华阳太后,自己的生母夏姬为夏太后。整座大墓的陵园占地约17万平方米,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由壕沟、城墙围绕“亚”字形大墓,组成独立陵园。墓圹位于陵园巾心,整个陵园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迄今为止发掘过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秦陵园遗址。
带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墓圹东西总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10米。这个大墓是迄今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仅次于之前发掘的规模大小,它在具有四条墓道的墓葬中规模是最大的。
考古人员在陵园内发现了13座陪葬坑。其中,编号为8的陪葬坑东西向长30米、宽41米、深4米,其内摆放着陪葬的车马、立柱、棚木上有油漆彩绘装饰,坑内有火烧痕迹。该陪葬坑是车马坑,目前清理出安车1辆,挽马6匹,应属所谓“大子驾六”的规格,古代只有天子级人物才能使用6匹马拉的车,即“天子驾六”。车舆通长175米,后舆宽155米,车辕长约195米。
马身长约18米、身高约17米。专家初步鉴定,这些马年龄约4~5岁,是中原马种。在10号陪葬坑内,也出现了“驾六”马车等60余什器物、十多件青铜车马具以及一驾破坏严重的车马。8号陪葬坑内可能共陪葬有6套车马。
这是日前中国第四次发现“天子驾六”,在洛阳东周王陵和湖北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内曾发现过“天子驾六”。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墓主身份应是天了级别。
车马坑内还出土有青铜、错金、骨质等车马饰数十件。马具有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镳、银饰片、银络饰、青铜马镝等。专家推测,如此小小的配件都是由金银打造,可见墓主人身份之高贵,陪葬品之奢华。
由于墓葬级别高,所以尽管历史上遭到大规模的盗掘,大墓及其陪葬坑还是出土各类文物达300多件,包括会器、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珍珠、玻璃料器以及麻织品等类,其中以玉器、金银器数量居多。盗墓贼觉得没价值而丢下的东西,很多都称得上是国宝级的文物。如其巾的一件青铜凤鸟,虽然仅有4厘米高,但做工精致、栩栩如生。而在盗洞中发现的全国首个漆木椟的错金银铜座及铺首堪称国宝,这个40厘米长的漆盒卜缀满了花纹,底座由一个个错金的小齿状尖支撑着,工艺精彩绝伦。难能可贵的是,不少文物上面发现了刻字,这给判定墓主身份带来了宝贵的线索,如一什石磬刻有“北宫乐府”;一件古人用于洗于的青铜叵底部也有尚无法辨认的10余个刻字。
第4节、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秦东陵以东的骊山北麓,为一墓独尊。南依美丽的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墓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巾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十分优美。
墓主人秦始皇牛于公元前259年正月,因出生在赵国,故名赵政。义因其祖先在伯翳时被赐姓赢,所以义称作赢政。关于秦始皇的出生至今还是一个谜。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一个私生子,他并不是父亲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大匝吕不韦才是秦始皇的生父。之所以会出现争议,是因为秦始皇的父亲是一个为质于赵国的落难王孙。秦庄襄王原名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后来的孝文工的儿子。异人有兄弟20多个,他自己又小是长子,由于亲生母亲夏姬失宠,所以被秦干送至赵国作人质。这是战国时期各同互相制约的一种办法。但这些人的命运难卜,随时有“身为粪上”之可能。异人也不例外,况且当时的秦赵两国都是人同,缭、姚贾、李斯、白起、蒙恬、范雎、土翦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人为秦王政出谋划策,能征善战,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军前后用了10年时间,南征北战,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入雄,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建立了巾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巾央集权制帝国,为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局面。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皇帝”,中国历史卜出现了第一个皇帝。与此同时,他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和郡守、县长都由皇帝亲白仟命,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从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古代官僚体制。
为巩固统一的成果,秦始皇在全国实行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改革,并进行了修驰道、直道、长城等工程。秦始皇实行的以上各种政策和措施,不仅影响到以后的两千年占代社会,即“百代皆行秦政事”,而且有的措施迄今仍在发挥作用,如统一的文宁、度量衡等。这些统一的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对旧制度的修正,它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而且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秦统一大下后,秦始皇为巩同统一成果实行了不少有益的措施,但同时也做了许多残暴的事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13岁时刚一即位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统一后加紧了修筑的过程。为了自己奢侈豪华的生活,他在全国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包括“规恢三百里”的阿房宫及绵亘数百里的上林苑,形成“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的规模。在北方为抵御匈奴的南侵,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葺,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据史书记载:当时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动者最多时达70余万人。秦当时全国约有两干多万人口,而参加各种劳役者达二百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使大量劳动力从事这些奢侈性建筑,而脱离了农业生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统一全同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长期的混乱给社会牛产力造成了严币的破坏,理应与民休息,恢复生产。但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当时全国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了大兴土木上——这等于是雪上加霜,更使已经萧条的经济再度衰败。
更为可悲的是,秦始皇非常迷信,相信方士们提出的“长生不老”邪说。他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巡幸全国以达威慑之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求得长生药,他在东海边一住就是数月,但这些都是徒劳的。长生药未曾求到,反而因多次出巡,长途颠簸,劳累过度,而加速了秦始皇死亡的过程。在第五次出巡的路上他就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只有50年的牛命。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土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秦始皇陵园占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封土的高度,据记载为“陵高五十丈”,约相当于现在的115米高,而实际上现存高度约为70余米。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宁塔的修造时问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达70余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卜-。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巾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同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上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巾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窒,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秦始皇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除南边的内外城垣仍有局部残段存留地表外,其余仅在地卜存有墙基。经探测,内外城垣均呈南北向长方形。内城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城的巾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8米的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的宽约8米的夹墙,把北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内城垣的南、东、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两门,中部东西向的隔墙卜-有一门,南边的门址保存较好,门阙的基址仍高出地表2至3米,秦始皇陵墓位于内城的南区。秦始阜陵外城垣,经实测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墙基宽约8米,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门址上堆积着大量瓦砾及红烧土、灰烬,证明原来有门阙建筑。内城垣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建筑遗址。
秦始皇陵园实质是秦始皇生前秦成阳宫的再现。在统一之前,是按照设计图(即“凿以章程”)修建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既建立了高度的巾央集权,创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巾央集权制度,又可以占有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便要求其陵墓能显示出自己的威严,把死后的亡灵世界装扮得和牛前一样。凶此已超越了原来的设计思想,规模比以前设计的要大得多,充分显示出秦帝国的风采。正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一书中讲的“生前认为最宝贵的物品,都与已夕匕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去。以便他在幽冥巾能继续使用”。《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窒,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吕氏春秋·安死》也指出当时的陵墓:“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
陵墓上还有宏伟的地上建筑。
据钻探考察,秦始皇陵园有两币城垣,呈“回”字形。除南边的内外城垣仍有局部残段存留地表外,其余在地下尚存有墙基。
城垣的四周还有角楼,高大的城垣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秦都成阳的宫垣。
秦始皇陵封土堆是古代帝王陵中最为高大的。据史书记载,其高度为50丈。《汉书·楚元王传》记载:
“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汉时一丈折合今天23米,那么秦始皇陵原高应为115米余。原封土堆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经过两干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现存封土堆较原封土堆已大大缩小。封土呈覆斗形,中腰部有一缓坡状阶梯,顶部为一平台。
封土堆的现存高度仍有76米。这些土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据传说是经过烧炒后从咸阳运来的。经对封土堆土质分析,封土堆的土不是经过烧炒的,否则不会有西汉时的“树草木以像山”,也不会有今天封土上郁郁葱葱的石榴树林,因此封土不是从咸阳运来的,而是从秦始皇陵东北的鱼池遗址运来的。据《水经·渭水注》记载:“始皇造陵取上,其地汗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天下,遂把封上修得非常高人,以至于后世无匹敌者,就连汉武帝茂陵虽修建时间比秦始皇陵长,但仍没有秦始阜陵高大,其高度只有40多米。
地面之上建筑还有寝殿、便殿和认官遗址等。实质上这些都是仿照秦始皇以前成阳宫的形制,为夕匕后的秦始皇修建的供其灵魂起居、休息和饮食之处,也是为后人提供的祭祀场所。
秦始皇生前,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有“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之称。秦始皇来世的建筑当然也不逊于生前。从发现的建筑材料便口窥见一斑。如在便殿遗址发现的瓦当直径达61厘米,不但形体大,而且花纹美,足以反映出秦陵建筑的豪华。
秦陵还有两件国之瑰宝——铜车马。
铜车马陪葬坑位于陵的封土与陵园内城西垣之问,其山土的铜车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车马系驾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