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按进化顺序,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其中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下面分别介绍哺乳类(以兽类为代表)、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
神秘强盛的兽类
一、认识兽类
兽类是体表被毛、运动快速、胎生哺乳的恒温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类群中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群高等动物。因为兽类最突出的特征是哺乳喂养后代,所以称为哺乳动物。澳洲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虽然是卵生,但成兽用乳汁哺育后代,所以也是兽类。
二、兽类的身体
兽类的身体大小和外部形态是脊椎动物中变化最大的一个类群。典型的兽类有头、耳、颈、四肢、躯体和尾。但因生活环境的差异,外形和大小有很大的变化。体形最小的睡鼠仅重几克,体长不过几厘米,具有典型兽类的外形。而蓝鲸外形似鱼,长达几十米,重90多吨。
三、兽类大家族
兽类凭借相对发达的智力和感觉能力、有效的繁殖方式,成功地演化到今天,分布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在人类居住的城镇乡村、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阴暗潮湿的热带丛林,还是辽阔无边的海洋、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冰天雪地的极地,我们都可以发现兽类的踪迹。兽类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排在鱼类和鸟类之后。全世界有兽类4000多种。我国有兽类400多种。
四、兽类的生活环境和外形变化
兽类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很大。适应陆地生活,吃植物的兽类,一类向快速奔跑型演化,四肢细长强健,能长时间飞奔,如野马、羚羊。另一类朝体积增大的方向发展,如大象、犀牛、野牛。完全适应水中环境的鲸和海豚,身体变成鱼形,前肢和尾变成鳍状,后肢退化消失。半水栖的海豹、海狮、水獭外形像鱼雷,趾间有蹼连接,适合划水。善于打洞穴居的动物如鼹鼠、竹鼠,身体成圆柱形,眼睛和耳朵退化,行动缓慢。在树上攀援的灵长类动物不仅四肢灵活,有的种类尾巴发达,帮助动物在运动时保持平衡,或抓握树枝。鼯鼠四肢间有皮肤膜相连,可以滑翔。蝙蝠前肢变成了翅膀,成为兽类中真正会飞行的动物。
五、兽类的捕食
兽类的捕食多种多样。凶猛的猫科动物有发达的犬齿和可以伸缩的利爪,大多采用潜伏突袭,等猎物走近突然发动攻击。犬科动物依靠敏锐的嗅觉和耐力,集体出动,长时间追逐猎物,以众凌强。水獭、海豹在水中依靠快速游泳捕捉鱼类。穿山甲挖开蚂蚁洞,用有唾液的细长舌头粘捕蚂蚁。灵长类动物用灵活的前肢摘取野果、树叶。大象活动灵巧的长鼻子像手一样,用来卷取青草、树叶,也能吸水。蝙蝠在飞行中张嘴捕捉飞虫。熊猫则以竹叶为主要食物,成了“和尚”。
六、兽类的运动
兽类的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跳跃、攀援、游泳、潜水、飞行、滑翔。鲸和海豚是兽中的游泳高手。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各种羚羊、野马、野驴善于长时间快速奔跑,活动在高山上的岩羊、班羚等动物特别适应在悬崖峭壁行走跳跃。灵长类动物适合在树上活动。蝙蝠则发展出在空中飞行的能力。鼯鼠类动物除了善于爬树外,还可以借助四肢间的皮肤膜滑翔。鼹鼠几乎终身在地下洞穴中活动,虽然善于掘洞,但已丧失迅速移动的能力。
七、兽类的感官和通讯方式
兽类的视觉同鸟类相比,很不发达,有些兽类仅能分辨很少几种颜色,有的干脆就是色盲,但夜间活动的兽类,大多具备极好的夜视能力。兽类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同伴之间大多靠嗅觉进行联系。有些兽类将自己的粪便、尿液排泄在固定地点,或把腺体泌物涂抹在树干上,传递划分领域、寻找配偶的化学信息。叫声在很多兽类中也是重要的通讯方法。长臂猿每天清早要大声啼叫。狼在夜间用悠长的嚎叫联络同伴。生活在海洋中的鲸和海豚有特殊叫声。海豚还用超声波来侦察周围情况。蝙蝠在黑暗中完全依靠“听觉”来观察周围环境和捕食。
水陆空三栖鸟类
一、认识鸟类
鸟类是体表有羽毛覆盖、善于飞行、卵生的恒温脊椎动物。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体表长有羽毛,有两个翅膀和两足。羽毛是鸟类独有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一只动物是否长有羽毛来确定它是不是鸟。有羽毛的动物一定是鸟。哺乳动物中的蝙蝠,虽然善于飞行,但因没有羽毛,所以不是鸟。鸡和鸭在人类长期饲养过程中丧失了飞翔能力,但它们有羽毛,所以仍然是鸟类。
二、鸟类的身体
鸟类因善于飞翔。前肢退化成专门用于飞行的器官——翅膀,后肢用于行走和支持体重。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在飞行时减少阻力和保持重心稳定。鸟的嘴由角质喙构成,用于觅食、理羽、衔物,配合灵活的颈椎,鸟类的嘴可以部分代替“手”的作用。
下面是鸟类形态图,可以帮助你认识了解鸟类各个部位。
三、鸟类大家庭
鸟类凭借飞行本能,能轻易地克服高山、海洋、沙漠等地理障碍,分布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占据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不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城市,白雪皑皑的高山,莽莽苍苍的丛林,还是烟波浩渺的海洋,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天寒地冻的南北极,我们都可以看到鸟类的踪影。鸟类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是仅次于鱼类的大家族。全世界现存的鸟类共有9021种。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经记录到鸟类1260种。
四、鸟类的生活环境
鸟类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很大。善于奔跑的非洲鸵鸟高度可达2.7米,体重150千克,奔跑时速可达到60千米,是现生鸟类中的巨人。善于在飞行中吸食花蜜的古巴蜜蜂蜂鸟长不足6厘米,体重仅3-5克,体形和大蜜蜂差不多,是最小的鸟。
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不同的鸟类逐渐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不同的生态类群。
居住在热带荒漠、草原的鸵鸟、鸸鹋体形庞大,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但双脚健壮,善长奔跑,被叫做走禽。
野鸭、大雁、鹈鹕、鸬鹚、鸥类、信天翁、军舰鸟、海燕喜欢在江河、湖泊、海洋等水域中活动。有的擅长游泳,有的善于潜水,被称为游禽。
鹭鸶、秧鸡、雕、鹳等鸟类长有长颈、长脚和长嘴,适合在浅水沼泽泥地里行走觅食,被称为涉禽。
鹰、隼、雕、鹫和各种猫头鹰用利爪和钩嘴捕杀动物,是凶猛的掠食性鸟类,被人们叫做猛禽。
各种野鸡和鸠鸽类鸟经常在地面活动觅食,飞行能力弱,行走能力强,被叫做陆禽。
杜鹃、鹦鹉、夜鹰、啄木鸟和佛法僧类的鸟善于在树上攀援,被叫做攀禽。
燕子、麻雀、八哥、伯劳、乌鸦、喜鹊、山雀、画眉等鸟类鸣管发达,能发出复杂多变的叫声,被称作鸣禽。
有些鸟类喜欢在森林里安家,有些则生活在村庄农田地带;有的几乎终日在天空中飞行。大多数鸟类白天活动,而猫头鹰、夜鹰专门在夜间活动。鸟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态和习性都发生了变化。鸟类的脚和嘴最能体现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食性。
五、鸟类的居留类型
很多鸟类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去过冬或繁殖。鸟类学家通常将它们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留鸟:终年生活在某地,不随季节更替而迁徙的鸟。
冬候鸟:秋天飞来某地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的鸟。
夏候鸟:春天飞来某地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的鸟。
旅鸟:在迁徙途中,经过某地作短暂停留,再继续南迁或北返的鸟。
六、鸟类的觅食
不同种类的鸟有不同的觅食方法。大多数野鸭有扁平具梳齿的嘴,常在水面浮游,用嘴从水中滤取食物。绣眼鸟、太阳鸟喜食花蜜,它们经常倒悬身体吸吮花朵里的花蜜。鸻科鸟类在沼泽泥滩上活动,来回奔跑,急停啄食,如环颈鸻、小环颈鸻。鹬科鸟类则在浅水淤泥中觅食。瓣蹼鹬在水中不停地旋转身体让水流形成小漩涡,从中觅食。翠鸟静静地停在水边树干上,看见小鱼浮出水面,急速俯冲用嘴把鱼叼走。鹟类和卷尾科的鸟在停息点观察过往昆虫,发现食物,飞入空中捕捉后又回到停息点。燕子和雨燕在飞行中张嘴兜捕飞虫。
七、鸟类的行走
鸟的行走方式有步行、跳跃,或兼而有之。如鸠、鸽类皆双脚交互落地步行,麻雀和许多生活在灌木丛中的鹛类则只会双脚跳跃前进。八哥、乌鸦则步行、跳跃都有,啄木鸟能在树干上攀附向上跳行,但却不能头向下沿树干下行,币鸟不仅可沿树干向上行进,而且也能头朝下向下行进,旋木雀常沿树干作螺旋形的向上攀爬行进。
八、鸟类的飞行
鸟类的飞行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拍翅飞行和翱翔。红隼飞行时拍翅多而翱翔少,在空中常会定点拍翼悬停。河乌、翠鸟紧贴水面作直线飞行。鹡鸰、啄木鸟飞行路线起伏呈波浪状。鹟类、卷尾喜从停息地点跃起捕食,随后飞返原地,飞行路径呈不规则的曲线。小云雀能够垂直升起和降落,鸢起飞降落都会盘旋飞行,鹪鹩和鹛类通常仅做短距离的飞行。沙锥受惊飞起时拍翅很急,且边飞边鸣。野鸭飞行时急速拍翅常发出哨音。鹭科鸟类拍翅缓慢,飞行时颈部呈“S”形,雁鸭、鹳及鹤飞行时颈部笔直前伸,雕、鹫翼形宽阔,能长时间不扇动翅膀在空中翱翔。毛脚狂鸟飞行时常有迎风收缩翼角的动作。有些鸟类飞行时会有特别的队形,如雁鸭类和鹤类飞行时常编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队伍,鸻和鹬结群飞行时爬高、俯冲、转弯动作整齐一致。一些鸟在繁殖季节还有奇特的婚飞“表演”。
九、鸟类的鸣叫
鸟类的鸣叫可以分为鸣唱、鸣叫和鸣效3种类型。鸣唱又叫做鸣啭、啭鸣或歌声,通常是在性激素控制下产生的响亮而富于变化的多音节连续旋律,有些种类的鸣唱非常婉转悠扬。繁殖期由雄鸟发出的婉转多变的叫声即是典型的鸣唱。鸣唱是占区鸟类用于划分和保卫领域,宣告此地已被占据,警告同种雄鸟不得进入,吸引雌鸟前来配对的重要方式。鸟类鸣唱所发出的“歌声”比叫声复杂多变,大多发生在春夏繁殖期间,通常由雄鸟发出。鸣叫则不受性激素控制,两性都能产生,通常是短促单调的声音,鸣叫发出的声音有很多含义,用于个体间的联络和通报危险等信息活动,大致可分为呼唤、警戒、惊叫、恫吓4大类型。有时要区分叫声与歌声并不容易。但一般说来,叫声通常没有季节变化的影响,雌、雄鸟均能发出,是鸟类个体之间用于通讯联络的重要方式。鸣效是指鸟类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或声音。鸣效的生物学意义至今还不甚明了。
鸟类歌声有时是很有用的识别鸟类的特征,但并非总是很准确。有的鸟鸣叫时间很长,可达数分钟,有的则极短,仅几秒钟。而有的鸟歌声之间的间隔很长。
鸟类的叫声复杂多变,是它们相互间进行通讯的重要方式。鸟类的叫声可以分为叫声和歌声两大类。叫声音节比较简单,但类型较多,用来表示危险、警告、联络等信息,雌、雄鸟都能发出。歌声通常婉转多变,音调优美动听,多数情况下由雄鸟在繁殖季节发出,是雄鸟宣布占据地盘,寻求配偶的通讯方式。
倾听鸟鸣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听时要注意叫声的音节和变化,是单音节、双音节还是不断重复的多音节或有变化的多音节,是粗哑还是轻细,如同吹口哨还是如金属磨擦。若把鸟鸣声配上相应的谐音,更有利于辨认和记忆。例如大杜鹃的叫声很像“布谷”;鹰鹃的叫声类似“背背篓”或“催谷芽”;小杜鹃的叫声听为“有钱打酒喝喝”;锈脸钩嘴鹛的叫声好似“呀喝、呀喝”;棕颈钩嘴鹛的叫声很像“找哥哥”;方尾鹟的叫声听似“清清秀秀”。观察鸟类鸣叫时要注意鸟的行为反应。例如,鸟之间的联络叫声可以让鸟聚在一起,而报警的尖叫声会使鸟迅速散开逃跑。观察多了,你就能听懂“鸟语”,成为专家。
曾主宰地球的爬行类
一、什么是爬行动物
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爬行动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胚胎由于可以在产于陆地上的羊膜卵中发育,使其繁殖和发育摆脱了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人们常见的蛇、蜥蜴、龟、鳖、鳄鱼等,均属爬行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卵生,有羊膜卵,变温,皮肤干燥,被有鳞片或甲板,骨骼也具有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指趾有爪,有利于陆地爬行和攀援。
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曾繁盛一时,是地球上的主宰,人们称之为“恐龙时代”。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灭绝了,现生的爬行动物只是一小部分残余,尽管如此,生活在地球上的爬行动物仍然是丰富多彩的。
二、丰富多彩的爬行动物
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爬行动物在世界上共有5700种。主要分为四大类:龟鳖目、喙头目、有鳞目(蜥蜴亚目、蛇亚目)、鳄目。龟鳖类是现存于地球上的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一类。它几乎与恐龙是同时代的爬行动物,它的进化极其缓慢,是陆栖、水栖以及海洋生活的爬行类。在陆地生活的龟类,四肢粗壮,爪钝而强。海龟则四肢特化为浆状,适于游泳,它们都具有硬的龟壳来保护内脏。喙头目,是原始的陆栖种类。体外被覆细鳞,嘴长似鸟喙,因而称喙头蜥。本目仅存一种,产于新西兰。有鳞目是一群陆栖、水栖、树栖和穴居生活的类群,是爬行类中数量、种类最多的一群动物。其分布遍及全球。蜥蜴亚目为中、小型爬行动物,在这一类群中,最大的是巨蜥,长可达4米,重25千克,最小的是壁虎仅有3-4毫米,10余克重,但它们也在自然界中占着重要一席。蛇亚目,小到0.1毫米,大到11米,穴居及攀援,它的特点是:眼高度近视,舌头却是非常敏感的化学探测器,可以探测周围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它们的种类繁多,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有水栖的蛇和陆栖、树栖的蛇,也有陆、树、水三栖的蛇。
我国有爬行动物391种。云南占全国种数的38.7%。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杀,多数爬行动物的野生种群已处于严重濒危和衰落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树立起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陆地先锋两栖动物
一、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也是人们熟知的一类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主要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黏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两栖类起源于距今约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鱼类从水到陆地逐渐自我完善达到了质变并适应陆地新环境,因而形成了两栖动物,它们是最早的登陆四足动物。
二、种类丰富的两栖动物
全世界的两栖动物共有4000余种。根据它们的形态分为三大目。
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我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惟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