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生伊始,就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在成长的岁月里,社会持续不断地采用各种手段对他施加影响,使他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最终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人。于是,一个自然人便转换成了社会人。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个人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不间断的交往成为他的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它使得个人可以不断吸收外界信息,并与他人交流各种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经验,逐渐形成日益成熟与健全的心理特征与社会意识,从而得以较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所以,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体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并努力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和思考的课题。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肯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产生互动,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按照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关系有时表现为紧密联系,有时表现为松散联系;有的是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从时间持续性来看,则有暂时性关系和长久性关系。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既多且复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曾经指出,生存的本能使得人们之间相互亲近,从而可以依靠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和他人接近本身就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人们组建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基础。古代的哲人在思考世界本原的时候,注意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更多的是关注探讨人与外部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则注重不多。中国自古以来就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问题,认为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觉。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对极端的自私心态。儒学到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进一步提出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核心内容的人际关系理论,规范了父子、朋友、长幼、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至于三纲五常更不必说,成为封建社会稳定有序的保障。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指引人们行为的根本原则,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恒常性和固定模式,不准越轨,不准变化。所谓的“内圣外王”,诚意、正义、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是在规定好了的人际关系框架内活动。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首属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主流,许多事情的发生与处理,大都围绕这一关系脉络展开。人们注重亲情、友情,人情大于王法的现象不绝于史。以家代国,家天下,家庭统治,人际关系离不开家庭网络。这一现象流传至今,在现代中国社会仍余波未尽。遍及社会的拉关系、走后门,通过人际关系追求特权等,都十足反映了农业文明的典型遗迹。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20世纪登峰造极的****之后,开始了划时代的社会转型。这一伟大的变革,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它不仅有着超越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那种思想变革的伟大的心灵震撼,而且伴随着产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在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是“亲不亲,阶级分”,相互间充斥着怀疑、提防、对立甚至仇视,在这种气氛下,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心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模式,“窝里斗”和整人现象有了较大的改变。
嫉妒是心灵的毒蛇
人际关系上的挫折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自己交往的需要和动机受到阻止。比如,要好的朋友突然对你冷落,朋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甚至分手,想交知心朋友却寻觅不得,朋友间发生误会,受到别人的歧视、诽谤、嫉妒或猜疑、疏远等。
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嫉妒,尤其是女人之间。有人说,女人天生爱嫉妒,而且女人之间的嫉妒更是表现得毫无顾忌。因为女人天生就追求完美,极度地渴望和无时不在的担心使她们把自己和别人都塑造成了敌人。当嫉妒的情绪充斥在人与人之间时,原来就很微妙的人际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一个人可能会嫉妒别人,但同时也会被别人所嫉妒。尽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嫉妒心,但从你的待人接物中,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嫉妒的情绪。反映出的问题很复杂,但实质却很简单:嫉妒心在作怪。下面是嫉妒的几种表现,你可以以此来检查自己。
嫉妒表现之一:你听说公司的一个同事请几位同事周末去她家开舞会。你和她的关系一般,明知她不会邀请你,但仍对此感到不满,认为她是故意不告诉你。这时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尽量做到和每一个人和睦相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那种特有人缘的人士。一旦发现自己被划到了圈外,就会担心别人在一起会议论自己,从而产生一种危机感。但其实,君子之交,本来就应该淡如水,距离所产生的安全感能让大家彼此都感受到相安无事。讨所有的人的欢心,原来就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在任何单位,同事关系的“分拨”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
嫉妒表现之二:开会时,上司提出了一个问题,你首先发言,另一个同事也提出了她的一些补充意见,上司夸奖她想得周到。你心想自己岂不是成为引玉的砖了,而对此耿耿于怀。这种嫉妒心的根源就在于你对自己要求太高,想事事都表现得完美,平时就注意别人的眼光,要求自己不能输给别人,因此即使是一点点的不足和差错,也会给你造成挫折感。其实呢,人需要有自知之明,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避免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别人的成绩并不代表你的失败,从不足之中寻找差距,以便下次做得更好,跳出狭隘的自我圈子,你才能更快进步。
嫉妒表现之三:你的一位同学工作能力并不怎样,她却频繁地跳槽,而且,每次得到的职位和薪水都比你高。你觉得自己的运气怎么就这么差,只要一想到这种人的春风得意,你就倍加愤愤不平。原来,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身边的人走运,只要是别人的所得就当作是自己的所失,把自己的能力和别人的能力孤立地进行比较,忽视了周围复杂的环境因素。所以,有时嫉妒让人变得主观而盲目,生活也就变成了简单的攀比。与其浪费时间与精力嫉妒别人的成绩,不如好好研究一下,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你所不具备的优势,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才是最聪明的办法。再说,每个人的机会和运气也不一样,别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你却可能并不知道。
嫉妒表现之四:单位里来了新同事,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赞赏,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提升,你在嘴上恭喜的同时,心里却在隐隐作痛。嫉妒常常发生在条件相当并具有竞争关系的同事之间,在同样的环境下,将对方的进步看成是一种威胁,消极的情绪会导致自我评价的失衡。但嫉妒改变不了你的不利境况,应该将它化为增强自身实力的动力。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短,迎头赶上也好,另辟蹊径也罢,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善于取长补短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所以,有嫉妒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嫉妒实际是对自己的不满,而又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嫉妒也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你用心去调理。少一分虚荣就会少一分嫉妒,不要让扭曲的自尊导致虚荣心的膨胀,让嫉妒成为进步的障碍。衷心祝福同事取得的成绩,赢得的希望和帮助也才会让你步入成功的辉煌。让快乐的情绪战胜嫉妒的情绪,就像是从生活的点滴中寻找快乐一样,在工作中也要主动找乐,而不是自寻烦恼,为嫉妒所左右。嫉妒别人,实际上是在折磨自己和自设无聊。
但即使你可以海纳百川,努力做到不嫉妒别人,也同样可能招致他人的嫉妒。当你辛苦做事,取得了一些成绩时,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在你收获赞美的同时,你也正面临着嫉妒。所以,你既要想办法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想办法对付那些爱嫉妒的同事。在激烈的战场上,好好先生是绝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树大招风是很自然的事情,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当有人用嫉妒向你发难时,你就会应对自如,而不会惊慌失措。有句话说得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然,有时如果你能表现出一定的大智若愚和难得糊涂,你可能会更舒服一点。再讨厌的同事,你也得面对,就如同再难看的自己,你也得善待一样。合作是竞争的另一面,相互帮助和宽容将占据你更多的明天。
嫉妒如同一把双刃的剑,既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它不仅仅破坏人际关系,伤害同事,也无端地耗费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没有人会因嫉妒而成就伟业,但有人会因之而裹足不前。
所以,避免嫉妒心的作怪是你迈向成功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你还需要多方面的打造,才能赢得和谐而美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添自己事业追求的助推力。太多的人都将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失败归因于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只要一说到这一方面的某件事,他们就会唉声叹气,总说是什么“办公室政治”使他摔了跟斗,使他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办公室政治”再神秘无非也就是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时候,可能是自己交际才能的缺乏才使得你目前的处境如此尴尬。如果不认清这一客观的现实,一味地将属于自身的原因外推,只能把本来已经很糟糕的事情弄得更糟。
学会控制情绪,学习社交知识
一般的社交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果你对此从来没有在意过,或者是做得很不理想,则说明你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待人不要冷漠;善于听取话中之话;善于提出和接受批评;情绪要稳定。
华在5年里没有做到过以上的任何一条,第三年他创办的公司就倒闭了。他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三十刚出头,正是他傲慢自信、不可一世的年华。他雇用了10个人,他们崇拜他的才智,但却痛恨他的个性。
好在当时他能独当一面,有失民心也无关紧要。毕竟,决定做什么生意的是他,而不是别人,出钱的是他,负责销售计划的也是他。虽然他无情地指使别人,他却说:“我对别人严厉,对自己更严厉。”可慢慢地,他的生意做大了,单枪匹马对公司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他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此时,他想到了放权,于是把公司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权力下放了,当时,几个被他委以重任的人确实与他关系好过一阵子,合作也变得比较默契与和谐起来。可没过多久,他们就遭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华的公司业务中的一大块就是面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他们的业务量骤减,公司财政开始吃紧。此时,华当然是想依靠几位助手的帮忙共渡难关。可是,由于几位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的时间太短,经验明显不足,造成了一次重要谈判的失败。华大为恼火,在公司里咆哮着,尽管几位下属极有耐心地向他解释,他还是暴跳如雷……在他的大声呵斥中,一位已经跟随他多年的中年女会计师痛哭流涕……紧接着的就是华的公司的倒闭、破产。
华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多数工作中包含着交际,而谁也不喜欢难以相处的人,这是最简单的事实。对于事业的成功,社交知识往往比学术、才气重要得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犯错误,就看你如何处理了。具有高度社交知识的人会承认错误,而不是凭个人感情办事。他们也许并无什么才华,但直率、随和,容易相处,深得大家喜爱。交际才能差的人却不愿接受批评,他们脾气暴躁,反复无常并且不负责任。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然后就抱怨说,谁都不喜欢他们。
在遭遇人际关系挫折后,你确实应该对自己的交际才能做一番具体的分析。有人很难与上司打交道,但与部下的关系却处理得恰到好处。有人能聪明地对待上司,对部下却傲慢无礼。还有的人是对谁都不理会,天下只有他一个人。提高社交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一旦找出问题之后,你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是找一个不重视社交的工作,要么是改变自己。改变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被封闭在自己的行为模式里,但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往后就去采取具体措施,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天生拥有一定基础的智力,但社交智慧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就像法规一样,是可以学的。
个人社交上的失败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在青春的道路上,遭遇到一定的人际关系挫折是非常正常的。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满腹经纶的大学者也会弄不清它的奥秘,陷入到它的泥潭之中,从而对自己的一生造成致命的打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位著名的学者王国维。他在青年时期曾多次依靠罗振玉的资助、提携而求学、谋职。在维新变法时,他曾一度持赞成的态度。留学日本后,他又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都广有涉猎,更是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按理说,他的世界观的核心应是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地位。但是,由于“恩人”罗振玉是坚定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胜利时,王国维跟着他到日本流亡,成为有名的清朝“遗老”。而后归国,他又在清废帝溥仪的伪朝廷里任“南书房行走”之职务,在政治上十分保守。但王国维在治学中却勇于探索,在多门学科,如美学、考古、金石、史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世界观核心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叔本华的哲学影响和学术上的创新,与他政治上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尖锐的冲突。后人研究和分析认为,到后期,他实际上已经清楚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与自己实际采取的追求方式是南辕北辙,从而否定了这种追求;看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是违反历史规律的,从而否定了大半辈子的生活道路,于是产生深刻的精神危机,欲罢不能,欲坚持又已失去自信。紧接着,对他产生致命一击的是罗振玉也不满意他而与他绝交的刺激。他最终只能自投昆明湖去寻求解脱。
无独有偶,中国现代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文人陈布雷。他才气十足,当年曾热情投身国民革命,为之摇旗呐喊、宣传鼓动,那时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就在那时,他结识了******。后来,他得到******的重用,成为他的御用文人。但是,在随后的岁月里,******的卖国行径逐渐暴露出来,使陈布雷逐渐对他产生失望,进而对整个国民党失望,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失望,以至到最后,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乃至自己人格价值进行了彻底的怀疑与否定。深刻的矛盾心理导致精神危机,他也选择了自杀身亡。
从这两位知识分子的命运来看,人际关系上的成功与失败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前途、命运。试想,如果王国维的恩人不是罗振玉,如果识别出陈布雷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不是******,王国维和陈布雷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从他们的惨痛命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的最终评判标准是看它的存在是否有利于你事业理想的实现。整天朋友绕身,歌舞不断,并非就说明你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关键时刻,谁能为你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呢?王国维在早期个人困难之时确实接受了罗振玉不少的好处,可就是这些所谓的好处最后把他逼进了昆明湖;如果没有******的慧眼,在我们今天的历史书上可能找不到陈布雷的英名,但成也老蒋,败也老蒋,对于这份恩情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评价呢?我想这只能是失败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已。
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鲁迅、周作人和胡适的关系中。在“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和胡适都是“五四”新文学的勇猛斗士,在反对封建主义思想、反对旧文学的桎梏这一点上,他们有着完全相同的观点和立场,因而他们并肩作战,拥有许多共同的语言,这其中自然不乏珍贵的友情。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以资产阶级思想来批判封建主义思想的胡适首先妥协、退让了,在人民革命与维护旧制度这两者中选择了后者,他害怕无产阶级革命,向封建营垒投降;周作人则在日本侵华时当了汉奸;只有鲁迅在战争的洗礼中,骨头越发硬了,在思想上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昔日的兄弟与朋友就难免要用笔杆子进行思想交锋和理论论战。他们之间从相互信任到不信任,到对立,最终在两军对峙中昔日的友谊荡然无存。
像这样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际关系建立的成功与否就很可能不完全是个体的事情了。现实中,更多的人际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是平淡而没有原则和主义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其难度一般来说会大大降低。由于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这一问题显得相对突出一些,但这一问题会在新体制形成和逐步成熟之后逐渐得到解决。
邹慧的故事我以前曾隐约听过,当时的感受很复杂,只是我很难说清楚。不光是为他,也为我们这些被称为“骄子”的大学生。这里把它告诉大家,不知您在看后有何感想?邹慧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能上大学已是不容易了,所以他很用功,但淳朴、正直的他却惹来不少麻烦。那天,他下自习时,正好碰到一伙流氓在欺负一个女生,他奋勇地为她解围,身上还挨了两刀。然而,他却受到了记过的处分,而那个女孩也不敢出来作证,只因为那伙流氓中有个副校长的公子。结果他反而成了流氓,被认为品质恶劣,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那眼光中分明带有一种鄙视。邹慧想不通,在床上静静地躺着。但他还是想通了,别人不让我过得好,我偏要过得更好,绝不能让他们得意。他不管同学的冷嘲热讽,平静地对待着。他全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他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还是那样一如既往地热情、真诚,有时他觉得自己是个没落的英雄,没有喝彩却仍不改英雄本色。邹慧知道那些人不懂他的真诚与热情,但他不能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品质。他想,就是成了最后的牛仔也情愿,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沧海一粟,又何足惜个人的得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邹慧只属于自己,他的心思只有笔和纸知道。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得了急性胃炎,需送医院急救。女生们心急如焚地找到班长,但他却找借口溜脱了,还让那女生白等了15分钟。邹慧听到此事之后,二话不说,主动和其他同学把病人送往医院。挂号、拿药,忙前忙后毫无怨言。但是,人们并未因此而接受他,那个处分依然横在他与同学之间。他只有坚持着,不计较别人的态度,用热情感化别人。他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尽可能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集体事务。他忍着,这么长的日子都忍过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但他清楚:“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还有一回,平时对邹慧最看不起的胡志平遭人诬陷,但是却没有人为胡志平说一句公道话,于是,胡志平成了一个贼。邹慧亲眼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只有他知道真正的贼是张晓东。他很想告诉人们真相,只是想及自己受过的处分,他心有余悸。他害怕自己又一次英雄难当成狗熊。但又想到自己遭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的痛苦,良知和侠义战胜了畏缩和明哲保身。胡志平得到了清白,但张晓东却对他恨之入骨。邹慧很坦然,他觉得一个人应该对得起自己,更应该对得起良知。邹慧的真诚、勇敢、耿直、坦率终于得到了同学的信任,更赢得同学的尊重。
经过了挫折磨难、世态炎凉的邹慧学会了平静地对待任何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明白人性的脆弱,他也知道世人的浮躁,在大学里也是如此。他学会了保护自己,也学会了与别人相处。或许,这个开始由独生子女挑大梁的时代是不会再有宁静的日子了,从小他们就没有受苦,也不懂得人的仁爱之心。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只教他们如何读书、写字,如何获得成功,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去爱别人。所以他们会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放弃尊严,暴露动物的本性。让我们体味纪伯伦说过的一句话:“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励;一切的工作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劳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是有了爱。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是把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在一起了。”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你该正确地去琢磨和总结它们出现的原因,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对于事业、感情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你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理解。下面是关于职业适应性、恋爱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验,希望你能认真地做完,并对照后面的答案检查自己,以期改进。